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一批批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台湾的这一代年轻人以其特有的个性与处世方式,给社会带来极具特色的观感和认知。鉴于这一代人表面光鲜亮丽、承受力相对不足甚至“一碰即烂、一压就扁”的行为特点,台湾社会和媒体常常将他们称作“草莓族”。
“草莓族”群体的重要特征,就是重视享乐、抗压性差、合群性不足、主动性及积极性均不如上一代人。按照人数计算,在台湾属于“草莓族”的这一代人约有350万人,占台湾地区全部2300万人口的15%。随着“草莓族”走向社会,这一代人的人生态度、苦乐酸甜、生活就业与台湾社会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备受社会和媒体的关注。
应运而生
其实,台湾的“草莓族”与大陆的“80后”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这一代人的个性、行为的塑造与他们成长的社会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台湾的“草莓族”在台湾经济高速发展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长大,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在这样一个几乎无匮乏之忧的时代,在父母、长辈的关爱、呵护下,他们普遍享受着父辈提供的充裕的金钱和舒适的物质生活。
优裕的经济条件、宽松的家庭环境就像一座巨大而温暖的温室,培育出的年轻一代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了“草莓”的特性。因此,像日本的“下下签世代”和美国的“多余世代”一样,台湾“草莓族”现象的出现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加上相当多的长辈对晚辈无原则的宠爱,更加助长了这一代人草莓特征的显性发展。
自“草莓族”现象出现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留在这一代人身上的负面时代烙印很快被人们挖掘和放大。有岛内研究人员和媒体总结了这一代人身上出现的许多特征:
一是注重享乐,花钱如流水。盖洛普一项市场调查发现,年龄在19岁至25岁的台湾学生每月平均零用钱达10603元。虽然零用钱的来源并非全来自父母,高达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