恋爱美文篇1
静静的夜,感慨着生命的无常,,茫茫红尘,思念,潸然成一池清浅,在淡淡的清风里,一滴泪,化作这池清浅里一朵轻轻摇曳的莲。倾听着回荡在耳边那曲写满了哀怨的乐声,茫然的眸光,守望着记忆的轮回,你在梦里,仿佛又不在梦里!
或许,恬淡的相思,只能剪影朦胧的眷念,然而,谁能会在流逝的岁月里,读懂那份久违的执着?因为生活的压力,因为生活的劳碌,抑或因为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莫名的困惑。一泓魂牵梦萦的月辉,一声深入心扉的叹息,因为用了心,才会体会到别离竟是如此的痛彻骨髓!
或许,忧伤的别离,只能代表无望的索取,然而,谁能会在沧桑的流年里,付出那份遥远的愚痴?因为思想的无谓,因为爱情的价值观,抑或因为那心心相印却不能走进彼此心灵的视线。一眸云烟萦绕的月辉,一曲奈何桥畔的梵音,因为用了情,才会体会到真情竟是让人难舍难分!
携一份夙愿,我的思念在飘香的文字里流转。遁入文字深处的爱情,字字铸满碎念,句句刻下眷恋。卷起思念的帘,我仿佛看见梦的碎片,散落在匆匆的时光中静静的飞,静静的飘落。这一年,我留下无尽的惘然,不能自拔。
盈一袖相思,让曾经的初遇绽放在美丽的文字里,采一瓣心香,让这柔软的月辉蘸着我的孤寂送给远在天涯的你。一颗心,期待中溢满了疲惫,一个梦,在回忆中注定品尝孤独,多么想点一盏心灯,让一束光亮牵着午夜的红油伞,撑起雨巷里的一条长长的回家的路。
柔情依依的思念搁浅在清浅的岁月里,过往留下了倾城的伤,在一个月色清冷的夜里,你转过身将笑靥隐藏,让我一个人醉在深深的惆怅里,静静地凝望,静静地想。多么想乘着一缕月辉,带着一眸相思,在缠绵的烟雨中再次与你相遇。你知道吗,我曾经孤寂的生活因你的出现而变得精彩,所有的梦想,只为你一个人而倾情。
我用文字注解这份无缘的爱恋,缤纷在云烟深处的爱恋,却无能为力的错过每一次世事的轮回和擦肩。在梦里演绎爱情的缠绵,在回忆的渡口迎接凄美的愁怨。落寞的情诗里,有我的思念在静静的沉淀,惟愿在每一个季节的脉络里清晰的看到你清秀的容颜,纵然那种感觉如梦如幻,此生无悔也无怨。。
那一曲哀怨,浸湿我的泪,那是你的倩影萦绕在我的眸光间,衣袂飘飘,时隐时现。
那一眸相思,温暖我的梦,那是爱情璀璨的风景美丽而永久,梦里相遇,相依相偎。
恋爱美文篇2
【关键词】传统婚恋观 跨国婚恋 跨文化交际
中美文化承载着各自民族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与自身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中美传统婚恋观念的显著差异所引起的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也给跨文化交际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愈来愈频繁的文化交流中,一方面,中美传统婚恋观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各自显露了自身的优缺点,并在文化互相渗透的融合中寻求着完善与统一;另一方面,跨国婚恋已成为交际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却由于婚恋观念的差异,面临着激烈的民族文化冲突。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中美不同民族在婚恋观念上的差异,并提出克服这些差异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它们正确地运用到跨文化交往的过程当中去,形成正确的交际策略,为我们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中美传统婚恋观念差异及原因
由于东西方两种文化根源、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他方面的不同,中美文化存在着显著差异。美国社会张扬“个性”, 重视个人的权益和自由;而中国社会注重伦理生活,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中美文化中,传统婚姻观念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中美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的差异。
(一)恋爱观差异
1、恋爱目的
中国人恋爱是为了结婚,美国人恋爱是为了恋爱。
许多中国人都熟知这样一句网络语: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由此可见,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谈恋爱的目的就是为了结婚。美国人把恋爱和结婚分的很开,只要两人相爱,便享受在一起的过程,一切顺其自然。有时候,他们反而惧怕结婚,因为爱情是浪漫的,婚姻是现实的。一旦与意中人步入婚姻殿堂,就要一起为生活中的牛奶和面包发愁,曾经在脑海中完美无缺的人,很可能会将自身的本质弱点暴露无遗,最后导致爱情的终结,所以西方有一句名言家喻户晓:“ Marriage is the tomb of love(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2、恋爱年龄
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恋爱年龄仅停留在一段生命时间。特别是中国女人,热恋时间往往限于十多岁到三十出头期间,这一段年龄非常宝贵,如果到四十岁以后还没有结婚,就被称为“人老珠黄”而很难恋爱了,所以中国女人要趁年轻的时候把自己嫁出去。而美国人却不同,美国人的恋爱期可以是整个人生,就算过了青春期也不着急。许多美国老头老太太,到六七十岁了,还在恋爱找对象,因此出现了所谓的“黄昏恋”。另一方面,美国人开始恋爱的年龄较早,许多人在中学就开始恋爱,而家长老师很少管。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中国,则被视为早恋,家长往往会想办法把孩子拆开。有的家庭孩子上了大学也不允许恋爱,理由是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等毕业后找到工作时才能谈。
3、表达方式
古往今来,中西方人的典型性格就各不相同。中国人崇尚的是一种含蓄美,喜欢言语委婉,形式谦虚低调。西方人与此截然不同。他们个性张扬,说话做事直截了当,不爱拐弯抹角。因此,面对真爱,中西方人表露真情的方式就很不相同。总的来说,对爱情的表达方式,中国含蓄而优雅,美国开放而绅士。
(二)婚姻观差异
美国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美国人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中国的传统婚姻观,一般都讲百年好合,注重从一而终,所以都相当谨慎。
1、结婚目的
从传统观念上分析,美国人结婚是为了爱情,而中国人结婚更多的是为了家庭。中国人注重人际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结婚绝不是简单的两个***个体的结合。父母为儿子娶来媳妇, 表面看来是为儿子完婚, 其实是为整个家族娶媳妇。1男子娶妻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孝敬父母, 是对家庭应尽的一种义务和责任。相比而言,美国人的观念显得更人性化。由于美国人信奉自由,崇尚的是个人主义,他们认为结婚就是两个单独个体的结合, 结婚是为自己,结婚是他们的个人权利而不是义务, 是一种形式而不是一种责任。
2、择偶方式
由于结婚目的的不同,中国婚姻的择偶建立在家庭条件和容貌之上,择偶标准是门当户对。几乎不考虑男女双方是否相爱,而看对方的家庭条件能否匹配得上,身高相貌要能过关。而美国更多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之上,美国人的择偶条件是:尊重、信任、兴趣。他们更重视价值观的趋同,性格是否适合、爱好是否相似,而不是外在的身高,相貌,年龄。因此有人形象地比喻:“对中国人来说,结婚更像一种商业活动,所以叫经营婚姻;而对于美国人而言,婚姻更像家家酒,爱到一起翻天覆地,不高兴了就一拍两散。2”
3、离婚态度
中国传统婚姻的双方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是相互依存的,一旦结合,则很可能是一辈子,即使夫妻感情已经破裂,迫于社会、家庭施加过来的压力,以及考虑到经济因素,孩子的成长环境等,很多夫妻都会选择继续痛苦地生活在一起。相对于中国人对离婚消极回避的态度,美国人如果婚姻出现了裂痕,对离婚会积极很多。由于他们夫妻关系经济与精神上相对的***性,以及社会文化对离婚的宽容性,面对婚姻中出现的危机,他们会坦然许多。据数据表明,1979年美国离婚率已达到53% , 是美国历史上的离婚高峰。3这显示了中美传统婚恋观在离婚态度上的差异。
(三)家庭观差异
家庭价值观可以说是个人对于家庭事务所抱有的一种观点、态度或信念,它影响着个人经营家庭生活与家庭相关事务的决定。
1、夫妻关系
在中国,集体主义精神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感情生活中,夫妻之间保持着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不仅经济上物质共享,而且精神上互相支持,甚至不分你我。如果对方有什么事情自己不知道,就会以为对方离心离德,甚至是背叛。在美国,夫妻关系是平等的。他们的结合是自由的,是个人的权利,受到法律的规范,父母不敢干涉。美国夫妻双方虽然已经结婚,却是***的个体,他们的结合非常理性。在结婚前,他们会先作财产公证,以免离婚后与对方的财产互相混淆。他们会尊重对方的隐私,夫妻之间都不过问那么细。美国的丈夫们并不喜欢一味迁就和顺从妻子,而要求对方尊重自己的个性。双方之间不仅在热恋期间会注重仪表,婚后依然如此。4
2、女性责任
中国有一句俗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就是说中国古代女性出嫁后要遵循传统的美德,遵守三纲五常,对自己的丈夫绝对忠实,为家庭恪守妇道,投身于家庭,抚养好儿女,服侍好公婆,并做到尽善尽美。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国女人结婚以后,会全身心承担家庭的责任,为家庭、丈夫和孩子奉献,甚至舍弃自己的工作。与中国女性相比,美国女性要轻松得多。美国女人结婚以后,也会认真承担家庭的责任,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做全职太太,当孩子大了以后,会继续工作。受***文化的教育,美国女人对自身的自由和自我空间是有较多要求的,不会勉强和委屈自己。
(四)传统婚恋观念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1、历史渊源的不同
中国是有 5000 年文化底蕴的千年古国,封建社会长达二三千年之久。传统的儒家文化对古代的婚姻家庭影响深厚。在儒家文化“大统一”思想的熏陶之下,两个家庭的融合不仅是夫妻二人单纯的结合,而是整个家庭所有成员参与的融合过程,汉代明确的“夫为妻纲” 、 “男外女内” 等伦理道德观念影响至今。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门当户对”更是延续了几千年的择偶方式,导致中国人在择偶过程中更多的考虑是外在条件而不是爱情。
相比中国,美国是个年轻的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多种族,多文化,经济文化程度相对开放,民主自由,***平等。从一开始就是以资本主义精神建国的,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个人成就和物质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在婚姻观念上相对自由、开放、平等。
2、文化认同的不同
中国是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群体,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注重宽容的人际关系。中国家庭成员的行为观念大多数是以家庭这个小集体的利益为中心。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家庭成员不是完全平等的,婚姻关系对夫妻双方都是重大的影响。在中国,婚姻已经不属于个人问题,它包含道德,责任,荣誉感等因素,所以中国人在择偶、离婚等方面更多地考虑了家庭因素。
美国社会文化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主导,个人利益是他们一切活动的目标,美国的家庭价值观中没有类似中国传统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观念,家庭成员之间强调自由平等,强调个人权利。
二、中美传统婚恋观念差异的启示
研究中美两国传统婚恋观的差异,主要就是为了使两个国家能从对方的传统婚恋观念的优势特点中获得启示,通过互相学习与融合,取长补短,以寻求中美婚恋观的互补、完善与统一。
在日后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笔者建议中国人的恋爱观念应打破恋爱年龄的限制,尽量排除世俗的偏见,降低婚恋的功利性,以更加宽容的择偶方式去选择婚恋对象;夫妻之间建立情感依赖的同时要树立个体的***意识,注重个体生命价值的体现;在女性责任上,希望部分中国家庭能对女性提出合适的责任要求,同时尊重婚姻中女性应有的工作、自由等权利。当然,笔者也建议美国人学习中国人对婚恋的责任感,对家庭的奉献精神,对离婚的慎重态度等。
此外,跨国婚恋的顺利实现,与中西文化互补、中美文化融合密切相关。跨国婚恋夫妻双方在跨国婚恋中要相互理解宽容各自民族文化的差异,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将中美两国包含传统婚恋观在内的民族文化冲突得到最大限度的减少,使中美两国包含婚恋观在内的整体文化能走向更加完善、和谐、统一的轨道,那么跨国婚恋的顺利实现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蔺学才.试析中美婚姻观念的不同[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2]悲鸽鸽.浅析中美婚姻观差异及形成原因[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13.
[3]朱晓映.中美妇女婚姻与家庭观念比较[J]. 妇女研究论丛,1998.
[4]桂佳芸.中美家庭婚恋观的比较研究[J].学术探讨,2010,7.
[5]孙建***.中西方文化在婚姻观念上的差异[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6]杨文华.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美婚姻家庭价值观比较[J].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 Economics University,2004,26(3).
[7]刘彩玲.浅析美国婚恋观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J].伦理学研究,2010(9).
[8]陈硕.中美婚姻伦理比较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硕士论文,2012.
[9]方倩.从婚姻的角度看中美文化差异[J].文学教育,2013,5.
[10]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的中美婚姻观差异[J].边疆经济与
文化,2013,5.
[11]蔺学才.试析中美婚姻观念的不同[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2.
[12]裴鸽鸽.浅析中美婚姻观差异及形成原因[J].华北水利水
电大学学报,2013
[13]朱晓映.中美妇女婚姻与家庭观念比较[J].妇女研究论
恋爱美文篇3
恋爱中的人儿爱自然爱花儿爱一切一切、仿佛世界因爱而存在。
我爱你、恋你、爱恋飞越希望的田野、一半在耕耘、一半在描绘。
我爱你、恋你、爱恋流入大海、上面是浪花朵朵、下面是波澜壮阔。
爱恋中的女人啊、美丽溢盈在脸上、脑壳剩下空虚;一点风吹草动、打着喷嚏;伤风、感冒、换来笑容;有的灿烂、有的惨白。
爱恋中的男人啊、神话着迷离、转换着角色。用流血、用流泪演绎着传奇、征服了上帝。风雨云水之后、分不分离不由情人的眼泪。
爱恋中的人啊、歌呀、笑呀、幻想呀、完全把智商逼成了白痴、却死不承认。只因为你此时文字流出优美、音色流出天籁、动作流出浪漫、外观流出青春、宁愿一梦不醒。
恋爱美文篇4
1、初恋是爱情里最珍贵的时光。因为失去了,所以才会更加的怀念。在爱的茫茫路途上,我们每个人都缅怀着那份美好的初恋时光,回味着那份纯纯的爱,深深的喜欢。虽然这是个爱情泛滥的迷乱城市,但我们仍保留这份爱的纯洁。
2、初恋,确实是懵懂、朦胧、纯洁、神圣的,她唤起人最初的情感涟漪。
3、初恋的季节是那样的绚丽多彩,初恋的花朵是那样的芬芳鲜艳,初恋的美酒是那样的清醇醉人,相信每一个品尝过初恋甘甜的人,都会记忆犹深,永远怀念。
4、美丽的青春,纯洁的初恋,太多美好的憧憬与希望在人们眼前铺开,展示,就像作者所说:爱情就像藤萝不经意间爬到了心底。
5、我们怀念初恋,难道是怀念心中的初恋情人吗?不,我们绝大多数人怀念初恋,怀念的并不是初恋情人。
6、我们怀念初恋,怀念的是我们初恋时两颗透明的心,是我们初恋岁月那纯净的心灵。
7、初恋是一份感情的开始,也意味着自己的心里开始有了一个人的存在,然后再进入生命,住进梦里。
8、我们青涩而美丽的初恋。请陪我一起追忆。这是个不适合谈感情的时代,每个人迷失在金钱的沼泽地里,失去了爱的力量。所以,不要把爱葬送在这座迷乱的城市,放初恋一条生路,让我们保留一份爱的美好回忆。
9、初恋,是美好的,每个人都有过美好的初恋。
10、善待初恋,善待自己身边所走过每一个过客,只有知道感恩,不管是爱情还是友情,也会因为生活充满感恩而变得更加牢固和可靠。
11、初恋,是人生第一朵绽开的鲜花。
12、初恋却是这座围城的大门,有的人宁愿退避三舍,也不愿趟这个浑水;而有的人委曲求全,脱掉身上那厚厚的保护色,走进属于自己的幸福天堂。
13、初恋让我们难以忘怀,不是因为他的帅气,也不是因为她的美丽,()更不是因为她或他最后分手了,得不到的就变成美好的了。
14、初恋的纯真依然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美丽的风景。愿我们的心中永远拥有一份纯真的感情;让那最美的风景藏在我们的灵魂深处,与我们相伴一生。
15、品味那久巳远去初恋,男孩和女孩,纯真里带着些野性,豪放少而拘谨多,因此能做或敢做的也只有这些吧?如放在现在也许还能更深入一些?然而在当时却是不可能的,那时的社会环境,左右所有人的观念还比较自封,保守,用官话来是就是传统。
16、初恋,始终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难忘记的,他象一枚青涩的果实,迎着早春的第一缕阳光,结在初绽新芽的枝头上,让你在一生中的每一次回眸,都能看见他那么孤独的傲立着,不染一丝尘埃的洁净,他不一定是最美的,但是却永远残留着阳光的芳香,他是一个无花的果,一枚无因的朵,但你不会去追究他是否过错,有的,只是深深的记忆和怀念。
17、初恋,应该是年轻人的话题。对于我这个女儿都到了谈恋爱的年龄的女人来说,再谈初恋,似乎有些荒唐。应朋友之邀,写这篇关于初恋却不再属于我的情感而我又喜欢的文字。
18、初恋是人生最美好的、但也是难忘的,那是一种无言比喻滋味,像红透的李子、似一望无垠的雪域,洁白无暇,让人充满了无尽的遐想。
恋爱美文篇5
>> 从《山楂树之恋》话山楂 从《山楂树之恋》看语境在电影接受中的作用 从《山楂树之恋》看张艺谋电影的艺术升华 从隐喻看《山楂树之恋》纯爱背后的生化危机 从电影《山楂树之恋》看张艺谋的后殖民意识 从《山楂树之恋》怀念那个不敢“任性”的年代 从“美学和史学的观点”看电影《山楂树之恋》 从《山楂树之恋》说起 爱情三元论视角下的“山楂树”之恋 论电影《山楂树之恋》的英文字幕翻译策略 蔷薇的山楂树之恋 《山楂树之恋》的叙事策略 《山楂树之恋》:远去的真爱 《山楂树之恋》:小说与电影改编比较谈 浅析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摹仿论”与“摹仿”的本体 浅谈小说《山楂树之恋》中的悲剧哲学 论《师娘》中的山楂树 论张艺谋《山楂树之恋》内蕴之美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菊豆》 《山楂树之恋》中美的魅力――眼神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0年9月16日。
⑩B16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第5页。
B11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3页。
B12B13B14 新浪娱乐:/m/c/2010-09-14/15233087103.shtml,2010年9月14日。
B15 夏榆、何谦:《把张艺谋弄哭〈山楂树之恋〉的编剧故事》,《南方周末》,2010年3月25日。
B17 宋家玲:《影视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123页。
B18B19 加拿大都市网:dushi.ca/tor/story/bencandy.php/fid12/lgngbk/aid4390, 2010年9月12日。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
[2] 丁莉丽.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3]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恋爱美文篇6
〖HJ1.5mm〗摘 要: 《恋爱的犀牛》是我国先锋派戏剧导演代表孟京辉最有代表性的爱情戏剧,其凭借着情感之美、思想内涵以及其对于戏剧的探索等受到了万千观众的厚爱。《恋爱的犀牛》从1999年首次出演一来,已经出现了多个版本,其在商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让我国先锋派戏剧导演看到了希望。本文就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作为切入点、对其思想内涵、符号特色、悲观主义、创作中的美学特色浅谈其对于戏剧的探索。
关键词: 恋爱的犀牛 孟京辉 戏剧探索
一、引言
我国的先锋戏剧又被称之为实验话剧或者小剧场话剧,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了坎坷的发展最终也沉寂了下去。但是在1999年的某一天,孟京辉带着他的《恋爱的犀牛》打破了这一僵局。多少年以来,这部廖一梅编剧、孟京辉导演的《恋爱的犀牛》一旦登台都会刮起一阵强烈的旋风。《恋爱的犀牛》一度从青艺剧场走到了首都剧场,开辟了先锋戏剧进行盈利的先河。时至今日,《恋爱的犀牛》在全国各地的演出仍然能够获得不低的票房。但是随着《恋爱的犀牛》在商业上取得成就也引来了一系列褒贬不一的评价,一些评论家开始以近年来《恋爱的犀牛》的四次重排来抨击孟京辉戏剧的大众化、商业化以及世俗化。但就笔者来看,孟京辉对于《恋爱的犀牛》在思想内涵、符号特色、悲观主义以及美学特征都是融入了他对于戏剧探索方向的。
二、先锋戏剧导演代表――孟京辉
(一)从《恋爱的犀牛》看孟京辉的思想内涵
《恋爱的犀牛》从1999年搬上舞台至今,虽然情节较为单薄,但是其思想内涵始终都能保持一种深刻性。后期的重排仅仅是进行了舞台的改革,加入了一些多媒体的运用。其情节始终单薄,讲述的故事依然是关于“马路”和“明明”的残忍美丽的不连贯的爱情故事。后期的重排对于故事内容基本上谈不上增加,更没有删减。因此,就《恋爱的犀牛》来看,其思想内涵依然是符合先锋派戏剧无情节性这一特点的。孟京辉的思想内涵则也完全符合先锋戏剧无情节性的,其在弱化《恋爱的犀牛》故事情节的同时也凭借着丰富的思想内涵给观众以巨大的心灵震撼的。因此,孟京辉是以思想内涵来打动观众,而并非故事情节。
(二) 孟京辉戏剧的符号化特色
多年来,无论是郭涛扮演的“马路”,亦或者段奕宏,又或者是张念骅,还是说2014年的刘畅,他们扮演的都不能称之为角色,而是一种符号。演员变了,但是也仅仅是时代赋予角色的一种表达形式变化。“马路”的生命实质在多次重排中几乎是没有发生丝毫变化的,“马路”依旧是恋爱中男人的符号代表,依旧是一种符号化特色,观众依旧不知道“马路”的成长,“马路”的爱情理想观众依然无从所知。唯一能够知道的就是“马路”这个符号化的男人多年来依旧爱那个同样符号化的被称之为“明明”的没有来历的女孩。从《恋爱的犀牛》全剧故事来看,几乎所有角色都是符号化的,他们仅仅是代表了一个群体而已。
因此,《恋爱的犀牛》无论重排多少次,依旧张扬着先锋戏剧的符号化特色,展现着孟京辉赋予她的独有符号化特色。重排的《恋爱的犀牛》依然是孟京辉对于戏剧的探索,依然是孟京辉用荒唐、隐喻和讽刺等极具先锋的手法来挑战观众的接受习惯。
(三) 孟京辉的悲观主义
孟京辉对于戏剧的探索永远是贴上了悲观主义标签的,《恋爱的犀牛》当然不会例外。《恋爱的犀牛》的故事情节相当单薄,简言之就是“马路”爱上“明明”,“明明”爱上“陈飞”,“陈飞”不爱“明明”的一出凄惨美丽的故事。全剧中荒诞训练、无趣生活、尴尬婚礼都是一种错位的现实,这为全剧的悲观主义构建了基调。说到底,整剧展现的都是一种失败爱情或者说是一种对于现实环境的逃避。所以这就形成了逃避现实和生存的矛盾,进而导致了无论头破血流都要坚持到底的悲观主义的产生。
最终,孟京辉的悲观主义就展示了一种现实社会中大部分人找不到坚持的情况,亦或者说现实当中没有能够让大部分人盲目坚持的支撑,又能说成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缺乏信仰的。但是就《恋爱的犀牛》的悲观主义来看,孟京辉并没有要获取观众认可的献媚,而是利用他创造的悲观主义的思想内涵来让观众产生共鸣。
三、孟京辉戏剧创作的美学特征
(一)情感之美
在《恋爱的犀牛》当中,孟京辉要展现给观众的是一段偏执爱情。“马路”开不来车、玩不懂电脑、说不来英语,整日都百无聊赖虚度时光,生活在错位当中。“马路”的改变源自于某天遇见的“明明”,但是“明明”却爱上了一个玩弄她的“陈飞”。不能得到“明明”爱情的“马路”最终绑架了“明明”,杀死了心爱的犀牛,用犀牛心来表明爱情。在这里,孟京辉阐述的就是一种爱情理论,既每一个人都有获取爱情的权利。孟京辉用最为细微和最为质朴的情感展现了人心中最为柔软的地方,将小人物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情感成为一种奢侈品,成功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 语言之美
总体而言,《恋爱的犀牛》展现的是一种后现代的无厘头语言之美。在全剧中孟京辉凭借着一连串莫名其妙和没有联系的言语组合展现了诙谐幽默、真挚严肃的先锋戏剧艺术。观众可以从这些听上去莫名其妙的台词中感受到诗意,会随着台词欢笑,随着台词哭泣,也会随着台词思考自身。这就是《恋爱的犀牛》的语言之美,也是全剧进行情感宣泄的主要手段。
四、孟京辉的戏剧创作理想
曾经有评论家将孟京辉的戏剧创作划分为形式主义和个人主义时期和大众化戏剧时期。这样的评论其实不无道理。就《恋爱的犀牛》来看,重排之前孟京辉确实展现了一种叛逆、一种个性和一种标新立异,将创新和突破、与众不同作为自己的创作追求。《我爱XXX》是孟京辉将叛逆和执拗发挥到巅峰的作品,自此之后孟京辉也确实走向了大众化。孟京辉个人在接受采访时曾说确实要创作“人民戏剧”,后来其将“人民”定义为了有创造力、有想象力和进步的群体。
因此,就笔者看来,孟京辉依然是那个希望发出自己呐喊声的先锋戏剧导演,依然是那个反传统戏剧表达方式的导演。他对于戏剧的探索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戏剧创作理想也是符合先锋戏剧创作探索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
参考文献 :
[1] 〖ZK(#〗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增补版[M].作家出版社,2011年.
[2] 谭霈生.轮戏剧性[M].作家出版社,2009年.
[3] 彭志国,孟京辉.我就想永远胡闹下去[N].华夏时报,2006-03-09.
恋爱美文篇7
一 初恋虽然青涩却纯真美好,让男人回味无穷。
梧桐曾说过,初恋之所以美好,是因为这份初恋曾经给予过我们太多的感动甜蜜甚至是苦涩酸楚。初恋就像是那将熟未熟的青苹果 ,清新纯真,透着甜蜜的酸涩。当时光荏苒过去很多年以后,当初深爱的那个初恋人究竟过得怎么样,对方心里是否也同时挂念着自己,这是无疑是让初恋的双方都充满期待的一种迷茫。对男人而言初恋情人像一杯陈年美酒,越陈越香。有时候,男人与其说是放不下初恋情人,倒不如说是割舍不下那段青葱岁月和年华。
二 同学会上的初恋情人重逢,让男人无法把持。
有句话广为流传,原话是这样说的:"同学会,拆散一对是一对。” 意思是经过的风雨,一些原本在学校被扼杀的情感有一天却因为老同学聚会而复燃,更有的导致现有家庭被破坏。特别是有些男生在参加同学会时,怀抱着“握着女同学的手,后悔当初没有下手”的心态,甚至有重温旧日恋情的冲动和行动。同学会上遇到初恋情人,难免会旧情复燃,这是校园情侣对年少青春的缅怀,是为旧时爱情的不完美寻求补偿。于是,相隔多年的初恋情人相遇,产生一份以旧日回忆为基础的新爱情。同学会上,那些明恋暗恋初恋旧恋纷纷借着三分酒意四分诗意五分回忆,将男生的心魂勾得无影无踪。有时候,当一段情隔了很长时间后再去回味,会觉得有种莫名的新鲜感与刺激。这正是男人无法放下初恋情人的很重要原因之一
恋爱美文篇8
【关键词】***学院 90后大学生 恋爱观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17-01
当前,越来越多的90后学生步入大学校园读书,并且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新生团体。新生代的出现,需要高校对他们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在高等教育改革之下,***学院应运而生,截止2013年8月,具有***招生资格的***学院不到300所,在校人数有四五百万,这数据占到全国民办本科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人数的91.73%。由此可见,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学院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主力***,而对***学院的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了解他们恋爱心理特点更是很有必要。通过对***学院90后大学生恋爱心理进行调查,以探讨新生代的恋爱特征。本文对山西某所***学院大学生的恋爱观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了以下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
采用对大学生恋爱观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山西省某***学院90后学生进行调查,涉及的学生有348名,收回有效问卷346份,有效问卷率达到了99%以上,说明了调查问卷的有效性。
二、研究结果
通过对问卷进行统计研究,详细分析,发现***学院90后大学生恋爱观存在有以下心理特征:
1.效仿心理特征
通过调查,20%的学生恋爱有效仿心理的存在。他们在刚进入大学校园时,发誓要努力学习,不谈恋爱,可是当看到身边的同学一个个坠入爱河时,他们就把持不住自己,原本的信念发生改变,于是跟着步入了恋爱大***。
2.择优的心理特征
在调查中,具有择优心理特征的学生占到42%。特别对于家庭条件较好、交际能力较强的同学,这份择优心理更强一些,而自认为条件较差的同学,这方面的心理会弱一些。90后大学生受到外界各方面的影响,把自身选择异性的眼光加以提高,这本也可以理解,但是有的学生却是提出了很高要求,很少能有合适的人选对号入座,最终使恋爱的机会错过,误了青春的选择。
3.掩盖的心理特征
90后大学生在谈恋爱时,21%的大学生会具有掩盖的心理特征,他们担心把自己的缺点流露出来,于是进行极力隐藏,这种有意识的隐藏就叫掩盖心理特征。他们担心自身的缺点会使对方不满,于是在对方面前展现自己美好、可爱的一面,以求能够赢得对方的好感。
4.嫉妒的心理特征
90后大学生在谈恋爱时,17%的大学生会具有嫉妒的心理特征。当他们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对其他异性有某些亲密的举动时,心里会感到不是滋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嫉妒心理。而嫉妒性的心理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属于自然性的嫉妒心理,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活动,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爱情;另外一种嫉妒心理属于变态的嫉妒心理,这种心理表现为过分的猜疑,并由猜疑转化为充满敌意。应该说,这种嫉妒性的心理其出发点也是为了爱情,但是它所做出的表现却是远离初衷。自然性的嫉妒会增进双方的感情,而嫉妒性的心理只会使两个人之间的猜疑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感情的破裂。
三、对大学生恋爱心理进行正确引导
1.认真把握美好的爱情
首先,要让90后大学生知道,只有认真把握美好的爱情,才能赢得爱情的青睐。大学生谈恋爱,是一种无私的给予,而不是一味的索取。恋人之间,有欢乐一起分享,有痛苦一起担当,而这种恋爱,更是心里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情感,只有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献出真诚的爱,才能赢得美好的爱情。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爱是相互之间的信任,而不是无端的猜疑和无理取闹。
2.理性对待恋爱
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谈恋爱,有必要先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也就是爱情和友谊、爱情和学业、爱情和道德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三个方面的关系,那么,恋爱中出现的问题便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第一,爱情和友谊。爱情和友谊都是人类中美好的感情,同时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友谊是朋友、同学之间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一种亲密关系,是大学生相互交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你碰到困难的时候,真诚的朋友会与你一起面对;当你有所收获时,朋友会与你一起分享。而爱情,则是建立在异性之间友谊的基础之上的,男女大学生之间的恋爱,更是纯洁的友谊在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男女之间的友谊,不一定都会发展成为爱情,但是,友谊却是伴随爱情的方方面面。爱情,蕴含着更高层次的精神情感,友谊包含着广泛的含义,它不会受到年龄、性别以及职业的影响,而爱情却只能是专一的,是男女双方之间很高尚的纯洁的感情。第二,恋爱与学业。在人生道路上,恋爱是人生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人的心里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但是,爱情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因此,对于正在恋爱中的大学生来说,首先要把学业放在第一位,学业要高于爱情,爱情服从学业,而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则要把学业放在第一位,把爱情纳入人生的事业中,使爱情能够服从理想以及人生的抱负,最终获得充实的人生、获得幸福的爱情。第三,恋爱与道德。大学生谈恋爱,实际上是一对男女在进行着一场浪漫之旅,同时,这场浪漫之旅同样属于社会活动,要接受社会生活方式的各种制约。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以社会能够认可的方式进行恋爱。男女大学生喜欢异性,首先要遵循异性的意愿,达到两厢情愿,使恋爱在轻松与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而不能只顾着个人的感受,成为他人的第三者,给别人带去伤害。
3.提高自身的抗挫能力
90后大学生谈恋爱,难免会遭遇失恋的痛苦,当失恋时,要冷静下来寻找失恋的原因,如果失恋是由于自身的缺点造成的,那么,除了把失败的恋爱当成是一次体验之外,同时更要从自身寻找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克服自己的缺点,提升自己。同时,失恋难免会有痛苦情绪,大学生要懂得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身减轻失恋带来的痛苦,转移自身的注意力,迎接新的爱情的到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院90后大学生属于一股新生力量,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恋爱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情感体验。在这里,对90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探讨出对他们的恋爱心理进行正确引导的对策,以使他们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恋爱观,焕发全新的精神面貌,以健康的心态投身到阳光的生活状态之中,促进良好的身心健康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
恋爱美文篇9
恋爱困扰的心理原因分析
当恋爱道德意识占上风时,他们必须面对爱情冲动的再一次挑战;而一旦爱情冲动冲动占了上风,他们则要承受道德的谴责,周围人的嗔怪,以及双方内心的担忧、痛苦甚至是彼此间的埋怨。恋爱与交友的矛盾在恋爱关系确立之前,恋爱双方都是***的个体,有着各自的交际圈,有着较自由的生活习惯。随着关系的确立,恋爱双方会要求步调一致,就会产生时间、休闲等多方面的约束。但人际交往是人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定的交际圈是需要继续维持的。这样就会引起恋爱一方的“吃醋反应”,使交友与恋爱不能兼容,尤其是异性之间。这极大地限制了恋爱者与他人的交流,失去了博采众长、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及参加集体生活的机会,真正生活在了一个狭窄的“二人世界”。高职学生的校园恋爱,多半是感性的,所谓的“跟着感觉走”,缺乏更多的理性的对现实基础的思考,当爱情遭遇到理想与现实、恋爱道德意识与爱情冲动行为、恋爱与交友等心理矛盾时,往往就会走入爱情困境,产生很多困扰,导致爱情之花犹如“温室里的花朵”,容易“昙花一现”便匆匆枯萎。
高职学生恋爱心理困扰的积极调适
恋爱美文篇10
1对美的追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耽美文学与其他同志小说相比,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都被刻画得更为唯美、浪漫、细腻,它从女性的审美和情感触动点来描述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恋爱状态。两美型男性之间的爱情,被塑造成一种有悖于传统伦理但又美好纯粹的让人同情和向往的恋情。”这对于女性读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符合女性读者那种细腻柔和,易伤感,追求完美的心态。对于文中的男主人公,其美型的外表符合了女性读者的视觉审美追求;对于文中故事情节,其婉转,浪漫,唯美,也符合女性对于完美恋爱的一种追求。再者,耽美文学中的语言也是打动女性的一方面,繁复的修辞,华丽的辞藻,如沐春风的语言感受使女性对于耽美文学有着执着的偏爱。另外,耽美文学不仅有柔和的浪漫之美,在其作品中还含有一种绝望美。绝望破碎的美往往是最能打动女人的。比如之前流行的韩剧《蓝色生死恋》、《对不起,我爱你》等影视作品,都是在赚足了女性观众的眼泪后受到了极力的追捧,从而大红大紫,至今仍被女性观众奉为经典。再如现在兴起的新锐作家郭敬明,其作品大多以绝望的悲剧恋情为主,像《梦里花落知多少》、《悲伤逆流成河》、《迷藏》等,也都是用撕心裂肺的痛楚爱情打动女性读者,获得可观的销量。对于同人女对美的追求,“李银河老师在《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中提到同人女是一种基于本能的好恶来判断BL作品,标准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不是美型或者没有魅力,同人女所接受的其实并不是同性恋,而是”两个美男子之间的爱“外形要求是第一位的,对于BL的理解基本属于柏拉***式:灵魂之爱高于肉体之爱,一个人在另一个身上追求的不是他失去的一半,而是同他的灵魂相连的真理”。同人女对于耽美文学的沉迷与喜爱并不是单纯的外形追求,虽然外形占了一大部分的原因,但是在浅层次的现象之下还有这深刻的情感因素,女人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对于悲剧的怜悯之情,因此总因悲剧剧情而触发内心情感,这种情感越是悲伤痛心就越让人执着其中。
2对现实的反叛
同人女群体大多集中于80、90后,这些女生现在大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呵护,关注,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家长,老师等人的严加管制。女处于青春期的生们,心中充满了懵懂的情绪,不安的躁动。因为在初高中时代,“恋爱”是个禁词,是危险的,是家长和老师强烈压制的。而处于青春期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反叛心理,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就越想窥视一下究竟,使自己内心的窥秘欲得到满足。耽美文学中的男同性恋故事便满足了同人女们的这种心理。其实,她们自己很明白,男同性恋是被社会不齿的,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是违背伦理道德的,但正是这样一种现实生活中的反面题材才对同人女们有更大的吸引力,这种“禁忌的快乐”何尝不是同人女们对现实生活的反叛,对伦理道德的挣脱,对被束缚着的自己的一种逃避与反抗呢?
3女权主义的兴起
80、90后的人们不仅具有反叛的性格,更具有很强的***意识,而以此为主力的同人女更是一群有着强烈女权主义的读者。过去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大多是脆弱的,她们的情感不堪一击,她们需要一个英雄来依靠。作者们大都以男人为中心来定义作品中的完美女主角,传统话语中的女性美,如温柔善良、美丽大方,也都是被贬低,被弱化。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女主角大多柔弱,要依靠英雄拯救,女人的存在意义完全依赖于男人的掌握。有强烈女权意识的同人女们开创了自己的文学领地———耽美文学。在耽美作品中,男性也被赋予了传统女性的因素。“柔美,纤细”等特征可以从两位男主角中一方身上看到。自古都以“红颜祸水”来形容女子,而在耽美文学中,男性也可成为“祸水”,这不得不说是对过去女子偏颇定义的一种抗争。文中的男主角有着美人般的外表,有着一切完美女性所具有的特质,只是性别为男。也许有许多人会说,这岂不是人妖主角。但对于女性读者来说,这在本质上也是男人,是女权主义胜利的体现。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耽美男主角都有女性特质,也有部分的作品是两个纯男人的爱恋。他们之所以相爱并不是因为对方具有女性美,而是因为对方有着吸引自己的特质,而这种特质是带有阳刚男子气概的。作为女性读者,喜欢这类耽美文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主人公为两个男性,其中的恋情完全不涉及女性,女性读者可以作为完全置身其外的第三人来阅读作品。没有传统文学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情感纠结,女性不会在感情中出现,更不会受到任何情感上的创伤。两个男人的爱情不论是喜也好,是悲也罢,残缺或完满都无关女性,因此,女权主义的发展促使同人女们爱上了耽美文,沉迷于无关乎己的男男之恋。这也说明了耽美文的流行不仅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下的产物,也是女权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
4社会性***的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