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咨询杂志》2014年第四期
一、人口减少及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客观地讲,人口和人才变动趋势是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经济落后、条件艰苦、失业率高的地区,人口和人才流动的驱动力越强。大兴安岭作为高寒地区、偏远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典型的人口和人才输出型地区。1.医疗卫生和教育行业人才流失较多。五年间,全区卫生行业人才流出141人,占卫生行业同层次人才的8.3%,且主要是学科带头人或中高级职称的业务骨干。教育行业中高级职称教师人才流出21人,占中高级职称教师比重为0.6%。2.大学生毕业后异地就业导致人才大量流失。五年间,全区高考大学生13742人,回到本地就业和待就业的仅有4391人,68%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发达地区安家和就业,造成本地培养的优秀人才大量流失。3.气候寒冷、收入水平偏低导致人才外流。目前,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283元,居全省11位,分别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低8315元、17310元。特别是中高端人才在发达地区就业与在本地就业相比,收入水平平均高出2倍—40倍不等,且气候条件、生活环境较为优越,这是发达地区吸引人才的垄断性优势。4.就业空间有限导致适龄劳动力外出务工。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全区森工采运业逐年萎缩,新兴产业吸纳就业人口空间有限,机关、事业单位及林业职工是我区就业主渠道,从业人员达到70980人,占从业人员比重78.5%;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10292人,占比重11.3%;非公有制企业仅能容纳就业人口9195人,占比重10.2%,企业就业空间和领域较小,特别是林区经济发展的现状还不能提供与发达地区同等机遇、待遇的就业岗位,导致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5.随迁家属及异地养老人数增加。由于人才外流,随迁家属的人数也不断增多,或随夫随妻或随子女外迁,按一家三口计算,五年间因人才流失随迁家属的人数约为11200余人。我区地处寒温带,冬季时间长、早晚温差大,部分离退休老人选择温度适宜的城市养老,而且人数逐年增加。
二、人口输出及人才流失对全区影响分析
按照目前每年人口及人才净流出测算,到2020年,我区常驻人口将减少到44万人,2030年减少到34万人。人口和人才流失势必会对我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影响有:1.专业技术人才流失影响经济发展。目前,我区共有法人单位4099户,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1214人,从专业人员平均配备比例看,户均不足6人。而我区目前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和流失,必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2.文教卫生行业软件“瓶颈”突显。五年间,我区对各县区和乡镇医院均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并引进了先进的医疗设备,硬件环境大为改观。但人才软实力提升相对缓慢,医务人员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偏低、中高端人才外流现象,使部分病患者对在本地就医产生不信任感,导致大量病患外出医治。教育骨干力量流失虽然有所缓解,但每年还是有一些优秀教师外流,导致我区初中升高中的尖子生异地求学,使部分优质生源不断流失。3.新兴产业人才短缺现象更加突出。随着国家全面停止龙江森工和大兴安岭森工商业性采伐,我区进入了全面经济转型的攻坚阶段,着力发展具有林区特色的生态旅游、绿色矿业、绿色食品、北药开发等资源禀赋型产业,但企业发展需要高水平研发、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等,产业技能型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将会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4.劳动力季节性“用工荒”频现。随着人口的加速递减,带来适龄劳动人口加速减少,季节性用工短缺现象较为突出。尽管我区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由2009年的19460元增加到30283元,年均增加2165元,但劳动力外流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每年山产品采集期、企业生产期、建设项目施工期,劳动力季节性“用工荒”仍然十分突出。每到夏季施工季节,每天建筑工人日均工资达到200-300元,仍然很难雇到劳动力。5.林业生产一线职工老龄化趋势明显。从1964年开发建设以来,全区涌现一批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伐木工人,他们抗风雪,斗严寒,吃着冷硬的食物,多数人都患有风湿病、关节炎、胃炎等职业病。在6774人的木材采运一线生产工人中,年龄在40以上的占到53.8%。在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后,有相当一部分一线生产工人不能再从事体力劳动,无法再转岗分流到其他岗位。而80、90后的年青人,因生产条件艰苦,不愿再从事森林管护和森林抚育等林业生产任务,林业生产一线职工出现“断档”,后续力量匮乏的现象将日益严重。
三、对策建议
俗话说“: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从理论上讲,人口和人才流动的动因主要有薪水和福利,事业发展机会,公平对待,尊重和工作表现的肯定,兴趣驱动,关系驱动等。经济因素和个人发展前景是人才流动的最大动因,适宜的居住、生活、就医、就学环境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前提。因此,因需施策、因势利导,是我区培养、留住、引进人才的首要任务。1.出台留住文教卫生行业人才专项***策。针对全区卫生、教育行业人才流失较多的实际,着力打破“收入壁垒”和“待遇壁垒”两个关键“瓶颈”。一方面,放宽骨干技术人才职称评定名额限制,使教育医疗行业的业务骨干应聘尽聘中高级职称,调动业务骨干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科带头人给予科研专项资金支持、科研成果和技术突破奖励等***策,做到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薪酬留人。2.着力培养本土落地型人才。我区吸引外地高科技人才难度较大,那么立足本土人才优势,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将成为我区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实施落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鼓励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完善高技能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以技师学院为依托,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调整优化学科设置,建设企业紧缺高技能人才公共培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组织企业职工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和名师带徒、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等竞赛活动,为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提供良好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实训基地作用,每年选拔50名企业岗位能手进行重点培养,10年内培养500名岗位能手。3.拓展就业空间留住适龄劳动力。拓宽就业空间,提高吸纳就业能力首先是发展经济,大力发展和扶持工业、建筑业及其他行业的中小企业,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推进全民创业暨林下经济发展,出台支持创业就业优惠***策,实现适龄劳动力的充分就业。适当增加公益性岗位,通过短期培训,实现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4.开展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建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在职业学院设置经济重点领域急需专业,对企业、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关键节点人才给予***策支持,确保急需紧缺人才大幅度增加。针对林下经济发展中,野生蓝莓的驯化、药材种植等方面引入接地气的实用型人才,解决职工创业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方式,与省内行业专家或院校专家建立畅通的人才引进渠道,通过学术交流、技术指导、兼职兼薪、项目合作、委托经营等方式,多途径、多渠道引进智力与人才。为引入人才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制度,并定期提供健康检查等福利,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使人才能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5.鼓励本土优质生源回家乡创业就业。出台吸引我区考出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优惠***策,每年拿出100-200个岗位面向本土毕业大学生,鼓励回乡创业就业,帮助解决创业就业、家属安置、住房、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为优质生源回乡安家创造良好的条件。6.有计划地更新林业一线生产职工队伍。争取国家对林业一线职工提前退休***策,用这部分编制补充招聘一批中青年职工,实现年龄结构、梯次结构合理化,不断为林业一线职工补充新鲜血液。
作者:王杨齐杰单位:大兴安岭地区行署统计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地区人口变动及人才流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