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的诗句篇1
1.雨下起来了。
盼望已久的秋雨终于下下来了,小雨点掉在荷叶上,跳起了欢乐的芭蕾舞;落在小河里,它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位音乐家,弹起了优美的乐章。
2.菊花开了。
秋天到了,一朵朵菊花开满了整个花园,它们纷纷张开双臂拥抱太阳。
3.黄叶飘落。
一阵微风吹来,风儿拂过树梢,满树的黄叶纷纷飘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它们睁开双眼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自己的母亲和兄弟姐妹。
(徐颖)
(1)雨下起来了。
这场秋雨终于来了,小雨点们也欢欢喜喜地跳到树叶上荡秋千,又蹦到屋顶上,“吱溜”一声往下滑,挂在屋檐上陪着我们一起上课。
(2)菊花开了。
秋天郊外的山坡上,遍地都开满了小小的、黄黄的野菊花。它们个头虽小,却站得笔直笔直的,仰着头面对着太阳。低头轻轻闻一闻,一股大自然的清香扑鼻而来。
(3)黄叶飘落。
秋天来了,秋妈妈忙着给树木披上金装。秋风伯伯忙着召集树叶们开舞蹈大会,有的扮成黄蝴蝶翩翩起舞,有的扮成黄莺展翅飞翔,还有的迈着轻盈的脚步旋转着。
(徐r杉)
1.雨下起来了。
哗哗哗,大雨下起来来。沙沙沙,嗒嗒嗒,是小雨点在弹奏美妙的乐曲,还是在敲打着有节奏的鼓点?
2.黄叶飘落。
改1:满树的黄叶飘落,它们有的在跳拉丁舞,还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模仿着飞天的舞姿呢!
改2:是谁最先带来秋爷爷亲切的问候?又是谁给大地换上一套金黄色的‘秋装’?哦,是那纷纷飘落的黄叶。
诗情画意的诗句篇2
2、你始终把脆弱藏在心里,而我知道,其实你也是个需要被人疼爱的小孩。
3、遇到的人成千上万,但最后只剩你,与我相伴。爱,不只是偶然。
4、你会想念我吗?在午夜梦回时,天光破晓时,夕阳西下时。
5、丧够了吗?丧够了就得努力了。他现在过得很好,你得活得比他更好。
6、不要管他人口中流言蜚语的中伤,我会用我的拥抱给你一座城堡。
7、我在开心时想你,难过时想你,忧愁时想你,无时无刻不在想你。
8、你朴重朴重,坦荡真诚,心净如水,志洁如冰。从你身上,我看到了一颗尊贵的心。
9、每次和你在一起,我都希望时间停下来,能够和你永恒在一起,和你在一起,总感觉时间过得好快。
诗情画意的诗句篇3
同志说过:“无论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能的。”古诗文是千锤百炼的美文,流传两千多年不衰足于说明它有很强的生命力。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如何让学生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滋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呢?
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古诗字数很少,但是学生常常在默写中会写上句写不出下句,写了下句又想不起上句,错别字也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我的体会是:在理解诗意基础上结合绘画的手段,可以快速背诵并且记忆持久。
首先,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和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以教学《山居秋暝》为例,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伴随着古筝的清幽旋律和投影相关***片,教师抑扬顿挫地范读,把学生带入了清幽、静谧、清爽、湿润的一座山林之中。而古诗的大意则以故事形式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中所描写的内容,让学生此时只是远远地在“听”景、“看”景,在“入境”之前做好了这些准备,学生对诗进一步的理解就有了大致的审美方向,也有了对诗歌意境的联想和无限期待。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
其次,在对古诗“入境”之后,快速背诵。诗歌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画,使教学直观性和抽象性相辅相成,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从而深刻地理解诗歌,对诗歌记忆深刻久远。在课堂上出示诗意的画面,就为学生感受美、领悟美提供场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美丽的画面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一切美的形象,最容易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形象思维常与美的情感相贯通,在教学中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在教学古诗时,教师可以画***辅助教学。用简单的几笔勾画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直观、形象、美丽。古诗教学尤为精妙,每一首诗的意境都是美丽动人的画面,不管语言表达得如何生动,但总是比不上***画那样直观、形象,主要是因为***画本身独特的功能。它可以弥补口头表达的不可见性,使未见事物呈现,让抽象事物直观,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将教材内容形成鲜明的表象和观念。
在给诗作画的方法中,我给学生的建议是:不要求精美,不花过多时间,关键要把诗中呈现的景、情以自己最直接、最快想到的事物画出来,一般每句抓住一个关键事物画即可,不需要字字顾及。对某些表达情感的诗句要是无法用画的时候,可以用诗句中关键词语直接标注,以达到记忆的效果。以《过故人庄》为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第一、二句,可以画一只鸡(只要学生知道自己画的是鸡即可)和一个房子(可以在“田”字上加个三角形代表),这样可以让学生迅速记住“鸡黍”和“田家”。通常一首诗的第一个词是最容易记住的,所以一般不用画。第三、四句可以画树和山,因为在第一、二句读完后,学生往往会断点,下句是什么呢?总想不起,所以把句首事物画出,学生印象比较深刻。后面四句看起来好像不好画,第五句在房子前面画个大大的地坪,可以写上“场圃”,第六句画手拿酒杯。第七句在山顶画太阳,最后一句在房子旁边画。画完后照着画面朗读背诵,学生能很快背诵并记忆深刻,很少再会出现默写不出的情况,因为这幅画一直刻在学生脑海中。学生在做题时,一时想不起,想想当时画的画儿,也会记起。在十多年的教学中,我作了调查,我班的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古诗,比同类其他班的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和默写能力要强很多。
诗情画意的诗句篇4
关键词:古诗 美育 意境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约三十首古诗,这些古诗有很高的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挖掘古诗中丰富的美育资源,让学生获得美育上的熏陶,品味古诗中形象精炼的语言,实现审美水平与写作能力之提高。
一 展开情境教学,展现古诗中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力求表达的最高境界。我国古代诗歌非常注重意境。如在王维的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就可以看到是一副春山静夜画。用桂花落与山鸟惊鸣这些动态来表达诗歌中春山在夜幕中的意境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2]这就是说读者可以通过观赏文字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给予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启示,为了令学生领会到古诗中的意境美,应该根据每一首诗歌的不同文字,使学生领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诗歌中的意境。
如教师在讲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3]时候,为了令学生领会到诗歌的意境,教师应该做好“批文入情”的教学引导工作,通过文字词语使学生领会到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解读第一句诗的时候,要突出“鸣”在诗歌中的作用,向学生说明通过“鸣”这个字,表达了景物的生机,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在第二句诗的时候,向学生强调注意“上”这个字,表达了白鹭的自由欢快飞上天空的姿态,也表达了诗歌内心快乐的情感。在第三句诗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着重抓住“含”这个字,这“含”字是表达作者观赏“西岭千秋雪”美景所产生的舒畅情感。在第四句诗的时候,引导学生抓住“泊”这个字,通过泊这个字,表达作者可以乘船东还,复兴国家的豪情壮志。这样,通过教会学生细细领会诗歌中这四个关键的动词,品味作者不仅描写了一副春和景明、优美开阔的画卷,也表达了自己欢畅的心境。
为了使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教师在讲授古诗歌的时候,应该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创立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与作者的情脉相通,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理解作者在诗歌中的情境。如在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可以挂上一副山水画,让学生进入深山的情境中;然后指导学生仔细品味“空”与“响”字,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深山的空灵寂静。就这样开展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创立的情境,学生才会体现诗人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从而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二 开展朗诵教学,体验古诗之语言美
我国古代诗歌,字数非常有限,讲究文字精炼,一字一词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因此体现的是一种文字凝练美与精确美。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4]在诗歌中,第一句用一个“断”字,来描写江旁对峙天门山的险要,用一个“开”字,表达长江水势的汹涌湍急;第二句中用“流”、“回”这两个动词,深刻并贴切表达长江水势的奔腾浩荡。第三第四句中用“出”和“来”字,把静态的静物画为动态,惟妙惟肖表达了这一带地形的险要,给人一种激情澎湃的动态美。
古诗中还有韵律美,这韵律美体现在节奏美和音韵美。古诗里的节奏美体现在语调的音乐性上。如在骆宾王的《咏鹅》中,这“鹅、鹅、鹅”字的节奏美,表达了儿童看到池塘中白鹅的欢喜之情。古诗中的音韵美,还体现在诗句中的声响美上。我国古代的诗人,常常以音乐家的视觉来捕捉大自然微妙的声音,这就使诗歌具备了一种音韵美。如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可以体会到猿声在诗歌中的音韵美。
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朗诵过程中,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如在教学《望天门山》中,在让学生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断朗读,通过不断地读,去品味与感受诗句中的文字美;并且向学生说明,在第一句中为什么用“断”和“开”字,不用“隔”或者“流”字。这样使学生品味到诗人用词的妙处和锤炼文字的功力,从中使学生获得文字美的熏陶,得到了美的感染。
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品读诗的节奏,字的韵脚与音调,这样能从文字中领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的诗歌音调是比较低沉和缓慢的,如陆游的《示儿》,在朗读的时候音调应该低沉缓慢,这样才能表达作者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的诗歌朗读应该用热烈的音调,如李白的《望天门山》用激情的音调朗读,才能表达长江两岸地势之险。
三 运用绘画教学,领会古诗之美
***画是一种形象生动的文字,人们比较容易感受***画形象与色调的美。小学生比较擅长于形象思维,教师可以运用***画的形象特点来使学生理解古诗之美。
事实上,我国古代诗歌都具有绘画美的特诊,在诗中有画、在画中也有诗,这也为绘画教学与古诗教学搭建了联系之桥梁。
例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可以一边读古诗,一边把诗歌所描写的景物绘成形象的***画。通过绘画过程,把学生的隐形思维活动表达出来。并且通过***画表达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以及对诗歌所反映生活的认识,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成功达到美育的目的。
如在教《山行》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理解并吟“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5]这一句诗,然后让学生画出诗歌中所反映的秋天里高山、山上的石径小路,天空中的浮云,山顶小屋,山中一片红色的枫林等这些景物。通过绘画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深深理解了诗歌所流露出的意境美。之后,教师在学生绘画基础上,继续用画来讲解这首诗;让学生理解秋天在大多数诗人看来,是枯叶残枝萧条的季节,因此很多诗人对秋天都用悲凉的诗句来描述。但是在杜牧的这首诗的秋山霜林,体现的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文字既清新又有生气。通过以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式,学生不仅动脑子又动了手,而且深刻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和诗歌的意境。
总之,教师指导学生读古诗,绘画与品读诗相结合的方式,能提高学生感受与鉴赏古诗艺术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诗情画意的诗句篇5
教学片段一
课件出示《渔歌子》前两句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两句诗。(生自由读)
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两句诗。(生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特别是生字“鳜”都读对了。
师:(出示课件)请大家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西塞山、桃花、江水、白鹭。
生:还看到了鳜鱼。
师:你怎么知道这山是西塞山,这鱼是鳜鱼?
生:因为诗句是这么写的。
师:真聪明,能根据诗句来判断。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画面,这西塞山、桃花、江水、白鹭、鳜鱼又是什么样的?
生:西塞山很高,桃花是粉红色的,鳜鱼肥得很。
生:水面很广,白鹭在飞,还有一个渔人在钓鱼。
师:眼睛真尖,全都看清楚了。
师:那,这是一幅怎样的画?
生:一幅美丽的画面。
生:一幅春天花开时节的画面。
生:这是可爱的画面。
师:(播放音乐)请大家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生朗读诗句)
教学片段二
课件出示《渔歌子》前两句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两句诗,用笔画出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物,再轻轻地读读这些“景物”。(生自由读诗,并画出景物。)
师:如果请你给这些景物画上色彩,你会用上哪些色彩?
生:白色的鹭,桃花是粉红色的,还有鳜鱼是黄色的。
生:因为是春天,山应该是青色的,青山绿水嘛!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
生:色彩鲜艳的画,生机勃勃的画。
师:(出示范例:鳜鱼肥)看谁能像教师这样选择一样景物,在它的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形态的词语。
生:桃花俏。
生:白鹭飞。
生:鳜鱼游。
生:鳜鱼跃。
生:西塞山高。
生:桃花笑。
生:流水唱。
师:真棒,你把流水的心情都说出来了。
师:(出示范例:白鹭自由自在地飞。)看谁能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让桃花、流水、鳜鱼更有情趣。
出示填空:桃花____________地开,流水____________地唱,鳜鱼____________地游。
生:桃花尽情地开。
生:流水欢快地唱,鳜鱼无忧无虑地游。
生:桃花无拘无束地开。
师:你们把流水、桃花、鳜鱼的心情都给说出来了。
生:流水哗哗地流,鳜鱼摇头摆尾地游。
师: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
生:这是一幅自由自在、悠闲快乐的画。
生:这是一幅令人神往、自由快乐的画。
师:(播放音乐)请你走进这幅画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听到了鳜鱼的戏水声,听到白鹭欢叫声。
生:我看到了小桥流水,白鹭翻飞,鳜鱼戏水,粉红的桃花开满两岸。
师:好一个江南水乡!
生:我听到了白鹭欢快婉转的叫声,哗哗的流水声;还看到花红两岸,香飘四野的桃花,真是心旷神怡呀!
师:好一个悠闲自乐!这正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师生齐读,反复诵读,接着师用生动、激情的语言描述画面。)
反思:
两个教学课例,从课堂教学效果看,第二位教师的课堂效果更佳――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表达积极,学生的联想、想象力丰富。相比之下,第一位教师教学的课堂气氛较为沉闷。两位教师都在引导学生获取意象――西塞山前春景***,但教法不同:前者直接呈现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获取意象;后者主要借助联想、想象来获取个性化的意象。目标一样,效果不同,是看画得意象好,还是想象构造意象好呢?从课堂上看,显然是后者,原因何在呢?
首先,想象体验比理性认知更适合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诗人感性化的表达,片段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理解事物特点,这是理性化的认知事物。而古诗词教学目标是在获取意象的基础上,感知意境,体味作者情思,它是一种感性化的体悟,主要依靠直觉思维。通过观察认识了西塞山的高、桃花的色彩、江面的广阔、鳜鱼的肥美,这是认知了事物的外形,这与要感悟充满诗情的意象相距甚远。片段二,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唤醒了学生沉睡的表象,让学生内在的视象与他们的生活世界相互联通了,并积极地构造诗词里的新境象,这是想象性体验。学生体验加深了,所获取的意象才会愈加鲜活生动,教师辅以音乐渲染、动情描述,学生在想象体验中,情感体验更加深入。于是,当意象了然于学生心中,激情也就自然溢满于胸中了。
其次,想象比举象更能调动学生的感受力。
获取意象的方式是多样的。第一位教师采取提供画面的方式,让学生具体感受一种形象,又被称为举象,这种方法可以很直观地让学生得到意象,这种意象是看来的,不是想象出来的。第二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诗,画色彩,仿例填写形态的词,填写描写情态的词,引导学生在心中作画,“画”出色彩,“画”出状态,“画”出情态,形成了意象的叠加,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将诗句转换成了画面,形成了诗画一体的视界,此时,学生获取的是动态化、立体感的意象。对于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量的词语积累,诗中的画,给他们提供了想象空间,激活了他们的想象力,也为他们感受诗句提供了契机,想象让语言感受力得到训练。
再者,复活比复现更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诗情画意的诗句篇6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古诗文的意境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以下体会:
一、发挥想象力,生动展现意境
古诗是高度精炼的文学形式,在表达主题和感情上往往很含蓄,其意境往往隐含在凝炼的诗句里。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掌握诗歌内容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再创造,再现诗的意境。如教学杜牧的名诗《江南春绝句》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色展开丰富的想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人首先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好的江南春色***,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招展。诗中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境界高远。诗的三、四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薄雾轻烟正笼罩着一座座巍峨的寺庙,这迷离的画面,既为江南春色增添了一番诗意,又点染了一层浓重的历史色彩。诗人这里写的绝不是眼前之景,而主要是胸中之景,想象之景。是啊!千里江南,风景依旧,而那崇佛扰民的南朝呢?早已如过眼烟云,了无踪迹,只留下这烟雨中的一座座寺庙而已。可以想象,面对现实和历史时,诗人心中感慨万千。正是在这种对比映衬的意象组合中,我们品味到诗人那吊古伤怀的绵绵情思和曲语含讥的深层意蕴。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完整地赏析诗的意境,并较深刻地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便能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这首诗。
二、利用***画,形象地再现意境
许多古诗往往是诗画合一的。如果我们把***画穿插于古诗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如《送元二使安西》的插***上再现了元二即将上马奔赴安西,诗人与元二拱手作别的情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句观察这幅插***并对诗人的情感进行揣摩。“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关怀与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真挚感情表露无遗。我们也可以收集一些与古诗意境相似的***画资料,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还可以根据古诗描写的景象绘之以形,缘景设画,用画展示诗的意境。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 洲”等诗句可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再现诗歌的意境。这样融诗于画,以画配诗,更加有助于学生对古诗境界的把握。
三、调动生活积累,感悟诗歌意境
学生生活阅历浅,生活经验积累不多,且与古诗的写作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学问修养相差甚远,因此,领悟古诗的意境是有相当难度的。不过,古往今来,人们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都是相通的,我们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直接或间接),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切入点,让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境。如古诗中关于景物描写的诗句很多,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类似的景物来加深对这类古诗意境的感悟。品味别离的诗句,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某一次与朋友(亲人)分别的经历,以加深学生对这句诗所蕴涵的积极乐观感情的理解。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验,把学生引入古诗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中,从而加深其对古诗意境的感悟。
四、赏析关键词句,加深理解意境
诗的语言,是诗人塑造艺术形象、沟通诗人和读者思想感情的媒介。古诗对语言要求较为严格。有些诗的语言初看比较质朴,但细细品读却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审美体验,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词句来玩味赏析。如陶渊明的《饮酒》第五首语言简洁自然,委婉含蓄,诗人对自己要表现的和所追求的只作了些暗示,并不完全明白道出,寄寓较深。诗人所追求的“真意”在哪里呢?诗人只说存在于“采菊东篱下”和“山气日夕佳”这两组景色之中。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分析。“采菊”两句的关键在“悠然”二字,它形象地体现了诗人主观情感和外界景物自然而然的融合过程,如果不是“悠然”,而是有意“望南山”,人为地寻找“真意”,则失去自然之趣了。总之,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并加以鉴赏分析,有利于学生深入领悟诗的意境。
诗情画意的诗句篇7
关键词:想象意象 感悟意境 深化情感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一首诗是一支歌,一幅画,一段情。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化星空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汉语言特点最完美的结合,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最完美的呈现。教学古诗,要理解其词句、了解其大意,但更重要是引导学生从诗中领略诗人的丰富思想感情,感受诗的整体意境和神韵光彩。
一、借助媒体,渐入意境,感悟诗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古诗词教学不但要引领学生感知诗的大意,而且要调动学生已有的各种知识和生活体验将其与诗歌有机结合起来,对作者的感受过程进行还原,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出诗的韵味来,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怡情益智的目的。
诗的美在于意境,意境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包括由意象直接构成的“实境”和由意象诱发开拓的艺术氛围及审美想象空间,即虚境。只有由“实境”进入“虚境”,才称得上入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极其凝练地把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昏中茫然孤独疲惫、感伤与无奈情态真实动人的展现出来。其中的“枯藤”、“人家”、“瘦马”等意象构成的是“实境”,而曲中渲染的、萧瑟的氛围和令人回味无穷的审美空间则是越境。要想进入意境,单纯地展现意象是不够的,若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展现意象的同时,再配上徐缓忧伤的古筝曲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则能让学生真正进入意境,感悟情感。
教学古诗时,采用直观的手段,如绘画、表演、课件、影视作品等,将语言文字直接转换成鲜活的画面或场景,再配以切合古诗词情感意蕴的音乐,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再造想象,感悟意象,渐入诗境
读诗不仅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把诗的意味和感觉读出来,读出诗中的诗情画意。而小学生抽象思维较弱,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大脑的加工,将古诗词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场景和画面,并用自己的言语加以描述这就是“再造想象”。例如刘禹锡的《望洞庭》,就是选择了日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对于“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样的优美意境,要想让学生理解“白银盘”、“青螺”,就不能就词释词,而应让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也可以让学生用笔绘画出“白银盘里一青螺”的优美意境。
在老师富有感染的引领与评价中,学生们不再是简单的对诗句的理解,景物已成为有生命的情感的载体,诗句呈现在学生思维中的是美妙的,有动感的画面,而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品诗,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想象画面,近而渐入诗境,体悟情感。
三、寻觅诗眼,再现场景,深化情感
每首诗都有精彩之处,点睛之笔,诗眼就是一首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是关键的传神的富有情趣的字词句,只有启发学生细细咀嚼,用心感受、品味,才能让学生浸泡在情感的流波里。
对诗歌鉴赏来说,抓住了诗眼就可以说抓住了全诗的灵魂和精髓,它往往在全诗的节骨眼处,使全诗或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因此应当重视对诗眼的寻找和鉴赏。
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是整篇作品的诗眼,它往往是作品中的某一句或某一个关键词。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表现出作者对权贵的高度蔑视和决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增加了全文的思想含量,堪称全文的诗眼。再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者将自己的痛苦遭遇和全天下人民的苦难生活联系起来,一下子拓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很多。 一句之中也有诗眼,它往往表现为作品中的某一个字,一句之眼往往更能表现出作者炼字的功力,并且有很多诗句就是因为某一个关键字的点化而得以流传千古、熠熠生辉。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本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不但生动准确的表现出了当时的情境,而且使全诗显得情趣盎然,具有了勃勃生机,这两句诗也因之得以“卓绝千古”。 因此只有正确把握诗眼,才能更好的理解全句甚至是全篇的意蕴。再如杜甫的两句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因气象宏大历来为人称颂。其中“垂”与“涌”二字可谓两句之诗眼,被前人称到“炼字精警无匹”,野阔天空,繁星在天之尽处,如垂直而下,颇为惊奇;大江涌动,高浪驾空,天上之明月似乎也在随江水而起伏,两句气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这样雄奇阔大的意蕴只有在对诗眼进行充分的联想和分析之后才能感受到。
诗情画意的诗句篇8
一、入情――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教学离不开情感的体验,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它的特定的情感,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和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为此教师就要重视指导学生开展古诗词的诵读,通过诵读设置生动活泼的情境,调动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欲望,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古诗词的丰富意蕴,感受古诗词的丰富思想和艺术魅力。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
陶渊明的《饮酒》是一首田园诗,笔者设计了“四读文本”的教学环节。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出陶渊明的悠闲洒脱。这一读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情感。这一次诵读是以学生自由朗读为主,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情感,为下一次诵读作铺垫。
2.男女声齐读课文。陶渊明的这首诗情感相对含羞委婉,教师可以让女声齐读前面三联,最后的两联诗,可以让男女声齐读。这样设计不仅张弛有度,也便于学生读出诗人的情感。
3.配乐朗诵课文。这一次朗读,教师首先准备好轻音乐,教师可以选一些钢琴或古筝曲调来配乐,然后教师可以选出班中朗诵较好的男女生各一人来作示范。这一次朗读的目的在于把握好朗读的基调,把握好句子的节奏快慢和声音的高低。针对这些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指导:(1)节奏快慢:朗读“车马喧、地自偏、已忘言”这些词语时,应把声音拖长。(2)重音突出:朗读“悠然、见、心远、飞鸟”应提高音量朗读。(3)轻音处理:朗读“喧、偏、还、忘言”时声音要由高到低,越来越缓,越来越轻。(4)感情渗透:《饮酒》这首诗要读出诗人的洒脱、悠闲、快乐的心情。
4.男女赛读课文。这一次读在于激发学生进一步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通过赛读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情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大可以把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为我所有。多媒体资源包括诗词诵读版视频或音频、古典诗词歌唱版视频或音频、诗歌背景介绍资料、诗人生平介绍资料、Flash版诗词朗诵版资料等。在讲授陶渊明的《饮酒》时,教师可采用如下多媒体教学资源:(1)有关陶渊明创作经历及风格的背景资材。(2)有关这首诗创作的背景资料。(3)有关这首诗诵读的视频、音频材料。(4)有关《饮酒》演唱版的资料。如果把这些教学资料合理利用,能确实引导学生走进诗人陶渊明,走进《饮酒》,也能把学生们的情感激发出来,想象和联想能力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师朗读示范
古典诗词情感的领会和把握,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用范读来带动学生的情感,这样可以缩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揣摩时间,情感投入也就更快了。教师要做好范读就需要在平时多加操练,应尽量做到普通话标准、语调语速适当、节奏快慢合理、情感投入恰到好处。教师的范读要确实做到示范作用,让学生能很好地从示范中进行模仿,尽快地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以上三点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两点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感,从而走进诗歌的情感空间,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入境――走进诗词的情境
学习古典诗词“入情”是开头的话,那么“入境”是过程,这一过程是诗词赏析的突破口。所谓“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走进诗词的情境。诗人用一词一语描写的是一个个事物,表达的都是一个个情境。教师可以从两方面来引导学生入境。
(一)引用写作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入境
每一首古典诗词都是诗人真实情感的写照,在那时那地的时代背景中诗人有感而发,这些诗词也就成了他们情感宣泄、理想表达的结晶。教师能把这些写作背景资料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起来,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走进古典诗词的情景中。在教学《饮酒》时,教师就可以把以下写作背景为我所用。
材料一: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
材料二:公元416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忧郁。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一醉方休。他认识到,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
材料三: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学生们熟悉了有关陶渊明的背景介绍后,对把握诗人的形象、理解诗歌的情境有很大的帮助。材料一、材料二对于诗歌前八句意境的理解,材料三对于最后两句的意境的理解都能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利用背景资料。
(二)采用多种方法领会诗词的意境
赏析古典诗词,“入境”就是走进诗人的创作世界,领会意境是关键。意境是诗词的灵魂,古典诗词流传至今一定会有其丰富的意境,领会意境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1.“画配诗”入境。古诗词中很多都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为诗词配画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人教版的教材中有些诗词,教材配上了插***,这是对诗歌意境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是能充分地利用这些插***,就能对诗词教学中“意境”的领会起到很大的帮助。每一句诗某种意义上讲都可以变成画,一旦变成画以后,那学生的主体体验就有了,对诗的理解就不是割裂的,不是抽象的。在讲授《饮酒》时,教师可以请美术功底好的学生或美术教师帮助,预先对每一联诗句创作一幅画面,第一联可以画上一幅山居生活***,第二联可以画诗人隐居***,第三联可以画“劳作归来”***,第四联可以画“夕阳西下”***。以上画面中都应抓住这些物象:结庐、菊、篱、南山、夕阳、飞鸟等。教师可以结合每一幅***进行每一联诗词的赏析。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与画是统一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热情,并给予指导,提示学生抓住“诗眼”、“词眼“的典型镜头来创作。
2.“想象法“入境。要欣赏到诗歌的内在意象、意境之美,必须借助于想象,对诗歌的意象进行闪现、组合、转换与再创造,才能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画面,把潜在的意象浮现出来,最终享受到诗歌意象美、领略到诗歌意蕴美。古诗词教学中,由于诗词创作时代离学生生活距离太远,很多古诗词的意境学生是很难体会得到的,教师就可以采用“想象法”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意境。所谓“想象法”入境,就是让学生用“自己”来替代“诗人”,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去体验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来理解诗词的意境。在讲授《饮酒》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替代诗人陶渊明,来理解诗词。例如:“师:你的身份是什么?生:隐居山野的文人。师:隐居时你会想到什么?生:想到朝廷的生活的劳累。师:你还会想到什么?生:朝廷生活的尔虞我诈。师:为什么会这样想?生:因为厌倦这种生活。师:难道朝廷生活不如田园生活吗?生:田园生活活得洒脱自在。师:还有吗?生:不用为五斗米折腰。师:是啊,要做到不随波逐流难呀,对归隐生活你还想说什么?生:要活出自己那份率直、淡泊。”
诗词“想象法”入境,要充分挖掘诗词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情感,要让学生在了解诗人的基础上,去体验诗词的意境,让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三、入味――品味诗词的情味
古诗词教学中“入味”就是品尝诗歌的“味道”,这“味道”就是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内容美、文化美,是对古诗词教学的具体落实过程。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三美,就能很好地落实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一)抓住关键词,赏析语言美
古诗词教学中,应紧扣关键词来赏析,这些关键词往往是“诗眼”和“词眼”,对诗词情味的理解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在教授《饮酒》时可以抓住以下关键词:“庐、喧、心远、菊、悠然、见、真意、忘言”等等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请从以上关键词中自选一个,说说这些词语对诗词情感表达上有何作用?如“菊”这一词语,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诗人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又如“忘言”这一词语,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忘言”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怎样的情感?诗词的语言美就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赏析关键词,可以从四方面入手来赏析语言美。
1.分析词语在诗句中的含义。“采”、“悠然”和“见”在这首诗歌中含义分别是“采摘”、“悠闲”和“看见”,前一个词语是了诗人“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后两个词语写出了诗人悠闲洒脱的心理,为“欲辨已忘言”这句诗的理解作了铺垫。
2.分析词语在诗句中的手法。“飞鸟”这一词语在诗句中是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把傍晚时分飞鸟结伴而归象征那个悠然见山南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已的归宿。一幅“劳作晚归***”就展现在我们眼前,诗歌的物象更形象生动了。
3.分析词语在诗句中的情感。“忘言”一词写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无比喜爱的情感和那份出自内心的依依不舍之情。
4.分析词语在诗句中的意境。“见”字写出了在闲适与宁静中偶然抬起头见到南山,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的情景,一个“见”突出了这首田园诗“宁静和闲适”的意境。
(二)抓住关键句,品味内容美
阅读教学中教师会采用找关键词的方法来分析理解课文,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采用找关键句的方法来品味诗词的内容美。诗词的内容美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意象,这些意象凝聚了诗人真实的情感,因此这些诗句都有“情味”,都需要我们细细地品味。
1.找议论句、抒情句,品味内容美。古诗词中的议论、抒情句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点,教师抓住了诗人情感的触发点,就能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陶渊明的《饮酒》中,诗人把自己那种淡泊、率直的个性都浓缩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诗上,学生感悟了这两句诗也就读懂了整首词的内容。
2.找描写句,品味内容美。诗词中的描写句其实就是诗句中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这些诗句正是诗人创作风格的体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诗就把一个隐居山野的诗人田园式的生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一份洒脱、一份豁达的心境也跃然纸上。
3.找叙述句,品味内容美。诗歌中的叙述句往往都是勾画了一个个“物象”,诗歌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的“结庐”写出了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的意境;“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四、入理――赏析诗词的情理
古诗词教学中的“入理”,这是相当高的要求了。很多古典诗词富于情理,意味深长。古诗词的情理是指诗句中隐含的哲理,这些哲理能启发我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紧扣这些句子加以赏析。讲授陶渊明的《饮酒》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富有哲理的句子,接着教师先让学生读懂“心远地自偏”这句诗的含义,教师并启发学生理解诗意,诗人思想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悟人生、感悟生活,这两句诗可以理解为“人生在困境中,只要宁静超脱,就一定能够忘掉世俗的烦恼和痛苦”这一哲理。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哲理就应落实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生生合作找“哲理”句。2.真情朗读“哲理”句。3.师生合作理解“哲理”句。4.教师启发感悟“哲理”句。
诗情画意的诗句篇9
【关键词】民族风格;审美作用;借景抒情;以意造境;艺术批评
一、题诗的起源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是我国古代文人的文学化,诗化的鲜明特征。古代的画家凡是“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这是我国画史上的一个特有想象。
在中国画上的题字,远在公元前51年的西汉时代就有。据《汉书苏武传》中记载:“宣帝甘露3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霍光、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上贺、萧望之、苏武,凡11人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就是依照上述11人的形象画成后,再在每一画像上题写姓名及官爵以赞扬诸功臣。但是这些记载只是说明早期在画上开始出现题字,诗学的发达直到唐代才开始兴盛,那是许多官僚文士成为诗画大家。王维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他不仅能诗善画,而且把诗与画通过创作给以融合。宋代苏轼非常赞赏王维的诗,他在题王维的《蓝关烟雨***》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说明当时已经将诗与画连在一起了。
二、题诗在绘画中的审美作用是多方面的
既可丰富绘画意境的抒情性,也有增强画家主观感情的表现性,既有助于打破绘画空间的局限性,又有助于活跃画家笔下物象的生命力,既可增加绘画的文学气息,又可推动绘画的艺术批评,现在我们从它的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来论述。
1.因境生意,借景抒情
通常是指画家借题发挥自己的真实情感,他们或抒发心中抱负及自己的愿望,或引古喻今,或婉转托讽,嬉笑怒骂,不是无病,字里行间都有一个真我,呼之欲出,使人读画又能读诗,如见其人。这些说明题画诗在绘画中,能增强画家主观感情的表现性。画家通过画中意境和物象的寓意,以及笔墨线条,浓淡色彩等绘画语言来表现画家的主观思想感情,这种反映和表现,特别在山水,花鸟作品中,作品的深层意旨往往是不明朗的,而且也是难以表现的,它的画外音,“言” 外意,如果通过题画诗的补充,就如画龙点睛,柳暗花明。那么画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便会进一步深化和明朗起来。画家以题画诗补充其在绘画中主观感情的表现性。如果没有形象的诗,感情的倾诉便显得贫乏,当然也就缺少感人的力量。
2.以意造境
意境是现代文学艺术中经常接触的美学概念,它最早出现于诗歌理论中。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格”,提出了意境,物镜,景境三境说,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明代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 。进一步明确使用了意境这一概念。“意境”这一概念出现虽早,但形成广泛的影响,却是清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作了系统论述以后的事。“境”是生活景象,“意”是艺术虚构,意境是画家主观情趣和客观形象的有机统一,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把握和渗透。二者“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题画诗在绘画中,和绘画的意境是相承相融的,画中一旦题了诗,绘画的情和境与诗的情和境,便统一于此画总的意境之中。
3.题画艺术的艺术批评
绘画艺术批评对提高和促进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力。这类题画诗大致可分为三类:
(1)对自我艺术的批评,如程正揆《题画》诗云:铁杆银钩老笔翻,力能从简意能繁;临风自许同倪瓒,入骨谁评到董源。作者在题画诗中,指出自己作品力简意繁的特点,并品评自己的艺术成就与元代倪瓒不相上下,同时指出这是从董源艺术中汲取养料的结果。
(2)同时代画家之间对艺术的相互批评,在同时代画家之间,通过题画诗相互进行艺术批评,一般来说他们大多互为师友,对彼此之间的艺术特点较为熟悉和了解,因此在批评作品时,也多入木三分,一语中的。
(3)对前人绘画艺术的批评,指后世画家在前人绘画作品上题诗,或者对前人的绘画艺术成就进行品评,或对师承关系进行论述,或者对历史上画家表示倾慕之情,内容极为丰富,如李葆恂题唐棣《江山无尽***》诗云:子华老笔气清苍,无尽江山入混茫;曾向欧波窥画决,毫端截取郭河阳。唐棣是元代著名的山水、人物画家,诗中评论唐棣用笔“淸苍”,并指出唐棣曾师法赵孟,从赵孟艺术中窥到了绘画的奥妙,同时又从宋代山水画大家郭熙的艺术里汲取了养料,因此,他的这幅山水作品具有混茫的韵律。此诗既论述了唐棣山水画的渊源,又肯定了唐棣山水画艺术的成就。
三、题诗艺术的形式
题诗在形式上可以引用古人律诗或绝句全首,或只选其中一两句,词可以自作,也可以是古人的,但一定要与画意一致。这是古为今用,人为我用的做法,引用的好,非常贴切,自然也能收到应有的效果。但是,画上题诗主要是指画家自己做的,诗画出于一手,一气呵成,直写胸中丘壑和真情实感。中国古代诗歌极多名篇名句,它是画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选材依据或题画的绝妙好词。
四、题诗跟不题诗的区别
学画中的诗文词句,往往代表主人的心声,其一句好诗,亦能表现作者的内涵和修养。一句好句,可以把主题画龙点睛,如果不题诗,观画者对于画中的情感就不能清晰的读懂,只能靠自己的感官来评论自己对此画的影响,不能做更深一步的了解。所以题诗在画面中是可以起到补充作用的。绘画作为空间平面造型艺术,它所表现的物象是可视的,它可以使生活当中某一瞬间的动态美成为永恒的静态美,这是绘画的特点,也是绘画的局限所在。而诗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东西南北,纵横驰骋,容量比画大的多了。如果不题诗,那么我们对于任何的事情一无所知,包括时间和地点。有些画面如果不题诗,就觉得平常。
题诗的内容极其丰富,可以说对中国画家的生活,思想和艺术活动,几乎无所不包,而这些诗文一经题在绘画中,又与绘画结为一个完美的整体,题诗也能给绘画的主题和意境带来无限的生机,同时也说明画家将自己的心情完全融入画的意境中。
总而言之,诗是语言的艺术,不受时空的局限,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一吟即就。而画是造型和空间艺术,若融合两者集中表达一个内容,会相得益彰格外完整,不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还可以收到诗外有诗,画外有画的艺术效果。书画同源,诗画相通而相互促进,诗和画又通过书而结合,在一幅画上一有题咏,便使诗、书、画的造诣同时体现于作品上。
参考文献:
诗情画意的诗句篇10
关键词:以身作则锦上添花情感渲染扩展延伸
古代诗词,以它优美和谐的韵律、丰富深邃的思想、形式多样的种类影响和浸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我国是一个有着高度诗教传统的国家,让诗词走进孩子心里,让诗词浸泽孩子的心智,陶冶孩子的性情,激励孩子的人生,让诗词化为一种民族的热血涌流于孩子的脉管中,这是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
如何让诗词真正走进孩子心中?我认为,教师的引导、示范、影响非常重要。怎样让诗词植根在孩子们心中,让诗词成为他们的心灵沃土,成为他们的情感家园,我是这样尝试的:
一、学习上的以身作则
言传不如身教,要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让孩子对诗词产生浓郁的兴趣,老师的榜样力量不可小估。如果老师时刻都有“诗教育人”的意识,重视以身作则的作用,以自己真正的热爱去影响学生,学生就会被你对诗词的挚爱所触动,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效仿你,从而情不自禁地被古诗词所吸引。
利用读书课的机会,我有意引导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指导学生之余,我常常跟学生一起读书。因为朗读的内容是自由的,所以我经常会捧着《古诗词名篇》或唐诗宋词类的书籍,或放声吟诵,或掩卷深思,或埋首摘录。学生们看见,纷纷效仿,也拿出古诗读本,有摇头晃脑读得投入者,有手舞足蹈读得忘情者,有两人互背读得火热者,琅琅书声响彻教室,响彻校园。课间,课后,学生也经常可以看见我在改作之余念念唐诗宋词,唱唱古诗歌曲。学生会感兴趣地凑过来,要求我再念一遍或是再唱一遍。于是,这种兴趣就被带到了课堂,带到了课外。
二、课堂上的锦上添花
古诗词语言凝练、准确而神形具备,教学诗词,需引导学生多诵读多想像。倘若还能将古诗词教学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更能让学生学起来兴味盎然,事半功倍。诗词艺术与绘画艺术,音乐艺术总是密切相关。诗中有画,如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致:或大川,或小桥,或白云,或烟雨,或渚清沙白,或孤帆远影,或“大漠穷秋塞草腓”,或“千树万树梨花开”,字字可入画;诗中有歌,或竹喧,或马哮,或雨打芭蕉,或渔舟唱晚,或“大珠小珠落玉盘”,或“未成曲调先有情”,句句皆成歌。在诗词教学中,以画展现诗意,以歌吟唱诗情,让诗、画、曲联袂结亲,通过绘画、谱曲把诗词的内容、情感再现。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在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我用简笔画再现情境,用粉笔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学生边讲,教师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
我还喜欢尝试给古诗谱曲,或找到已有合适的曲谱,把古诗套上去,教给学生唱,虽非专业,却觉其乐无穷。学生普遍反映,唱成歌的诗词记忆深刻,不易遗忘。
三、语言上的情感渲染
运用语言,激起孩子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和向往,从而产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和渴盼。“你们知道吗?我国是一个诗歌的超级大国,无论是诗人的数目还是诗篇的总量,都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历代的诗界巨星灿若星河,像我们熟知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 …他们以天才的星辉照耀着世界东方的艺术天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身为炎黄子孙的一员,你们难道不对我们如此灿烂的传统文化而倍感自豪吗?”
运用语言,让学生领悟每一首诗词美的境界。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对“朝辞白帝彩云间”中“彩云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便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利用儿童的联想、想像,启发学生领悟美的意境,把他们带入美的境界。我对同学们说:“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放射出千万道光芒,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橘黄色、淡紫色… …朵朵彩云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通过老师的语言描绘,以及带着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切的情意,激起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四、课堂外的扩展延伸
诗词可吟、可品、可唱、可画、可演。课外,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以诗词为主题的各种实践活动。如“古诗朗诵比赛”,“唐诗故事会”,“古诗联唱”,“古诗小品改编会”等。像学生自编的《早发白帝城》的表演,以说唱的形式把李白历经***治上的灾难,忽闻赦免的狂喜心情表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口技模仿猿猴的啼叫声,欢快轻松的背景音乐,把李白的欣喜,意气风发表现得淋漓尽致,看,李白正站立在小舟上,极目远眺;听,李白正抑扬顿挫地吟出那千古名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除了组织一些活动外,我还经常提示或引导学生在日常情境中感受诗词,运用诗词。如春游时目睹风景如画,便适时启发他们眼前的情景让你想到哪些诗句;看到满树翠叶时,问他们哪句诗最能表达;看到一些浪费现象时,可以用哪些诗句劝诫;看到某篇文章的情节时,会想用哪些诗句来感慨。一次科学课时带学生到树下研究动物,忽见两只麻雀穿梭树丛,一学生高声念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学生立刻反驳:“错!应是‘两只麻雀鸣树丛’!”我肯定了前一个学生能引用诗句,表扬后一个学生能联系实际,然后我趁热打铁对他们说:“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春景的诗句?让我们大声念出来,送给这春天的校园。”学生们一句一句接得热闹极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科学实事求是,人文求善求美,两者缺一不可。让诗词走进校园,让诗词走进孩子心中。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诗情画意的诗句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