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质量篇1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含量;商品属性;研究方法
1会计信息的商品属性
在经济活动中,通过运用相关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所获得的能够反映会计的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信息,称之为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经济活动的价值体现。关于会计信息的商品属性,业内学者的看法不同。乔旭东(乔旭东,2002)从产权的经济学角度分析,会计信息有的属性分为三种:私人物品、公共物品、介于两者之间的物品。蒋晓明(蒋晓明,2001)从商品学的角度分析,会计信息本身就是商品,具有商品的一些特征。商品所应该有的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会计信息作为劳动产品也具有这两个因素。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的智慧结晶以及劳动产生的消耗而产生,所以有一定的价值;与此同时,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者,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性的信息,所以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由于观点的出发点有差异,所以对于会计信息的属性定义有别。本文是将会计信息的属性定义为一种商品作为讨论点进行讨论。
2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研究发展
2.1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发展
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是什么?根据调查显示,在不同的角度,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有所不同。其中,站在用户使用的角度,会计信息质量是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所服务,用来满足需求者的使用要求;站在生产者的角度,会计信息质量是按照相关的会计准则所生产出来的符合要求的产品;在对质量的定义中,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会计信息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综合。此定义的内容广泛,对会计信息的实用性和符合性做了概括,所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可以从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对信息的需求程度,以及会计信息质量能否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来定夺。1970年,APB第四号报告指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易懂性、可验证性等七条。1980年5月,FSDB第2号公告将会计信息质量作为研究项目。之后,加拿大会计师协会指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效益大于成本、及时性等。2010年,美国学术界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特征:透明性。
2.2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内容
(1)美国的研究1980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总结前期文献的基础上,了财务会计概念第2辑《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2)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研究国家会计准则理事会,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描述如下:会计信息质量是主要和次要质量特征以及限定因素三位一体的体系结构,其特征具有可理解性、可比性、相关性、重要性。(3)我国的研究:基于基本准则的分析我国描述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容,从概念开始谈起,与其他国家雷同,其描述值得深思。修订后的基本准则第二章由“一般原则”改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删除“实际成本计价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将权责发生制并入会计基本假设,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4)简要评价综上所述的体系中,在构建的同时,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点表现在: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存在着关系,会计的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存在着关系;不同之处表现在:对于会计目标没有足够的重视,忽略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的需求,质量特征的划分不够明确。
3会计信息含量及其研究发展
3.1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发展
1967年本斯顿最早提出了会计信息含量。1968年鲍尔和布朗证明了会计盈利是具有信息含量的。之后的会计信息含量进行的研究是会计盈利与证券价格之间的关系。会计信息含量实质是会计信息与证券价格之间的影响关系,信息是否具有信息含量取决于投资者能否从会计信息的公布中获得新的信息或能否影响股价,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内容也逐渐从会计盈利转向了新会计准则的颁布。
3.2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内容
(1)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1968年,Ball和Brown,世界首例证明会计盈余是具有信息含量的,他们采用了大量的论证方法,以及实例进行了论证。1968年,Beaver通过对股票成交量和股票价格方差的变化来进行资本市场对会计盈余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盈余公告周内两者都是由明显的增长趋势。1979年,Beaver,Clarke和Wrighe,他们对会计盈余的变化和非正常报酬率两者进行了论证,最终证明了两者之间成正比,所以就证明了会计末期盈余具有信息含量。1977年,Foster的研究结果表明季度盈余公布日及其之前的60个交易日内企业季度末预期盈余与非正常报酬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由此证明了季度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1990年,Shores在盈余数据中从中期进行探索,最终发现中期的盈余数据信息的披露,对年度盈余信息含量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就证明了会计的中期盈余有信息含量。(2)非盈利公告的会计信息含量投资者对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加之财务报告所披露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所以,对于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也应该涉及多个领域和多种类型,其中业绩预告披露的预测信息能够反映经营的状况,从而及时地调整会计信息质量,作出正确的决策判断。1973年,Foster通过对成交量异常变化的分析,以及对非正常报酬率进行分析,两者相结合的分析论证方式,最终证明了盈余预测数据具有信息含量。Penman(1980),Waymire(1984),Pownall、Wasley和Waymire(1993)也都通过研究业绩预告披露的市场反应得出与之一致的结论。(3)会计信息含量影响因素会计信息含量的影响因素有多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披露时点、自身特点、经营特点、经营内容、所处环境、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综合以往文献内容,影响会计信息含量的因素中,企业的自身特点因素方面的研究居多,其中包含了股权的结构、盈利时段、企业内部环境等。另外影响因素中的披露时点,也是被中外学者所讨论过多的内容,同样的信息,因为披露时点的差异,其会计信息含量也不尽相同,如果会计信息进行了提前套现,那么会计信息含量会造成缺失;如果会计信息没有被提前套现,但是因为公布时点的原因,其会计信息含量也会有差异。
4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含量的关系,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在研究范围上,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只考虑了上市公司,相对比,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涉及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对于上市公司的研究,是对于资本市场的盈利情况以及对会计准则,进行的监督手段的颁布和股价变动的研究分析。其二,在分析方法上,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含量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其中会计信息质量偏重归纳总结,分析方法有定性化;而会计信息含量采用定量化进行分析。其三,在生产时间上,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含量的产生时间相差不大;其四,在研究的出发点上,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含量一致。两者都从会计目标出发,对使用者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服务与会计主体。会计信息中,首先要有信息含量,然后才能具有信息的质量,含量是质量的前提,即质量高的会计信息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含量。总而言之,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信息含量两者之间的研究方法、分析方法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这也决定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现阶段,研究学者对于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信息含量的讨论较少,本文作了粗浅的分析,期望对研究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质量篇2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信息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和财务会计主体的多样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当今我国财经工作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在各行各业普遍存在。
会计信息失真宏观上不仅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阻碍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推进,还会阻碍我国会计事业的健康发展,损害我国会计行业在国际会计领域的形象,影响我国会计工作同国际接轨的步伐。微观上它将引起投资者决策的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使社会交易费用升高,最终导致经济市场交易的紊乱甚至停顿。同时,企业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也会导致非常严重的经济后果,使企业纷纷破产,社会失业率升高,物价飞涨等,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经济的恶性循环,最终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
一、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原因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1.经济交易失真。指企业为了粉饰会计报表,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交易时间差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2.会计核算失真。指会计核算过程不能真实记录和反映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具体表现为原始凭证失真,财务账目混乱,会计报表虚假和收入、成本、费用、资产不实等。3.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指隐瞒应披露的会计信息或不及时披露会计信息。
(二)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权力干预以及利益驱使,使会计人员无法实事求是地提供会计信息。
一些企业为了达到转移国家资产,偷逃税收的目的,真账假算,虚亏实盈,以便瞒报利润,上报虚假会计信息;有的企业为了达到上市“圈钱”、贷款、领导晋升粉饰***绩的目的,假账真做,虚盈实亏,以便隐瞒亏损,虚增利润。这些单位领导人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违反《会计法》的有关规定,授意、指使或强制会计人员随意调整会计账簿,乱编会计报表。而一些会计人员为了保住“饭碗”,屈从于领导压力和不合理要求,做假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从而使会计人员应有的监督职能被严重弱化。
2、相关财经法律、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会计管理体系不够完备。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环境随之不断发展和变化,经济形式趋于多元化,新生经济现象层出不穷,国家相关的财经新法律、新制度的制定和更新却相对滞后,使得会计人员面对新生经济业务会计核算问题时,失去相应的法律支持,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另外,一些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财经法律知识,导致相关规定的不配套造成***环境欠缺以及***力度不够,造成会计法律规范的执行不力。
3、会计监督体系监管力度不够。
有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形同虚设,会计人员无法真正行使监督本企业经济活动的职权,致使财务收支失控,私设“小金库”,账外设账。有的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放弃职守,或者知情不举,串通作弊,甚至监守自盗,以身试法。在我国,监督单位会计行为的财***、审计、税务等***府监督部门严重失职,对单位管理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怕暴露问题,影响经济发展;有的***部门不能坚持原则,依法办事;也有些社会监督为了自身的利益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不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对单位不规范的会计行为不披不露,甚至帮助和纵容其进行会计造假。
4、部分单位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及时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准确会计信息的基础。我国***2001年6月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明确规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①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②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③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但制度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由于地区、行业或企业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基本规范得不到切实的执行或执行不力。从近年来公司制企业的迅速发展来看,作为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日显重要,它为从根本上遏制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公司财务工作疏于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有名无实,“三鹿”***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出现的问题恰恰说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恰当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可以促使管理当局及时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
5、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及专业技能低下。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过程中生成的,不同的会计人员会使相同的会计业务处理产生不同的结果。新经济形势下的“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使得会计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随着新经济形势下会计环境风险的加剧,会计信息质量如何应对环境变化也日显迫切。因此,由于部分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及专业技能已不适应时展,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也就在所难免。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依赖于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环节。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根据自己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按照会计工作规范的要求加工处理的产品。因此,有效预防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从源头抓紧起。因此,必须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并逐渐靠近国际标准。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努力学习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手段,建立与社会主义经营秩序相适应的经营理念和道德理念。不断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自律意识,增强职业道德责任心和责任感,保持职业良知。
(二)加强财经法制建设,完善财经法制体系,加大违法惩处力度
会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会计模式要求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经济发展更需要完备的社会法律体系。建立健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法律、法规,完善会计核算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会计信息确认计量标准,不断与其他经济法律相协调,完善对违反法律的会计行为的惩防机制,发挥经济法律对规范会计行为的整体功效。在加大惩罚力度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赔偿制度,增大会计信息造假的成本,并对各种财务会计违法行为处理方面,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加强外部监督及督促建立内部审计监督
为了促进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和有效配置资源,各级财***、税收、审计机关及上级主管部门应充分行使监督检查职能。内部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应充分发挥内外部监督的职能。建立有关检查结果及相关信息的共享渠道,纠正各种违规会计行为,处罚会计违法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为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及***府宏观调控部门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
(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等人员各自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形成彼此之间的制衡关系,形成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约束。会计要兼顾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而不应成为高层反映其意***的工具。建立完善而有效的绩效考评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按照《会计法》的要求,规范会计工作行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对舞弊行为“防火墙”作用。
会计信息质量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体系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与地位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标准所作的具体描述或要求,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据。它具体规定了会计信息为实现会计目标应具备的质量的规定”。从理论上讲,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基于实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它能够约束会计信息,并使其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是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化。它主要回答: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算是有用或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目标更具体地指导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传递。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在整个概念框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回顾
(一)美国的研究
早期的会计文献,不同程度地提到会计信息质量。但是早期文献都没有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联系起来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信息质量与会计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得到了美国会计界的充分认识。1980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总结前期文献的基础上,了财务会计概念第2辑《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美国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采用了多层次的结构:第一个层次是约束条件。即决策者和成本效益分析。“决策者”说明财务信息应首先具备有利于决策者决策的质量特征。这就将质量特征问题与财务报表目标联系在一起;而“成本效益分析”则是任何一个财务信息提供者或使用者都不得不考虑的约束条件。第二个层次界定了财务信息是否有用的重要性界限。第三个层次突出了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的质量特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构建的是会计信息为满足用户需要的质量特征的框架。这一框架长期以来成为评估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标准。
(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研究
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影响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置于1989年7月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之中,它认为质量特征是指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是四项主要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相互制约,其限制因素或约束条件为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在不同质量特征之间的权衡等。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信息质量特征具有以下特点:1 是一个包括主要质量特征、次要质量特征和限定因素三方面组成的多层次的有着内在联系的体系。比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质量特征层次少,各个质量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质量之间那么紧密。2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质量特征中虽然未明确提出决策有用性这一特征。但在其字里行间也包括这一内容,并将其放在最为重要的地位。3 把可理解性与可比性提到与相关性和重要性同等重要的地位,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相比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审懊、完整性等质量特征。
(三)我国的研究:基于基本准则的分析
2006年2月我国新基本准则之后。很多学者认为,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是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它立足于我国国情,并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
但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类似于其他国家的概念框架,我国基本准则的描述值得商榷。修订后的基本准则第二章由“一般原则”改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删除“实际成本计价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将权责发生制并入会计基本假设,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新准则从十三条到十九条,分别提出“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信息质量要求。新准则没有使用上述术语。也没有列出层次,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新准则仍然没有明确哪些是主要质量要求。哪些是次要质量要求。
(四)简要评价
上述体系在构建上具有很多相同之处,这是共同的优点,即都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构建为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并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目标和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尽管如此。它们仍存有一些共同的不足:
1 没有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整体出发,对会计目标重视不够。没有明确会计目标在整个体系中的导向作用与核心地位。虽然上述体系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或反映受托责任,但并未从会计目标的高度予以明示,不但不易表明其导向作用和核心地位。而且也很难体现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在的统一性和关联关系。
2 没有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需要。在上述研究成果中,有的就没有提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即便是提到了,也往往没有考虑到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需要问题,更不用说谈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了,这样就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游离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之外。或者至少导致使用者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乃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使用和理解上存在困难。
3 各质量特征间并未进行类属划分,缺乏系统性。上述体系大都将各主要质量特征堆列在一起。未能从会计信息系统的流程或环节角度予以类属划分。而实际上不同环节各主要质量特征间亦有着主次之分和轻重之别,缺乏系统性,不便于人们在各质量特征间进行科学高效的权衡。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定位:基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分析
(一)确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该考虑的因素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手段之间的“桥梁”。受到概念框架其他部分尤其是会计目标的影响。关于会计目标与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存在一种“两分法”的错误认识。这种“两分法”就是认为决策有用仅关心相关性,受托责任只强调可靠性。可靠性是受托责任会计目标的一个标志性质量特征,这是两分法的一大思想根源。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将决策有用性作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把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的一个主要质量特征,这是两分法的另一大思想根源。实际上这种“两分法”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一,在两分法下,普遍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互相矛盾,此消彼长。但实际上只有同时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信息才可能有用,只有相关的信息是指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信息只有做到可靠才能对决策有用,不可靠的信息显然无用,反之。凡是相关的信息必然是可靠的,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可见,二者仅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不
是根本上存在矛盾,笔者认为二者不但不矛盾反而可以融合共存。
第二,在两分法下。若承认决策有用与受托责任这两大目标在现实中都存在。我们就该用一套质量标准来衡量会计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能实现上述目标,而不是把受托责任局限于可靠性之内,却对决策有用的评估采用概念框架的标准。若把相关性看成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有用的性质,不仅是决策有用,或把受托责任的认定、评价、奖惩、解除看成某种意义上的决策时,相关性便可用于对受托责任目标的分析。实际上,在已构建信息的质量特征体系中。都存在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并不是简单的“决策有用”对应于相关性,“受托责任观”仅强调“可靠性”。
针对我国的会计目标而言。新基本准则从我国的会计环境出发,较好地概括了我国的会计目标,既有现实性,又考虑了会计环境的变化发展,具有前瞻性。因而是恰当的。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总之,确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思路是要以会计目标的要求为逻辑起点,以会计目标的实现为财务会计(报告)的最终目的。避免走入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两分法”误区。并尽可能地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理论成果。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体系构建
基于前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确立思路,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对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析如下。
第一,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组成部分的信息质量特征应包含多元会计信息用户,并与会计目标保持一致性。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而不断增加,既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也包括***府部门、企业经营管理者等;既包括现实的利益关系人,也包括潜在的利益关系人;既包括机构法人,也包括个体自然人;既包括国内信息使用者,也包括国外信息使用者。由于存在不同的信息需求偏好。不同的信息使用者产生对信息质量特征的权衡;而信息供给者则会尽可能地考虑到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而作出相关的权衡。因此,会计信息用户――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个变量,必须纳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加以考虑。另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与会计目标保持一致性。会计目标对其具有导向作用。如前文所述。我国会计环境日新月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必须保证一定的现实性、稳定性与前瞻性・所以基本准则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为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性共存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第二,针对我国的现实,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按会计信息的流程分为两大类:会计信息内容质量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会计信息内容质量是用来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信息的确认标准、计量单位、计量属性、计量方法和报告等内容,从而影响甚至决定着会计信息的内容,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是指权威机构在监督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时所使用的标准,是根据会计准则形成的,是用来评价会计准则的执行结果的。二者不能混淆。我国在会计实务中经常犯的错误是,以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标准作为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其结果是加剧了会计信息的低质量。
第三,需要重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关系。笔者认为二者并非矛盾对立,此消彼长。当把相关性看成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有用的性质,不仅是决策有用,把受托责任的认定、评价、奖惩、解除看成某种意义上的决策时,相关性便可用于对受托责任目标的分析。笔者认为,可靠性是相关性的组成部分,不可靠的信息不相关,只有具备了可靠性特征的信息才能谈得上相关,但这不是一个充分条件,可靠性只有与完整性、及时性、谨慎性等特征相结合,并达到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的质量特征,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决策相关。将可靠性作为首要的质量标准。并不表示可靠性重于相关性,只是针对当前严峻的会计环境而对可靠性表示出密切的关注。并认为可靠性仅是达到相关性的首要要求。即不可靠的信息,即使具备了完整性、及时性、谨慎性等特征也不会对决策有用。
第四,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标准是会计透明度。会计透明度概念的提出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发展。它是一个关于信息质量的全面概念,包括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信息披露与监管等,它不仅同时顾及了会计信息自身的质量标准以及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方式,而且还丰富了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方式,是一套全面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一个进行会计信息全面质量管理的“工具箱”。
第五,构成信息质量体系的质量特征除包括总体质量特征和构成总体质量特征的首要质量特征和具体特征之外,还应该包括次要质量特征。次要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理解性和明晰性,质量的限定性是重要性和各质量之间的权衡。而对于实质重于形式,本文认为不宜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因为如果将其作为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标准,则与“真实性”项重叠;若是作为披露的质量标准。则概念含糊不清,会给企业违反会计准则提供绝好的借口。例如准则规定广告费用作为营业费用处理,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完全可以作为“待摊费用”处理。
会计信息质量篇4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最先是国外会计文献中出现的一个概念,根据1980年5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下的定义,所谓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指的是“通过审察会计信息使之成为有用资料的各项特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反映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是评价会计信息有用程度的标准。
一、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处理会计工作包括会计计量和会计编报工作的规范,同时反映了人们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要求。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是会计准则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葛家澎教授的划分,全国统一会计准则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业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对各项经济业务的核算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对会计工作的一般规范,反映的是对会计信息的一般要求。具体业务会计准则是反映具体经济业务对会计实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时所应遵循的业务处理准则,它是对工作的具体规范,反应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包含在会计准则的第一个层次“基本会计准则”里面。但尽管如此,基本会计准则也并非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等同。从内容上看,基本会计准则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方面。而在会计报告准则中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因为会计信息对于外部使用者来说,最主要的还是会计报告信息,因此,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会计报告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问题从属于会计准则,是会计准则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会计准则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作为对会计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范,会计准则健全完善与否,无疑会对会计工作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完成会计目标的要求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作为一个特殊的信息系统,它是对企业的资财和外界对这些资财所持有的权利,以及对企业经营所得和所用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计量和传输以使人们了解管理经济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会计工作是一项自觉的有目的的经济管理活动。作为会计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但会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管理活动,其目的就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会计是通过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有关企业经济业务的财务信息要求,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和比较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如资产及产权结构。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决定了提供会计信息的类型和质量,因此深入分析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共同的以及特殊的需求,对于改进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大有帮助的。
由于我国当前制定的统一会计准则是一个有限定性概念,特指企业财务会计而言,不包括管理会计。因此,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指外部使用者,相应的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也是指企业对外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一般认为主要有投资人和债权人。因而对投资人和债权人需求的满足,便构成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投资人和债权人通过企业财务报表来取得有关企业业绩、财务状况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其目的在于了解能否从企业获得尽可能多的现金流入量。当然,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者还有***府机构和其它非盈利性社会组织。它们要求通过会计信息获得评估该企业资源管理效率以及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由于这些使用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途径均有限,因而对其主要依赖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就要求具备一系列的质量特征,以便他们能够正确地预计,比较和评估企业的获得能力和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
在我国,对会计信息还有一类特殊使用者,即国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国营企业的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而国家作为全民的代表对这些生产资料拥有所有权,它是作为一个特殊的投资人而存在的。国家作为投资者要求会计信息能够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企业的获得能力和偿债清算能力,而且还要求了解企业执行国家财***、金融、税收、物价等***策的情况,以及企业在改善经营加强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借以考核企业的业绩。对这些信息的需要是基于国家履行其宏观调控,计划管理和综合平衡等职能的需要,对这些需要的满足应该在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三、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从整体上加以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会计信息有着来自多方面的需要,因此确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是各方面利害关系的协调,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有“中国特色”,下面就我国会计信息应具有质量特征谈一些看法。
(一)决策有用性是会计信息最核心最根本的质量要求。
企业会计之所要提供财务报告,是因为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对财务报告使用价值的需要。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归纳起来,应包括合法性、可比性(包括一贯性和统一性两方面)、相关性、可靠性、明晰性、成本效益原则等内容。这些质量要求的最终目的在于是否对决策有用,因而可以看成是决策有用性派生出来的具体特征。
决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选择,即在不同的可能方案中进行决断。这种选择的基础就是会计提供的信息。如:企业的投资人和债权人,在两权分离的经营方式下,能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其手中的资金是否停止投入或继续投入该企业,同样需要进行决断,决断的依据只能是企业会计的财务报告信息。因此,是否有利于决策人进行决策,就成为评价会计信息的最根本的质量标准。
(二)作为决策有用性的派生特征,合法性与可比性应是会计信息首先应具备的质量特征。
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均以“合法”作为其先决条件。这一点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分不开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财务会计较之以往有较大的***性,但会计核算的很多内容仍然要受到国家财***、财务、税收等制度和法规的制约。至于企业会计核算,还要受到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如投资法、企业法等等的约束,是很显然的。
可比性是国家为实施宏观经济管理而对会计信息的又一需要。可比性包含统一性和一贯性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横的方面看,各企业的会计核算均应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以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口径一致、能够相互可比,这是统一性方面。统一性的存在,有利于企业主管部门对下属企业会计信息的合并编报,有利于国家对各行业各部门企业会计信息的合并编报,同时也有利于国家有关部门和主管部门对各类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估,客观上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企业处于平等的竞争位置上,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统一性是发挥会计信息宏观经济管理中价值的必要条件,但由于统一和集中又会带来各个方面的弊端。为适应深化会计改革的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应该具有统一性,但非常重要的是要掌握统一的度。
从纵的方面来看,会计信息应该具有时间上的一贯性。企业按照制度的规定可以选择确定一种会计处理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损益计算方法等等。这些方法一旦确定,便不得随便变动。如确因企业规模扩大或其他必要原因需要变动,必须报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经批准后方可变动,并且还须将变动的原因和因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造成的影响在会计报告中加以详细说明。一贯性是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另一个方面,也是基于满足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会计信息前后各期必须连贯一致,互相可以比较。只有这样,财务报告使用者才能通过前后各期财务报告的对比,计算差异,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与决策相关。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能够对决策有用,那么自然要求这种信息与该决策相关。不相关的信息是谈不上对决策有用。企业会计信息有着来自各个方面的使用者,不同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同一种会计信息对不同的使用者,其相关程度也会不一样。一种会计信息对这个决策者相关。但对另一个决策者可能不是很相关。因此,决策相关性取决于不同的决策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的要求。同时,这种相关性还依赖于决策者的决策水平和具体的决策模式。具有相关程度的会计信息如果对于不同的决策人,采取不同的决策程序,其结果也会是不一样的。
(四)可靠性是一个概括性的质量特征,它以真实的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基础,并通过计量和检验等手段向信息使用者做出保证,所以它的内容不仅包含真实性、公正性,还应包括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
真实性和公正性是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础,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本来面貌。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从凭证到账薄再到报表,它们反映的经济业务都必须是真实的,反对弄虚作假,账实不符。公正性又称无偏性,它要求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不带偏见,不偏重于任何特定利益者的影响,不追求预定的结果,对会计信息不施以任何主观的影响。真实性和公正性其实是一致的,缺乏真实性,难以保证信息的公正性,反之亦然。
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是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所采取的手段这个角度来说的。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最终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另外,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在时间上,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会计业务处理上不得提前或滞后,在范围上,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充分反映性,同时遵循重要性原则。
(五)其他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篇5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
中***分类号:F235.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098-02
1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及现状
1.1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
在定义会计信息质量之前,需要先确定一下质量的定义。长久以来,“质量”一直难以定义,学术界也一直在探讨。目前为止,主要存在着如下几种定义:第一种定义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质量的暂拟定义:“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所具有的、能用以鉴别其是否合乎规定要求的一切特性和特征的总和”。第二种定义是美国质量管理协会和欧洲质量管理组织所认可的定义:“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内在特性和外部特征的总和,以此构成其满足给定需求的能力”。第三种定义是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格罗科克的定义,他认为质量是指产品所有相关的特性以及特性符合用户所有方面需求的程度。第四种定义是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提出的:“质量是表征实体满足规定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的总和。”
因此,根据这四个定义可以把质量的定义归纳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而会计信息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所以,可以把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归纳为:“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固有特性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的程度。”
1.2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及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在西方国家中发生的会计舞弊案就层出不穷。同样,在我国也存在着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近十年来,我国相关***府部门一直针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对不同行业进行抽查,从抽查结果中会计信息失真的比例来看,有超过50%的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虽然我国相关***府部门不断的采用各种方法进行监管和整治,总体趋势有所好转,但会计信息质量较差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因此,对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尽快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成为当务之急。
针对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甚至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研究以及分析。在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前,先要分析一下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再根据每一种类型查找产生的原因。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分类,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由吴联生提出的三分法。吴联生认为,高质量会计规则是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础,所以,会计信息失真首先与会计规则的质量相关,此外,会计信息失真还与会计规则的执行紧密相关。据此,将会计信息失真区分为规则性失真(会计规则制定者将自生自发的会计域秩序转变为会计规则的过程中存在偏差)、违规性失真(经营者违背已有的会计规则而披露虚假会计信息)和行为性失真(会计规则执行人未透彻理解会计规则)。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不同,产生的原因不同,其治理方法自然也就不同。对于后两种类型的会计信息失真现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对于规则性失真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标准
由于会计信息质量与一般产品的质量是有区别的,一般产品的质量通常可以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进行测量,而会计信息的质量是无法采用一般的技术方法进行测量的。所以,现在世界各国通用的做法是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
2.1国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0年的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指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包括价值预测、反馈价值、及时性)、可靠性(包括真实性、可检验性、中立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另外,把重要性、成本和效益作为信息处理要服从的两个约束条件。这份公告对其他国家和国际会计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9年7月公布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提出了会计信息的10个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重要性、如实反映、中立性、审慎性、完整性、实质重于形式。其中,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作为4个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2.2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我国***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列示了十二项会计核算一般原则,按照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划分为了三个部分:一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包括客观性、可比性、一致性、相关性、及时性和明晰性。二是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包括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以及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三是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包括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进行了重大的修改,在基本准则第二章中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3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不仅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八个原则,而且在具体准则的规定中也处处体现着这八个原则。
3.1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得到提高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是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普遍认可的基本特征。所谓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所谓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与使用者的使用目的相关,一般认为会计信息应具有与决策相关联、能够影响决策的能力。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在新会计准则中多项规定都体现了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提高。如会计计量中广泛采用“公允价值”。在旧会计准则中仅在个别具体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而在新会计准则中则在多个具体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与历史成本相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现状,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使得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可靠、更相关。
3.2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得到提高
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在新会计准则中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范围进行了修订,使得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加充分。而会计信息披露的越充分,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决策过程中可利用的信息就越多,越有助于他们对不同企业进行比较,作出正确的决策。
3.3会计信息的实质重于形式得到提高
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而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在新会计准则中合并财务报表具体准则的一些修订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如对合并报表范围的重新界定,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合并报表的范围。新会计准则规定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充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3.4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得到提高
谨慎性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具体准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资产减值具体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一方面杜绝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及转回来调节不同年度的利润,另一方面,能使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更加稳健、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参考文献:
[1]吴联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理论框架与证据[J].会计研究,2003,(1).
[2]康玲.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J].会计之友(中旬期刊),2008,(2).
会计信息质量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 质量要求 特征
一、引言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即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标准所作的具体描述或要求,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据,具体规定了会计信息为实现会计目标应具备的质量的规定。从理论上讲,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基于实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它能够约束会计信息,并使其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根据基本准则规定,它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滨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经济信息,除具有经济信息的一般特征,诸如可以被感知、识别、转换、传递、储存、加工处理等以外,具有自己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每个特征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它们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且各特征之间有主次逻辑关系与结构层次。
一、会计信息的主、次质量特征
(一)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会计信息既是***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更是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与企业管理当局评价财务状况、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的首要目标是提供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有用的会计信息必须具备可靠性和相关性两个特点;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主要质量特征。(1)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源自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真实性是指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即会计信息反映了它所希望表述的内容;可验证性指让不同的合格会计人员依据相同的会计资料和会计***策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应能得出相同或相似的会计信息;中立性指信息不应当有预定结果的偏向,在制定或执行各种准则时,应主要关心所产生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当会计资料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能如实反映它所拟反映或应当反映的情况并能提供给使用者作依据时,就具有了可靠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客观真实、具备可靠性,才可能供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2)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FASB指出:会计信息要与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的投资和信贷决策相关,就必须通过帮助其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事件的结果做出预测或者证实或更正先前的期望,从而具备在决策中导致差别的能力。可靠的会计信息只有与决策相关才会有用,信息的价值在于与决策相关、有助于决策。会计信息提供后如未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或对使用者的决策没有什么用,信息就不具有相关性。相关的会计信息必须能够帮助使用者做出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盈利趋势等某些预测;必须能够证实或证伪使用者的某些预测、帮助其评价过去所做的决策,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据之提出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措施;必须具有及时性或时效性。信息如果提供得不及时、尽管曾经相关,但事过境迁,就会丧失其相关性。不相关的会计信息就不应提供,以免增加无效的信息成本。在会计核算中坚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二)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特征是对主要质特征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时,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1)会计信息的谨慎性。谨慎性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不得设置秘密准备。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确认预计负债等。如要求企业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就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对历史成本原则的修正。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任意设置各种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2)会计信息的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的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总能完全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会计信息要想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就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核算和反映。融资租赁的核算、收入的确认(售后回购)、合并报表等会计方法均体现了该原则的要求。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仅仅按照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进行,而其法律形式又没有反映其经济实质,那么其最终结果将不仅不会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反而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3)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包括:一是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策,不得随意变更。二是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即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会计信息。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某些交易或事项可以有多种会计核算方法。如果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将不利于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不利于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这并不意味着所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能作任何变更,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核算方法,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针对同一企业前后期的会计报表,要求选用相同的会计方法或会计***策,便于前后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报表进行对比。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使所有企业的会计核算都建立在相互可比的基础上。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就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是保证会计信息可比的基础。不同的企业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济业务发生于不同时点,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决策的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企业应当遵循可比性原则的要求。为了达到可比性,相同的经济事项应采用相同的会计原则或方法。但可比性并不要求各企业均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而应该按各企业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会计方法,以反映真实性为依据。只有真实反映的信息,才能使其真正具有可比性。(4)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讲,信息应当具备可理解性,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如果所提供的信息使用者不理解,即使信息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也不会有用。可理解性是信息有用性的前提。会计信息应着眼于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要求其通俗易懂,用尽量浅显的语言表达会计信息的含义和作用。也就是要求会计指标简洁易懂,报表项目排列有序,勾稽严密,数据准确,注释完备,文字说明与数据资料密切配合。提高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有利于用户准确、完整地把握会计信息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加以利用,可以提高信息的效益。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的基础质量特征,是对所有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
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约束条件及其扩展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约束条件 前文分析了良好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特征,但并非所有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都应该提供,而应考虑以下约束条件:(1)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及时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在决策者做出决策时及时取得。及时性本身并不能使会计信息达到相关,但若信息不及时,则会计信息便与决策无关了。及时性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其他方面作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客观、可比、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可能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坚持及时性原则,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二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编制出财务会计报告;三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将编制出的财务会计报告传递给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能及时进行,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提供,就无助于经济决策,就不符合及时陛的要求。(2)重要性原则。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重要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该对那些相对比较重要的、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项目予以全面和尽可能详细的披露;相反,不重要或与决策无关的项目,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则可以以简要的方式披露,甚至不予披露。这是出自于会计信息的效用和简化明晰的综合考虑,实际上是对会计信息的提供施加了限制,使得财务报告的披露只涉及那些重要的足以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产生影响的会计信息。重要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坚持重要性原则,就能够使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对于那些不重要的项目,如果也采用严格的会计程序,分别核算,分别反映,就会导致会计信息的成本大于收益。重要性本身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哪些情况重要,是否需要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在评价某些项目的重要性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讲,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从性质来讲,当某一项目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从数量来讲,当某一项目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此外,人们在确定财务报告内容、披露方式和披露频率等问题时,仍需要对成本与效益因素进行衡量和判断。会计信息的质量除适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外,还要对信息的有用性和所花费的代价进行比较,若花费的代价大于其有用性所带来的收益时,这种信息即使有用也不值得提供。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扩展 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扩展:(1)公允性。这里的公允性不同于公允价值概念,公允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立场的公允性,要求会计信息对实际情况的反映应该公允。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性;二是会计计量的公允性,新经济时代经济环境的迅猛变化,使会计要素的内容得到很大扩展,不同的会计要素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对计量属性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对不同的会计要素,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金融资产及衍生金融工具等采用同一计量标准,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之客观准确。资产呈现多元化,会计计量的公允性要求会计计量方法从理论到实务也随之多元化,以求公允反映各类资产的真实价值。未来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应是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成本与市价孰低等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模式。(2)前瞻性。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关注的不是过去和现在,而是未来。美国未来会计学家汉弗莱.H.纳什在《未来会计》一书中也指出,经济社会最大的价值在未来。新经济时代,决策有用性越来越受到信息使用者关注,而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着眼于未来,要求充分披露未来预测信息、非财务信息和社会责任信息,要求会计信息披露更及时更全面。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使得会计信息及时报告成为可能,联机实时报告系统(OLKT)的应用,使得企业可以根据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进行实时计量。这也是会计信息规避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3)透明度。新经济时代经济形势发展的特点是竞争激烈。风险加大。除了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外,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1997年初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际性组织在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时,将东南亚国家不透明的会计信息归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透明度最早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出,1996年,SEC了关于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提出三项评价“核心准则”的要素,其中第二项是“高质量”,SEC对高质量的具体解释是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披露。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增强银行透明度”研究报告中,透明度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高透明度意味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将有助于企业的真实价值被市场发现和认可,降低其在市场运行中的各种成本与风险。(4)相对性和动态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具有相对性。因为会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从哲学上说,意识对存在的反映受主观和客观两个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职业道德有关,又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有关,会计处理程序的可选择性与会计的不确定性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呈现相对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在相关性与可靠性二者权衡中,会计学者提出相对可靠性;成本效益原则也使会计信息各质量特征呈现相对性特点。动态性特征主要是由于经济活动、会计环境的迅速变化引起的,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的经济活动的情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但从发展的眼光看,会计信息各质量特征均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条件不断变化,质量特征亦处于不断
发展变化之中,故呈现出动态性。
四、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一)现有报告的改进英国的ASB、美国的AF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世纪90年代均先后采取了相同的步骤:增加企业的财务业绩报表,把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同已实现的盈利合并,共同反映一个企业的全部业绩。改革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并不意味着对之完全否定,我们应该继承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一财务报表。还要根据形式的变化对现有报表项目作出必要调整。
(二)揭示衍生金融工具近年来世界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之而来的交易风险也在迅速增加,衍生金融工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原生工具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根据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趋势,采用支付少量的保证金或权利金签订跨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工具等交易形成的新型金融工具,主要包括:期权(Optino)、期货(Futures)、互换(swap)、远期合同(ForwardContact)、票据发行便利、利率上限、利率下限。与旧金融工具相比,衍生金融工具的标的物是股票、债券、汇率、股价指数等内容,而不是现金或实物本身,其收益则来自于这些标的物价值的变动,因而它有着更高的风险性,它实质上是一种保证金交易,“四两拨千金”的特性极为明显。因而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既帮助企业转移经营风险,又诱使了企业从事金融投机,这种巨大的金融风险和它的巨大危害性决定了它无法被报表相关者、特别是投资者所忽略,按照公允反映原则,企业财务报告附注中必须充分揭示这种风险。
会计信息质量篇7
【关键词】高校;会计信息;质量
前言
会计信息是为进行会计管理而搜集、加工、整理、存储、输出的各种数据资料。对高校而言,它把单位财务状况、办学效益和现金流量等信息,传递给上级主管部门和同该校有着利害关系的人们,让他们了解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决策来调节学校的投资、信贷等活动,以使高校管理当局能采取最有效的措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降低投资风险,实现高校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高校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高校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
影响高校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体制方面、制度方面和财会人员本身素质方面的原因。具体体现在:
1.预算外资金管理不规范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预算外资金的产生实际上是***府对高校的放权行为,导致分配主体多元化和分配不公,诱发腐败,冲击国家财******策,削弱了***府宏观调控能力。预算外资金是高校“三乱”行为的根源。
2.对原始票据管理不规范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对原始票据的管理主要存在原始票据记载的内容、信息失真,甚至出现了“假冒伪劣”的数据。
3.财产物资处理不及时结算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有的高校把闲置的设备物资作价划给企业、其他单位,或把库存物资出售,事后不及时清理、结算,长期挂在应收款账户上,日久形成呆账。
4.高校会计***策的选择是否合理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策选择贯穿于高校的整个会计过程,是高校管理当局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可以选择或根据需要改变具体会计方法和程序,是高校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处理、协调各利害关系的矛盾和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会计确认与计量都是以会计***策选择为前是,会计事项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以及再次确认和计量都基于对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的选择和运用。高校如果不能审慎地从法规允许的若干备选方案中进行适当的选择,就无法正确进行会计处理和客观的揭示。会计***策的不当选择,将会严重影响财务报表信息质量、误导财务信息使用者,将会在高校的建设、财务和发展诸方面孕育重大风险,并且会妨害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但是由于对会计***策选择合理性的判断缺乏可以量化的客观性依据,因此难以避免在高校会计***策选择中存在着盲目性,以及高校利用会计信息进行投资操纵的情况。
5.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降低内部会计控制本身存在的一些局限,增强内部会计控制的效果。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治理工作从总体上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尚未形成完善的高校内部治理机制。在一部分高校中,仍然存在着内部会计控制薄弱;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控制观念弱化;内部人控制现象较为严重;民主决策和监督功能弱化等情况。另外还存在着外部治理监督不到位,以致会计信息质量的外部约束软化的情况。由于缺乏对高校财务的有效约束和监督,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用的丧失和会计信息的失真。高校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客观有效地反映其财务状况。
6.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意识,业务素质偏低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由于高校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导致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职责权限不分明。认为自己的职责仅仅是报账,只要领导签了字,就可以报销,往往忽略了票据是否合法、规范,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都成了一句空话,更别说财务分析了。另外,高校财会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缺乏竞争意识,有的单位财会人员根本不懂账,不懂财务制度,对于报送***门的财务报表都采取“倒轧”的方法。这样也从另一个角度隐瞒了高校会计信息的真实状况。。
二、提高高校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1.加强会计制度规范建设,建立高质量会计准则和制度。当前,应该从我国的现时国情出发,针对高校会计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借鉴国际会计惯例,进一步完善各项会计规范和制度,加强对高校会计工作的约束和指导,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可比性。力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加强会计***策选择的规范,减少高校会计***策选择的盲目性,防止高校利用会计***策进行财务信息揭示操纵,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通过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解释和消除高校间不可比因素。通过培育和发展会计信息市场,推动高校管理当局审慎的选择会计***策。
3.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完善高校治理结构,规范财务会计行为。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和高校治理结构,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各级管理部门在内部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所形成的严密的控制体系。通过加强教代会、校委会等的职能,强化民主监督作用,形成完善的高校治理结构,能够有效保证会计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进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4.加强继续教育,提高高校会计人员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财务会计人员
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自身素养。对那些会计业务素质较差的高校财务人员,要尽快加强培训,更新他们的知识,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和自身业务素质,全面提升他们识别、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推进财务工作从传统的核算型向全面参与高校管理的决策型转移;从事后算账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评价转移。真正为学校领导“当好家,理好财”,适应高校改革、发展、创新的需要。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严格约束自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提高高校会计信息质量依赖于加大财务管理的力度,更新观念,不断创新;需要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需要诸多方面共同监督,因此,我们必须齐心协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使高校的财务管理向更科学、更规范、更合理的方面发展,促使高等教育的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质量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控制
中***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174-02
若从会计主体的角度出发,会计信息就是指由会计人员或会计部门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收集、加工、整理和传递而形成的经济信息;若从会计信息载体的角度出发,会计信息则是指以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各种工作底稿及计算机软件等会计文件为载体而表现的经济信息;最后若从会计信息所反映内容实质的角度出发,会计信息是对价值运动及其属性的一种客观表述,是基于价值运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变化及其特征的如实反映。
会计信息质量是受到会计信息的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使用对象、社会环境、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的。具体地说,在使用时间一面,当时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会因报告时间的延误而失去本来应有的价值;在使用地点一面,不同的区域,因技术因素、人文因素、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等不同,对会计信息质量有不同的要求;在使用对象一面,因使用对象的目标和用途及专业判断能力不同,对会计信息质量会有不同的要求;在社会环境一面,社会的发展,经济形势的变化,会使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随之改变。
确定了会计信息质量概念,再谈会计信息质量控制。说到控制,必然有个预定的目标,否则,谈控制就没有意义,控制也就无从下手。1992年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COSO(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tyCommission)了《内部控制统一框架》(InternalControlIntegratedFramework)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有三项目标,(1)经营的效果和效率,(2)财务报告的可靠性,(3)合规性。我们可以参照COSO对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确定的方式,结合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确定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目标:(1)对经济信息的正确反映,(2)表现形式的正确规范,(3)能正确、如实的反映经济运动的价值规律。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会计信息质量控制应该是一个由各项控制机制组成的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它涵盖会计信息制作的全过程,其核心就是对提供合格会计信息产品的过程进行控制,降低会计风险,提高会计效率,保证会计信息制作过程的合法、合规性。下面对如何增强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完善财务报告
会计信息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指财务报告的质量。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局限性,也就成了会计信息质量不能保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财务报告进行完善:
(1)加强对现金流量信息的呈报和考核,改“现金流量表”年报为月报。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现金流量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增加对会计信息对现金流量的反映,能更好的反映企业的营运状况、变现能力、偿债能力和财务弹性。
(2)增加财务报表附注,披露非财务信息,增加会计信息的明晰性。当前,财务报告己进入了“附注时代”。在会计发达国家,附注的长度己大大超过财务报表本身的长度,报表附注构成财务报告体系的十分重要的内容。相比之下,我国现行财务报告附注的重要性显得不足,基层单位及财务人员也不熟悉附注的意义和写法,财务报告仍停留在以报表为主要内容的阶段。
2提高审计技术,加强审计控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对于会计信息质量也越来越重要。同时,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审计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审计技术与方法也应不断创新。只有积极探索和应用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任务。
(1)全方位、多角度了解被审计对象,从宏观层面分析并考虑可能存在的重大问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以战略分析为核心环节,强调将重点放在舞弊产生的根源,即压力、动机上,而非舞弊产生的表面结果。将审计重心前移,从注重实质性测试到注重对风险因素的确认和评估。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审计人员往往忙于审阅账册、抽查凭证和复印资料,埋头实施详细测试,这样很可能只发现小错误,而忽略大问题。会计资料只是对经济活动经过加工的数字反映,而不是经济活动本身。只通过这些加工反映的二手资料是很难发现问题的。一名优秀的审计人员首先应该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情况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性复核要注重审计对象的整体合理性,从宏观层面考虑可能存在的重大问题。有些舞弊案从具体的造假手段来看近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造假时间分散,造假手续齐全,造假名目繁多,表面核算程序规范,但把这些拼在一起形成的整体可能就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四不象”。
新颁布的审计准则对了解审计单位、分析和评估重大风险提出了很好的规范和指引,该准则虽然是只规范社会审计,但对***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注重内查外调,实施延伸审计。
注重“内查外调”是国家审计的一个优良传统,很多舞弊和案件的线索也正是在对其他单位的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在长江堤防隐蔽工程审计中,审计人员就未局限于最终形成的书面材料本身,而是深入工程业务,按施工流程进行一步步的追查,对采石场、港监部门等单位作了大量的延伸审计,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发现疑点和线索,最终揭示了这一重大案件。
(3)运用计算机审计。
运用计算机审计主要是一个数据筛选和分析的过程。一是按金额、类别等特征对审计对象总体进行分层,以着重审计包含重要项目的层次,并减少样本量;二是利用数据间的逻辑勾稽关系,来发现不符合这种数据内在联系的异常情况。
3加强会计人员控制
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中最活跃、最积极因素是人,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控制,首先,必须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治工作,切实增强会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大力培养***公正、严谨负责的职业道德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会计人员。
(1)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从会计信息质量控制角度考虑,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责任心,树立职业使命感,共同维护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会计人员缺乏职业责任心,未树立职业使命感,纵使再高的会计技术水平也难以控制会计信息质量。
(2)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后续培训教育。
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加速知识更新,加强其专业胜任能力。会计组织内部还应设立咨询部门,为会计人员提供当前业务技术发展的信息和有关资料,比如会计、审计、经济方面国内外专家的评论,有关新颁布的法规制度,指导工作的最新手册等。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应能得到权威专家的指导。
(3)加强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正在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2005年,中注协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行业高端人才的培养方式和渠道作了指导:开办行业MPAcc、开办行业EMBA班、积极支持中国注册会计师取得境外注册会计师资格以及加强与境外会计师职业组织和国际会计公司及培训机构的合作,拓宽注册会计师的培训渠道等。2005年开始在行业内开展英语及综合能力的测试(2006年更名为领***人才后备队伍选拔测试)选拔行业领***人才后备队伍。这些措施的导向及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求注册会计师提高综合素质。
4完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4.1制定完善的会计法律和法规
(1)在我国现行法规中,缺乏对会计信息具体认定的法律规定。如对什么是虚假会计信息,如何确认虚假会计信息以及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人员法律责任如何确定、如何处罚等,在法律上都是非常模糊的问题。
(2)从法制建设的角度来看,这几年来,我国虽然制定了不少财务会计法规及其与之有关的经济法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法规没有制定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法律条文过粗致使执行起来依据不足。近年来,由于不恰当的强调给企业松绑,《会计法》、《成本管理条例》、《现金管理暂行条例》、《银行结算办法》等一些与会计有关联的法规,基本上都未能认真贯彻执行。
再次,我国《会计法》已颁布了十多年了,可企业却为了自身的利益大搞假账真算,亏损企业想办事处处遇难题,引进人才更难上加难,只能“打肿脸充胖子”而效益好的企业苦于鞭打快牛的体制,为了自身的利益和预防今后市场不测,又遮遮掩掩,这就直接形成了账实不符,账表不符,使得企业之间相互效仿,而把法制放在脑后。
(3)从监管者层面上应该首先完善法律,法规的指定。同时要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2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从最高层管理哲学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都是内部控制制度正常发挥作用的必备要素。相关研究对如何优化内部控制提出了许多新的、有价值的观点,对我国企业在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启发:
(1)明确对内部控制的“责任”。不仅仅是管理人员、内部审计或董事会,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
(2)强调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企业内部控制不是一项制度或一个机械的规定,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趋于完善,内部控制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3)强调“人”的重要性。研究特别强调,内部控制受企业的董事会、管理阶层及其他员工影响,透过企业之内的人所做的行为及所说的话而完成。
(4)强调风险意识。研究指出,所有的企业,不论其规模、结构、性质或产业是什么,其组织的不同层级都会遭遇风险,管理阶层须密切注意各层级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主编,刘峰著.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剖析丛书.信息披露:实话实说[M].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03.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3]王光远,吴联生.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6,(1).
会计信息质量篇9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会计信息的概念及其质量特征,引出会计信息失真的相时性和动态性,在此基拙上分析了由于会计制度不完善、产权会计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所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提出从完善法律监督体系,会计制度及会计准则、明晰产权、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等方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会计信息作为特定经济主体行为的结果,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性,已受到了广泛重视。会计信息质量包括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是需求者与使用者是否满意的核心。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及其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为正确决策的前提条件。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使交易的费用越来越昂贵,最终导致交易的停顿,企业由于无法筹集到资金而纷纷破产、倒闭、失业率提高、物资短缺,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将陷人严重经济危机中。因此,研究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如何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就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研究,探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1会计信息的概念与质量特征
1.1会计信息是特定经济主体行为的结果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证,应与会计准则的基本原则相一致,凡是符合基本原则的应该说是会计信息的质量是真实、可靠、商品的,否则,就是失真的、不完善的。会计信息对控制和决策有用,其反映的内容必须真实,其次,要具有及时性,过时的失效的信息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同时,每条信息的内容要明晰、简洁,因为信息能否被理解,取决于信息用户的理解力和信息本身的清晰度。第三,会计信息要具有中性原则,会计数字不是纯粹的数字符号,它体现一定的经济关系,固而是具有特定意义的数字。在形成信息的过程中,不能有任何主观上的偏差或受某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不能强加某种色彩以使信息需求者满足。第四,对外公布的信息要注意口径一致,具体包括时间口径一致,计算方法的一致,计算单位的口径一致,同行业预算内容一致等。
1.2会计信息真实性及其相对性和动态性
所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提示了各项经济活动所包括的经济内容。可以说,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没有了真实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会削弱,严重的还会贻害社会和广大公众。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主要是因为会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会计信息的这种反映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经验、品德有关,又与会计准则、制度、程序、方法等紧密相联。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动态的.经济活动经常变化,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的经济活动情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会计的理解逐渐深化,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不断完善,对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要求发生变化,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动态性。
2会计信息的失真表现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虽然五花八门,但归结起来,会计信息不实与造假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两种表现。所谓会计信息不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会计核算不规范、方法不科学、计量不准等问题,造成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本意之间的出人。会计信息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受利益驱动,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事前经过主观策划而故意造成的信息虚假,此行为具有欺诈的意向,虚贡财务报表内容,使利害关系人的判断和决策失误.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本文拟就会计信息造假所形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加以探讨。
2.1虚盈实亏,虚亏实盈
从会计工作实际情况看,盈亏不实多是在单位负责人授意下进行的,采取虚拟经济业务、虚增(虚减)收人,少列(多列)成本费用,随意改变会计确认或计量方法等手段,虚增(虚减)利润,形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如;私营企业大都表现负利润,以达到税负最少的目的,而国有企业则大都表现为虚增利润.以形成业绩好的经营假象,以寻求一定的经济利益或骗取***治荣誉。
2.2账外设账
账外账主要是资金来源、运用放在账外,财务收支不纳人正常会计核算范围。一些单位负责人或财会人员置国家法规于不顾,从小集团或个人利益出发,搞账外经营和收支不人账,私设小金库,设置账外账,逃避监督,逃避税收。用获取的资金,请客送礼,挥霍浪费,谋取私利,搞腐败之风。
2.3财务报表与账簿不一致,会计信息披称不真实、不完整
一些单位负责人为了单位的信誉或自身利益,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往往采取操纵行为,弄虚作假.披露不真实的会计信j息,编制报表不以账簿记录为基础,而是根据自身的某种需要,随意篡改或编造报表数字,甚至有的单位对不同的报表使用者编制互不相同的财务报表,蒙蔽报表使用者,获取某些不正当的利益。
3原因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内、外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
3.1内部原因
3,1.1企业领导人出于特定的目的授权或强令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一般是以利润、国有资产保值增产率、投资回报率,计划完成等财务指标为基础的。因此,会计信息不仅关系到对企业经营情况的总体评价,还关系到企业领导人的经营业绩的评定。企业领导人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硬指标,从小集体和个人利益出发,授意或强制会计人员调整会计科目,虚列收支,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借以骗取荣誉,捞取***治资本。
3.1.2内部管理不规范,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差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极不完善,甚至还沿用计划体制下的管理方法,在人事管理上存在任人唯亲的情况;有的企业对财产物资缺乏严格控制,导致帐实不符;有的货款回笼不及时,形成大量呆账;有的投资决策失误,导致财产大量损失,使企业背上沉重包袱。企业对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也不够重视,致使其素质、技能较低,发生操作性、原则性错误。如随意改变账户对应关系,会计确认及计量工作混乱等,尤其近几年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中增加新的内容较多,如增值税、现金流量表、关联方交易等新准则的出台给会计核算增加了不少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3.2外部原因
3.2.1缺乏健全的法律监督体系,***不严、违法不究、以罚代法的现象普遏存在
有的***部门不能坚持原则,有法不依、***不严,甚至掺杂一些部门利益,该查处的不查处,该依法严惩的只是罚款就了事;有的职能部门对企业失真上,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直接纵容了企业在会计信息上作假。由于***不严,使企业作假所承担的风险相对于其从中获得的利益来说很小,在客观上纵容了他们冒险作假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法律对一些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惩处不力,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成为时尚,从而影响到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2.2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不尽完善,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会计环境
会计制度的缺点:即适应性、灵活性较差。制度具有稳定性,一经制订.在短期内一般不会随意改变,而在不断变化着的会计环境中,新事物、新间题层出不穷,往往超出会计制度所规范的范围,许多业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制度的规范作用,导致信息不可比而失真。
3.2.3产权关系模糊导致责任主体不明确,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产权中有***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等,分别代表各自的利益主体。而产权不明晰是我国企业制度变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造成企业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产权主体从一元向多元转变,产权归属不明确,导致一方面在强调***企分开、自主经营,原有监督机构的监督职能受到削弱,而另一方面,代表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监督机构也未能建立,难以有效地发挥其监督职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也比较突出。
3.2.4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使会计信息的质量缺乏公正有效的外部监督
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是指******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府的***门批准的注册会计师组成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办的查账业务。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有了一定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其数量和质量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能发挥的作用有限。有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特定的目的,与企业同流合污,甚至出具虚假的验资报告,使会计信息的外部监督流于形式,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会计社会监督体系。
4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在于企业产权不明晰,企业经营者利益的驱动,监督不力等众多经济***治因素.因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四点:
4.1完善法律监督体系.使会计信息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要建立以审计监督、税务监督、行***监督为主的外部监督体系和内部审计为主的内部监督体系,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外部监督,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其次要改变目前会计师事务所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委托并向其收取费用,以避免他们与被审计单位合谋。内部监督,首先,建立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的会计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其次,在法人代表的直接领导下,由审计部门依据有关法规对企业的财务预、决算及与财务收支有关的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效益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监督企业执行内部财务制度,利用内部审计经常性、全面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为企业自身的经营目标服务,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4.2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使会计信息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在完善会计制度、制定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最终确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科学的、超前的分析和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
4.3明晰产权关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产权制度及相应的产权监督系统
明晰企业的产权结构要强调以下两方面:一是国家作为宏观调控者,需代表社会的利益,使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协调一致,国家不仅作为国有企业所的者对企业拥有产权,而且作为社会管理者,也有监督企业会计信息的权力,同时也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负责;二是企业职工所具备的专业化技能是一种人力资本,离开这种人力资本,股东所拥有的实物资本就无法实现增值,所以企业职工也理应构成企业产权制度的一部分。
会计信息质量篇10
【关键词】公司治理;会计信息;质量
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是委托制,而委托制的深层问题之一就是产权问题,因为委托关系涉及的就是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因此,准确理解和把握产权理论是研究公司治理和委托制的基础。
作为签约人的企业参与者,必须对自己投入企业的要素拥有明确的产权(即财产所有权),没有产权的人是无权签约的。产权是企业存在的前提,没有个人对财产(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企业是由不同财产所有者组成的,企业所有权显然不同于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是交易的前提,企业所有权是交易的方式和结果。严格地说,财产所有权有别于企业所有权。财产所有权与产权是等价概念,指的是对给定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企业所有权指的是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公司治理结构分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所谓外部公司治理结构或称外部监控机制,是通过竞争的外部市场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兼并市场(接管市场)和管理体制对企业管理行为实施约束的控制制度。所谓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或称内部监控机制,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等组成的用来约束和管理经营者行为的控制制度。
一、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的关系
(一)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公司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大致出于以下几个目的:为了上市或增发自己的股票,从而募集大量资金;向股票市场传递信息,以提高公司股票的价格,增加公司的价值;为了偷税漏税,我国现行的税收法规和相应的条例***策还存在一些漏洞,而且监管不力,惩罚不严,使企业存在侥幸心理,提供虚假的纳税申报,隐瞒其收入和利润,提供虚假信息。
2.客观原因。(1)经济的发展、三大产业比重的变化、银行利率的升降、通货膨胀等给人们带来收入的同时也会使一些人失业,从而拉大了贫富差距,这就使得公司越来越注重会计信息以及国家的经济***策,求得更好的发展。(2)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各个公司都在积极地采取行动走在该行业的前头,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3)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法制还不是很健全,很多制度还存在着漏洞,这给会计信息的造假者提供了良机。
(二)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有效的公司治理是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环境保护。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协调好公司与所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不仅仅通过披露的财务指标来评价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完善的激励机制会使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作出科学的决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公司治理的前提。会计作为当今公司治理结构的语言,主要体现了公司治理的机制和效果,其基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公司治理行为的有效性。
1.内部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采用召开定期董事会方式,要求经理层对公司的主要信息向董事会披露,也可以采用召开临时董事会方式就公司面临的重大问题、突发事件进行决策;董事会成员还可以深入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通过实地走访,获取公司经营的第一手信息等均是为了使董事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公司有义务向股东提供真实、详细的会计信息,如果因提供了过期或虚假的信息导致股东作出错误的决策或股东利益受到损害,股东有权追究责任。同时由于董事会掌握着经理层的任免权、报酬决定权,在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合作过程中,经理层倾向于主动、全面、真实地向董事会报告经营期的各项会计信息及相关信息。董事会还通过一系列程序监督经理层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如董事会成员可以咨询有关外部***专家(有关费用由公司承担),获得公司所处行业的共同性信息,依此来判断经理层披露信息的可信度;董事会成员也可以深入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通过实地走访,与公司员工进行广泛的非正式沟通,获取公司经营的第一手资料,并将其与经理层所报告的信息进行对比,从而对经理层的会计信息披露作出合理的评价等,这样就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程度。同样,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的行为,检查提交给股东大会的资料,从而减少会计差错和舞弊行为。
2.外部治理机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除了依赖于内部治理的完善,还依赖一系列外部治理机制的建设,内外结合才可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为此,企业外部治理机制包括:外部市场治理机制、外部***府治理机制、外部社会治理机制。外部市场治理机制是相机治理和接管收购的有机结合。所谓相机治理主要是通过控制权的争夺来改变既定利益格局,控制权掌握在谁手中依靠对某一随机变量的可确信的认识;而接管收购则意味着第三方获得企业的控制权,原有的利益平衡格局被彻底打破。通常一个完整的相机治理的程序包括三个要素:相机治理的主体、信号以及相机治理程序。
二、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我国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1.股权结构问题。在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公司治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占绝大多数,***府作为国家股的股东,它所追求的是企业和社会***治的稳定,而不是企业利益最大化。虽然国有企业也吸收了不少非国有企业的股东,但由于这些非国有企业的股东所占股份少,他们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这样就形成了国有股“一股独大”。
2.资本结构问题。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筹资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我国的银行不能够上市对股票进行买卖,而企业通过融资向银行贷款增加资本对企业实施经营权取得利润这种矛盾就使得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企业的发展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是经营者的必然选择。
3.内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问题。(1)股东大会存在的问题。我国大多数国有公司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股东大会流于形式。一般各公司的章程都明确规定股东大会一年一次,遇重大问题必须临时召开。但在实际运作中,股东大会的参与者多是国有股及法人股的代表,个人股参与者极少。许多公司在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资格上对持股数量作出限定,少则几千股,多则几万股甚至几十万股,这样大量持有流通股的小股东就无权参与股东大会直接行使自己的控制权。股东大会不行使权力。(2)董事会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公司的董事会中存在着一股独大现象,董事会表决流于形式。一是股权代表多是国有股及法人股代表,很少有小股东代表。二是董事会的内外部董事构成比例不合理,多为内部董事构成,即使少数公司聘用外部董事,由于配套制度不健全和比例较低,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董事会成员的任命,作为公司发起人的***府主管部门,借助在公司中的控股地位,往往把公司的董事会作为安排干部的场所。这些人员中大多数都不是内行的专家,他们很难担当起公司决策和管理的重任。(3)监事会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的公司中大多由***府机构指派,有的为董事会任命,只有少数才由股东大会选出,这样监事会存在监事身份不合理的现象,出任监事的大多数是公司内部职员,由于他们在行***关系上是董事长或总经理的下属人员,不可能履行监事应承担的职责;监事专业不对路,素质偏低。监事会成员中多数为***工干部,法律、财务、工程等方面的人才较少,这极大地阻碍了监事职权的行使,导致监事会的工作条件缺乏,监事难以开展监督工作,当然职权行使较少;监事会的监督意见不被重视。有的公司董事会、经理班子对监事会提的意见不是回避就是拖延,监事会形同虚设4.外部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1)国外公司一般以经理人员较高的薪水和股票期权等来激励经理人员努力工作。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是由各级***府任命的,比照公务员管理办法进行管理,除少部分试点企业实行了经营者报酬和业绩挂钩外,大部分经营者的报酬还是由***府决定的,没有充分考虑经营者个人利益。经营者报酬偏低、形式单一,这样势必影响经营者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造成了经理人对决策不负责任的态度,会对外报出虚假的会计信息。出现短期行为的可能性增大,不利于长期的激励。(2)会计人员素质问题。所有的会计信息都是经由会计人员流向社会的,会计主体——人的综合素质,是会计行为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动因,因此,会计人员的知识素质、道德素质差异直接导致会计行为的差异,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由于制度的转轨,会计人员的适应能力不强,传统观念尚未彻底消除,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都对会计信息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有待提高。(3)中介机构原因。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履行监督职能的社会中介机构,但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依然存在,究其原因:经济利益驱动,为了招揽顾客,不得不答应其不正当要求,出具不实财务报告;内部规定和外部监督机制比较薄弱,不能保证职业行为准则有效实施。
(二)改革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股权结构的合理化。面对“一股独大”问题,将现行的国家所有***府分级监管的国有资产进行分解。根据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来确定国有资产的归属问题。设立若干个与行***职能完全分开,专门从事国有资产委托和经营的常设机构,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国有控股公司。从而,在不改变国有性质的前提下,形成彼此平等、相互***、没有行***隶属关系的成百上千个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对国有企业进行投资持股。
2.完善董事会制度,有效预防会计信息失真。各公司应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并结合公司的实际,定期召开股东大会,严格遵守公司章程和议事规则,审议各类报告和任免董事、监事。同时,股东大会还应该注意保障小股东的权益。对于股东大会的最低出席股份数,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或取消,提高小股东参与公司决策与监督的机会。同时,应根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选聘素质较好的人员担任董事。
3.加强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力求从根源上解决会计信息质量问
题。要加强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关键要提高其权威性,保证其***性。这就要求监事会的职责权限要明确,议事程序要规范,避免使监事会流于形式。为了使监事会有效行使监督权,首先,要求监事会成员中必须有精通公司业务、财务、法律等的人员,同时,要赋予监事会事先的监察权和代表公司提讼的权利;其次,控制监事会成员中内部成员的数量,应以外部监事为主,同时,要求监事会成员的任免、收入、福利以及执行监督的费用应由股东大会来决定;再次,要保证监事有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和列席董事会会议的权利,这种补充召集权,可使监事会在发现重大问题时,通过股东大会表决来及时防范和制止,从而保障投资者的利益。这样使得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不再形同虚设,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4.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构造,从员工自身出发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控制权和报酬是企业家两大激励因素。企业控制权回报可以满足企业家自我实现、权力需要、尊重需要等。报酬可以满足企业家物质需求、劳动认可和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因此,将经营者报酬与公司业绩相挂钩能对其产生有效激励作用,具体的做法是实行年薪制和经营者股权。年薪制一般将董事和主要经理人员的收入分为固定收入和风险收入两部分。
5.建立完善的外部监控机制,为会计信息的提高创造好的外部环境。外部监控主要体现为公司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和产品市场。首先,完善证券市场,通过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使公司的经营者感到压力。进而使接管成为防止经理人员损害股东利益的最有效的外部监控机制。其次,建立完善的专业经理人才市场,有效地制约经营者。应当尽早建立完善的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在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内设立监管机构,负责监管职业经理人员,对专业经理人员实行会员制。
6.加大处罚力度,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凡是由企业经营者个人行为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应由企业经营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除了加大刑事处罚力度外,还应对投资者造成的损失进行民事赔偿。民事赔偿的主体应是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者即企业经营者,而不是企业法人实体,更不是会计行为主体。民事赔偿制度可以增加企业巨额潜在的诉讼风险,使得会计造假成本升高,从而遏制经营者造假,这样从源头出发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7.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首先,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会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谋私利。其次,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素质。会计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并熟悉会计处理程序,精通会计法规、会计制度,能及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刘立翠.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北方经贸,2001,(11).
[2]王丽秀.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3,(10).
[3]刘国立.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3,(2).
[4]夏德仁,李念斋.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29-31.
[5]AnneBruce.HowtoMotivateEveryEmployee[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