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于《论语,里仁》。古时,儒家以品性为标尺,把芸芸众生划分为“君子”和“小人”两大类别。有幸遇到君子,不幸遇到小人,都是生活中常有的事。君子可遇而不可求,小人可遇而不可避。
为了使读者对“君子”的理解,讲两个故事:
战国时,梁国国君出猎,见雁群栖息道侧,张弓欲射。适逢路人经过,梁君喝令路人止步,路人似未闻仍继续前行,惊飞雁群。梁君大怒。欲射路人。车夫公孙袭摁住弓矢说:“以前齐景公在位时,遇三年大旱,于是请道士祷神求雨,卦辞上说一定要用活人祭神才会降雨。齐景公便诚惶诚恐地向天叩头说:‘我求雨是为了我的百姓,不能为得雨而杀百姓。如果必须用活人祭天,那就用我的命好了。’话未说完,大雨千里而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现在,大王为了几只雁就要杀你的子民,我觉得您已与虎狼无异”。梁君昕完车夫公孙袭的话被惊得说不出一句话来,他想不到一个车夫竟然能将此事说得何等深刻,他没有发怒,反而迅速把车夫拉上车后双双并坐。很快,车就驰入了祖庙,他激动地对万岁说:“他人猎,皆得禽兽,吾今猎得善言而归,国之大幸也。”
这就是古代典型“君子喻于义”,当然梁君的君子。公孙袭这样的车夫。同样也是少有的,可惜在中国社会,社会的君子如凤毛麟角。
第二个故事是春秋时一个贤德的车夫之妻。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婴名满天下。***务繁忙,经常有外事活动,当然配有专车和车夫。晏婴虽身形矮小,但谦和沉稳,路遇熟人时,总是微笑颔首,亲切和蔼,而他的车夫却“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成语“扬扬得意”的出处),车夫之妻遂有“休夫”之想,车夫怪而问之之。妻说:“晏相权高望重而稳重亲和,你区区一个车夫却不可一世,太让我羞愧了。”车夫听了后,忙向妻致谢,并承认自己错了。经过这番“喻于义”后,车夫痛改前非,后来被晏婴荐为齐国大夫。
看来,这位车夫身上还潜存着一份君子气质,只是有待开发和引导罢了。其妻的贤惠与气质高尚。更是少有的。
“喻于义”,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与豪气,也可以引人走向正途,但这只是对君子和可以成为君子的人而言(君子大多是“生来就性本善的人”);而对于小人,则是不可喻于义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出处及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