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瑶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而又分布广泛的世界性少数民族。瑶族文化丰富多彩,祭祀文化是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瑶族区别于汉族、壮族、苗族、回族等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瑶族祭祀神灵和祖先程序规范有序,场面庄严肃穆,内容丰富多彩,活动精彩纷呈,歌舞齐全,热闹非凡,具有全民性、区域性、多样性、神秘性、传承性、愉悦性等特点。对于传承瑶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丰富中华文化宝库,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瑶族;祭祀;传承;研究
【作 者】奉利平,中共广西***法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乔登,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李庆福,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研究员。南宁,530000
【中***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2 - 0100 - 006
祭祀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瑶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而又分布广泛的世界性山地少数民族。据相关资料统计,全世界瑶族人口400多万。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有瑶族人口285.2万,广西有171万,湖南70.5万,广东20.3万,云南19万,贵州4.4万。越南、泰国、缅甸、美国等国外瑶族人口在100万以上。瑶族支系繁多,语言复杂,文化精彩纷呈,其祭祀文化与其他民族相比,呈现出全民性、区域性、多样性、神秘性、传承性等特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研究。
一、全民性
“祭祀”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甲金文中的“祭”( 、、 )是会意字,左边是牲肉,右边是“又”(手),中间像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尚书・大传》载:“祭之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於神也。”《礼记・祭统》曰“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公羊传・桓公八年》言:“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孝经・士章疏》:“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说的都是这个意思。“祀”( 、 ),形声字,从示,巳声,与“祭”意同。《说文》:“祀,祭无已也。”《周礼・贾公彦疏》:“天神称祀,地o称祭,宗庙称享。”《左传》:“祀,国之大事也。”可见,“祭祀”最原始的意思就是用手持肉献给天地先人,沟通天地神人之界,天人际会,人神相交,以期得到神灵先祖的护佑,即是人类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
《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左传・僖公十年》亦曰:“神不歆非,民不祀非族。”说明祭祀不管敬神求神还是祭拜祖先,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的大事,是一种男女老少、全民参与的活动。瑶族祭祀活动的全民性特点也十分明显。清明节、达努节、月半节、盘王节等等这些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都是全民性的节日。《岭外代答》载:“瑶人每岁十月旦,举峒祭都贝大王于其庙前,男女之无夫家者,男女各群,连袂而舞,谓之踏摇。”可知祭祀盘王时男女老少举村歌舞,多日通宵达旦不停。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活在大山里面的瑶族同胞,除了老人和小孩,一般都走出大瑶山,到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务工生活,而每到春节、清明节或村上老人去世,他们都会克服各种困难回到家乡过节,参加祖先祭祀或安葬老人,还有一些在外工作安家的公务员也会利用假期回家扫墓祭祀。春节、清明节这些祭祀祖先的节假日是农村人口最齐、最热闹的时候。清明祭祖第一天一般是先祭祀家族祖先,第二天、第三天是同村、同乡的祖先,而且必须每家每户都派人参加。笔者多次回乡参加过清明祭祖活动,在山间树林里的祖坟前不论老少男女,常常是人山人海,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山林。祭拜后一起吃饭喝酒,沟通感情,交流工作,谓之“斗牛”,也即打平伙聚会之意。像达努节、盘王节这种公祭民族先祖的场面就更不用说了,不论湖南、贵州、广西、广东,周边各县,都来参加。这些祭祀节日是家族最团结、民族最和谐、传统文化最兴盛的时候。
二、区域性
瑶族支系众多,习俗各异,各地祭祀神灵、祖先的时间、地点、祭品都不尽相同。达努节是布努瑶祭祖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盘王节是勉瑶支系的祭祖节日,在每年农历十月十六。广西金秀茶山瑶打冷斋要杀牛祭雷王,坳瑶祭盘王,为盘王独设一份祭礼,作十三个圆顶的糯米糍粑,瑶族称之为“头粑”;祭时要用簸箕装着摆在地上供奉。山子瑶、坳瑶和盘瑶对“猎神”格外崇敬,每逢猎获野兽都要请师公作道,用整个猎物祭奠后,才能剖兽分食,此外还用酒、茶、果等供祭。瑶族办丧事,必须砍牛祭祀。砍牛的头数视家庭情况而定,有的杀七八头之多。尤其是丧葬习俗与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密切联系,形成高山、丘陵、平地等不同环境条件下大致相仿的地域性丧葬文化。处在相同自然地理条件下的相同民族支系,也有可能采用不相同的丧葬方式,实行土葬、火葬、岩洞葬并行,即让死者安息、让生者得到神灵和祖先庇佑的传统仪式。清朝道光二十六年(1864)《龙胜厅志》载:“义宁瑶有三:一曰瑶。衣皆青布,系腰以花巾,包头以花锦园,能汉语,藏用火化。伐木耕山,土薄则去,故又名过山瑶;一曰平地瑶,服饰与同,敛藏以棺;一曰狗瑶,衣带皆锦,耳挂银环,顶前作髻,女未嫁者发结双辫。”可见清明时期广西桂林的平地瑶和过山瑶就有了土葬和火葬的区别。广西金秀大瑶山至今还有火葬和土葬相结合的习俗。即人去世后,把死者放入棺内, 为死者举行打道场仪式祭祀,然后将死者的棺材架于干柴之上,撬开棺盖,往棺内点火焚化。再将骨灰放入金坛,移至坟地进行土葬。岩洞葬。主要在广西南丹县白裤瑶地区。即把死者的尸体放入棺材送至岩洞停放,不加土埋。有的一个岩洞停放好几副棺材,这种葬俗,与他们所居住的地理环境有关。
广东连南八排瑶流行出殡坐灵椅的独特祭祀葬俗。笔者曾于2011年11月在连南三排瑶寨正好碰到过这种独特习俗并跟随采访。死者是油岭三排瑶寨一位姓房的老人,出殡时间是午后。送葬的人,除死者亲朋外,村寨的人自觉都来参加。大多数送葬人的头上都缠了一块白布,不女穿白衣服。死者坐在灵椅上,两旁捆上两根长竹杠,在灵椅上还捆一把张开的大油纸伞为死者遮太阳,意思是不让死者顶青天,由十来个男的抬着死者去坟地。送葬队伍跟在灵椅后面,缓步而行,沿途燃放鞭炮。经过三岔路口时,要停下进行“路祭”,鸣***放炮,女性亲属一路唱“哭丧歌”,孙辈们则撒下纸钱,意为“买路钱”,让死者以后能找到回家的路。过路行人,遇到这种送葬队伍,也会停下来,帮烧上纸钱香烛,并捐上几元钱,表示哀悼。到达墓地后停下,由孝女重新给死者卸冠梳头。待墓坑挖好,孝子及女婿把棺材抬进墓坑,在棺材内铺上色纸、白布、并用三只碗铺成枕头或九块瓦片做枕头。然后由孝子将尸体背到墓坑,一般由长子背,没有儿子,由女婿背,仰身平放,尸体上覆盖亲属送的白布、衣服等殉葬品放进棺内,然后盖上棺盖,掩土成坟。掩埋完毕后,将纸伞插在坟上,以及死者生前“打道”时用过的竹子也插在坟墓上,孝子女燃烧纸钱香烛哭祭一番,不忍离去,甚为悲切。最后由先生公念一次“退公经”,送葬的人即可回家。当晚,丧宅要摆设酒宴款待送葬的人,以示谢意,祭祀葬礼也就结束了。
三、多样性
这是由前面区域性衍生的,所谓“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就是这个意思。瑶族大都居住深山老林间,过去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灵,所以文化传承出现变异和多样是很正常的。不仅各地瑶族支系有不同的祭祀习俗与礼仪制度,即使是同一支系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或发展阶段,或同一支系民族而地域不同,都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祭祀葬俗,使得瑶族祭祀丧葬文化呈现多类型、葬仪葬式繁杂的特点。如祭祀祖先盘瓠唱的《盘王大歌》在各地区的瑶族民众中广为流传,然而由于地理环境、审美习惯、风俗习惯等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结构特点。经过不断的补充和完善,流传至今的手抄本,形式大概有十二段、十八段、二十四段、三十二段和三十六段,其中穿插七任曲。二十四段、三十六段最为流行,而三十六段的内容又最为丰富。三十六段的《盘王大歌》用于“还大愿”时吟唱,又称“大歌”,二十四段的《盘王大歌》用于“还小愿”时吟唱,又称“小歌”。同时,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显示出其微妙的不同。如同是三十六段《盘王大歌》,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和广东***源瑶族自治县收集到的“彭祖歌”就不一样,结构内容差异明显。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彭祖歌”只有94行,从彭祖出生、幼年,成长到60岁,唱到娶郑家女,活800岁,生病死后葬贵州,内容比较简单。[1 ]104而广东***源瑶族自治县的“彭祖歌”多达148行。[2 ]142第一句“彭祖原生四月四”,具体的出生月份都交代了,接着唱彭祖“落地三朝就会行”这种奇异功能,娶的是邝家女而不是郑家女。在唱到彭祖死后的墓地和葬礼时,就有些接近了,都说葬在贵州,墓穴深七尺,由于风水好,子孙后代都出贤才。这种差异在祭祀盘王程序仪式中尤为突出。例如,过山瑶的盘王节按参加形式,有单家独户举行、全村人参加和全村人举行两种。按时间,则有三天三夜和七天七夜两种。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祭祀盘王举行耍歌堂活动,大歌堂历时三天或七天,每三年或五年举办一次;小歌堂历时一天,每两年或三年举办一次。广西都安、巴马等布努瑶聚居区的达努节祭祀的祖先是密洛陀,她是一位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女神。祭祀密洛陀的仪式、程序和举行的歌舞也有区别,跳的舞蹈是“兴郎铁玖舞”,包括猴鼓舞、藤拐舞、猎兽舞、开山舞、南瓜舞、采茶舞、丰收舞、牛角舞、芦笙舞、花伞舞等。
四、神秘性
人类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o、人鬼,深受道教、佛教、***教等的影响。瑶族各种奇异祭祀葬礼仪式繁多,反映出人们在文化心理上的超自然主义、神秘主义的种种观念,使瑶族祭祀文化从古至今始终不同程度地带有传奇性质,引人入胜,动人心魄。湘鄂交界的龙窖山是瑶族早期聚居区,目前山里还保存有大量带有神秘色彩的祭祀神台、石碓、石墓、石棺等。有个专门祭祀祖先的石神台,用青石逐雕,长72厘米,宽39厘米,高34.5厘米,重量逾120公斤。神台边沿刻有狗头***案,是犬***腾崇拜的痕迹。至于如何使用,什么场合能用,目前还无法知晓。湖南洞口县长塘瑶族乡老艾坪村,每年正月十四跳的祭祀舞蹈――棕包脑,从名称来看就带有神秘色彩。它取自此舞起跳时,必须头罩一个棕包,远看有点劫匪的凶煞之气,原为纪念一位瑶族的救母英雄,后来演变为既祭祀英雄也祭祀祖先。据《宝庆府志》记载,“宋熙宁五年(公元1074年)开梅山,瑶人以‘棕包脑’装扮梅山鬼神袭官***。”现在岭南地区一些信仰梅山教的师公,做法事时还带上棕包,只露出两只眼睛,把自己打扮成凶神恶煞,以增添祭祀的神秘色彩。
瑶族聚居区不论是祭祀神灵还是逝者,都是由师公、道公、神婆主持。他们的师承制度、神衣法器、科仪文本、符咒罡步、祭祀表演等都具有神秘性。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个师公,要经历几个阶段:一是举行度戒仪式,获取阴间兵马和老君印,兵马由少到多,多则上千,法力也由小到大,逐步帮助师傅做一些简单的法事;二是跟随师父学习,背诵经文。明清时期,在湖南、广西、广东、贵州等瑶族聚居区曾流传一种“似篆非篆”的瑶族经书,其义难解,秘而不宣,同族的普通人都难以看到,更不用说其他民族的人。因而清代连山知县李来章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七月二十六日“焚瑶书”告示:“五排十一冲瑶人,于五经、四书、孝经、小学一字不肯读。平日排师所教者,皆瑶书也。 ”并说:“瑶书有数种,如阎罗科、上桥书、 扶道降神等名。皆鄙俚、诞妄不经。而扶道降神,崇邪诲叛,尤为无忌惮之甚者。……予深恶之。巡历诸排,搜其书,尽焚烧之;拘其师,差押驱逐出境。”[3 ]584瑶族经书故而灭绝,现在我们再看到的瑶族经书都是后来改造了的,倒是在越南瑶族师公中能看到不少带有瑶喃字的经书,有些似懂非懂;三是出师,为别人做道之后没有不良后果,才能***主持祭祀仪式,如过后发生意外事件则再不能出师。要成为一个师公,其法术的获得有阳传和阴传两种方式,前者是指徒弟在师父的教导下完成作为一位师公需要的所有训练,从而获得法术。后者则是一个普通人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突然昏倒,几天几夜不省人事,呼吸、脉搏微弱,没有任何生理反应。这种状况就被认为是神灵选中从事师公行业,神灵会把他的灵魂带到阴间,给他传授法力。有过阴传经历的师公,其获得的法力要比阳传获得的法力强,普通人是不会有这种法力和境界的。
度戒,普通的说法是成人礼,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不同瑶族支系对比有不同的称呼,“红头瑶”称之为“度鳃”,“蓝靛瑶”称为“栽奢”,“沙瑶”称为“在”,云南富宁部分瑶族称为“者三”。在一些瑶族地区,凡年龄满十三四岁的男孩,都要经过一次受戒仪式,举行过仪式的男孩表示已经成人了。广西田林县瑶度戒仪式要进行七天七夜,参加度戒的多则二三十人,少则五六人。全部从挂三台灯开始一直到加职,在挂三台灯的时候,度戒师傅就会给受戒人取个法名,到了加职这个阶段就会获得“郎”的称号。在挂三台灯的时候,只能获得36 兵马;挂七星灯的时候,可以带 72 兵马;挂大罗灯的时候,增加到120 兵马。加职之后,其兵马数量达到 1200,这是瑶师公携带兵马的顶级了。兵马越多,法力越大。广西金秀五个瑶族支系还有“上刀梯”、“踩竹筒火”、“踩犁头”、“吞筷条”、“翻云台”、“添炭头”等项目。除了寓意经过火的洗礼,净化人的灵魂,消灾灭难外,更锤炼了人们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受戒是道位晋升的阶梯,只有受戒者才能学习道公、师公的法术,取得传道度人的法师资格。 [4 ]
五、传承性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传承,其文化传统就会逐渐湮灭,没有了文化传承,这个民族也将消亡。不论是祭祀盘瓠,还是家族祖先,都是为了传承瑶族文化。瑶族祭祀由来已久,还在晋代就有瑶族先民“用糁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干宝《搜神记》卷一四),由此代代相传,未有间断。即使在“”扫四旧时期,瑶族民间还在农历十月十六偷偷过盘王节。祭祀中使用的瑶族经书是靠口耳相传来保存和传播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如岳麓书院1988年出版的 《盘王大歌(上下集)》(郑德宏、李本高主编)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创世史诗,又有反映瑶族人民现实生产劳动、生活习俗的风情歌谣,包括人类起源、瑶族的产生与迁徙、瑶族的创业史等等,全面记述了瑶族迁徙历史、思想文化、生产斗争。上集作为《盘王大歌》的引子就包含了起声唱、日出早、日正中、日斜斜、种竹木、唐王出世、盘王出世、盘王献计、流罗仔、琵琶头、石崇富贵、歌一段、鲁班造寺、梅花曲、雷落地、郎老了、彭祖歌、夜深深、大小星、月亮亮、黄条沙、天大旱、天地动、天地暗、北边暗、见大怪、相逢贤曲、造天地、万段曲、送神去、亚六曲、荷叶杯曲、桃源洞歌、四字歌、放猎狗、夜黄昏、何物歌、盘州歌、南花子曲、闾山歌、梁山伯、邓古歌、飞江南曲共43个小节。歌中唱到的像伏羲、、唐王、盘王、石崇、鲁班、彭祖、刘三、李广等这些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是传承瑶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民族创业史,一部艰辛的迁徙史,是教育后代、牢记民族历史的一部教科书。伏羲、、彭祖、鲁班、李广等是汉族历史人物,说明瑶族传统文化中已经融入一些汉族历史文化,而盘王、唐王、刘三等是瑶族历史人物。盘王是瑶族始祖,《盘王出世》《盘王献计》等都是歌颂盘王的。唐王是宋代瑶族起义领袖唐和,歌谣中说他出生在连州,庆历三年(1043年)在湖南桂阳率瑶民起义。他带领瑶族人民转战连、韶、英州,坚持四年多斗争,进入岭南依山自保,成为峒主,被瑶族后人封为“唐王”祭祀。刘三是瑶族歌仙刘三姐(妹),在《流罗子》中唱到:“刘三置歌三江口,凡人接起在江头,出世凡人接得唱,拿来接起四行愁”。[1 ]52刘三为瑶族人民创造了山歌,使瑶族文化得以世世代代口头相传。又如《盘王大歌(下集)》中的《十二姓瑶人游天下》唱到:“开天又立地,又造江河又造田,刘三歌曲慢些唱,先唱瑶人出世源。瑶人出世武昌府,满目青山到处游,龙头山上耕种好,老少乐业世无忧。……离船上岸到广东,乐昌宝地且安身,天林山上立村寨,青山开好种阳春。”详细记述了人类起源、瑶族创世到盘王出世、刘三(姐)置歌,而后迁徙到湘鄂交界的龙窖山生活,再从龙窖山漂洋过海(洞庭湖)迁徙到岭南的历史过程。最后唱到“黄龙塘炸立寨村,开山耕种百余春,十二姓瑶人各立寨,安居乐业敬祖人。后人要记当初事,供奉盘王代代传,始祖根源莫抛落,添香换水万万年。”[5 ]217-233告诫瑶族子孙后代不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不能忘记自己的民族文化。如今迁徙到美国、法国、泰国等世界各地的瑶族同胞也同样不忘祭祀盘王,通过祖先祭祀传承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世世代代都记住自己是盘王子孙。
六、愉悦性
祭祀的目的是敬神、乐神,因而常常伴随着歌舞,人们在敬神乐神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灵也得到放松、愉悦和提升。如土家族的“毛古斯”舞就是为了纪念先祖开拓荒野、刀耕火种而编的一种宗教祭祀舞蹈,土家族人民相信神可以在后代的祭祀舞蹈中享受到欢乐。瑶族的许多祭祀歌舞也带有这种乐神功能。《评皇浑骸吩兀貉族始祖盘王死后,王瑶子孙“连宵欢唱”,“摇天动地,唱歌不绝”。《阳山县志》:瑶人“祭则作乐歌唱”。朱详1948年在《江华县乡土调查笔记》中写道:“其祭祀有所谓调盘王者,每年阴历十月十六举行。祭典最为隆重,瑶男瑶女参加者,动至数百以上。设盘具肉,大众流连,恒六七日不散,用费亘钜。当开祀之时,择未婚嫁男女,以绳互絮一足,按其板眼节拍,相与歌舞。观者如山,极一时之盛。”现代祭祀盘王的仪式一般分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传统祭祀,这时往往场面庄严,程序规范严谨,整个仪式中唢呐乐队全程伴奏。如2012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公祭盘王,其中就有十项议程:开祭(3分钟)、迎王(3分钟)、上供(5分钟)、明烛(4分钟)、敬献(15分钟)、行礼(1分钟)、奏读祭文(6分钟)、开横连大席(10分钟)、歌舞告祭(20分钟)、礼成(3分钟),共70分钟。其中歌舞告祭占了20分钟,近三分之一。歌曰:“盘王出世先出世/盘王出世在福江/盘王出世福江庙/胸前官印十三双。”“江华儿女新事多/ 瑶族儿女祭盘王/一唱中国***/二唱江华山水间。”“开天自立地/ 先置江山后置田/复兄姊妹人传世/独鸟催春各自由//***的***策好处多/十月十六祭盘王/盘王显灵又有现/保佑子孙得平安/天地照咱年年好/国泰民安万年长”。[6 ]这些歌舞既歌颂了盘王创世的英雄伟业,也歌颂了新社会在中国***英明领导下,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瑶族人民安家乐业、生活幸福的新景象。第二部分是开展各种文艺娱乐和民俗活动,一般要举行一天一夜或者时间更长。有些地方全部祭祀结束后,还要组织对歌、唱戏、打花棍、放花炮等欢***收的活动,尽情娱乐。男女青年在对歌活动中还可抓住良机择意中人。布努瑶举办达努节祭祀密洛陀也有唱山歌、点大炮、吹奏唢呐、武术表演、射击比赛和斗鸟等表演,最有趣和最能体现瑶族文化的是铜鼓舞。岭南瑶族聚居区一些家庭祭祀也伴有歌舞表演。笔者于2015年7月,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福利镇白竹田坪村参加过一次乡村祭祀活动,主家分别请了一队唢呐鼓手和电音乐队,鼓手和乐队吹拉弹唱的都是一些现代流行歌曲,如《父亲》《母亲》《妈妈的吻》《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这些歌曲还带有一些怀念逝者的意思,此外还唱一些如《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天仙配》《心雨》等歌曲,完全就是一种娱乐助兴性质的了。一些从广东打工回来的年轻人还乘酒兴跳起了街舞,颇有古代瑶族先民“踏歌而和”之味。
简而言之,一个民族的祭祀文化,承载着这个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祭祀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与其他民族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但更多的是它的特殊性和地域性,此乃这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文化基础,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德宏,李本高.盘王大歌(上)[M].长沙:岳麓书社,1988.
[2]盘才万,房先清.盘王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
[3]吴永章,瑶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4]高崧耀.一个瑶族师公和他的信仰世界[D].广西民族大学,2014.
[5]郑德宏,李本高.盘王大歌(下)[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6]谢青.瑶族盘王节的传承与保护[D].中南民族大学,2013.
A BRIEF DISCUSSION ON FEATUERS OF SACRIFICES OF THE YAO
Feng Liping, Qiao Deng, Li Qingfu,
Abstract:The Yao, a worldwide-distributed ethnic group, enjoys a long standing cultural tradition. Among its rich cultural heritages, sacrifices offering stands out to distinguish it from the Han, the Zhuang, the Miao, the Hui and other nationalities. The Yao people offer sacrifices to their Gods and ancestors in a very systematic and orderly way, the air of the scene is solemnand respectful, the contentis rich with wonderful activities such as dancing and singing. This ceremony bears such characteristics aspopularity among the Yao people, regional feature, diversity, mystique, inheritance, enjoyment etc.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inheritance of the Yao's culture,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unity, the enrich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treasure-house and the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new culture.
Keywords:theYao; sacrifices offering; inheritance; research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简论瑶族祭祀文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