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夜色朱自清10篇

荷塘夜色朱自清篇1

一、特定时段的情感栖息地

在《荷塘月色》文本中,朱自清的妻(此指武仲谦)的表现颇令人费解。武仲谦在文本中出现两次,即开头的“迷迷糊糊”和结尾处的“妻已睡熟好久了”。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独自“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妻“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朱自清独自一人走着“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阴深深的、怕人的、幽僻的路,妻没有相陪。妻在文中出现,仿佛陌路人,岂不令人不解?

清华园的美世人皆知,民国教授的待遇无人不羡。身处其中的朱自清,美景在旁,却“心里颇不宁静”,独游荷塘,何故?历来解读《荷塘月色》的文艺评论家们为此找的原因多是:1927年发生的白色恐怖事件,让朱自清内心郁结。文艺评论家们总是习惯于从社会背景去找寻原由,从阶级情绪出发探寻事件背后的真实。而唯独不愿“委身下蹲”,看看走路时究竟谁光脚谁穿鞋。

朱自清在《择偶记》一文提到,妻子是个乡村医生的女儿,朱自清和武钟谦像从前的人一样,是通过盲婚哑嫁结合的。作者在《给亡妇》中写道:“我知道,你第一惦记的是你几个孩子,第二便轮着我。”朱自清对妻子的不珍惜甚至不满在《给亡妇》中多处可见:一、妻子连续喂***四个孩子,体弱不堪受累,朱自清并未进行实质性的干涉。二、第一年朱自清在北京的时候,家里来信说妻子待不住,常回娘家去。他动了气,马上写信责备。妻子覆信解释,说家里有事,不能不回去。从此他再没给妻子写过信。三、妻子生病的时候,自己却烦躁。后来妻子患了肺病,本可以安排疗养,他却以妻子“舍不得钱”和“丢不下那份儿家务”为由推搪,把妻子送回老家,直到妻死去。

朱自清的生活以灰色基调为主,难见明快,诚如朱光潜在《敬悼朱佩弦先生》一文所说,朱自清“至性深情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种深沉的忧郁”。他自己在《论无话可说》中也说,“我觉得自己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我的颜色永远是灰的”。能否这样理解,由于妻只是一个为孩子和家庭活着的生育机器和老妈子;由于妻没有像陈竹隐(朱自清的第二任妻子,齐白石老人的得意弟子)那样的才情,无法真正进入朱自清的世界,夫妻之间缺乏心有灵犀的情感沟通。在这种情况下,朱自清排泄情感的方法之一就是独自一人苦闷地夜游荷塘。荷塘在特定时段成为朱自清排泄情感的最佳场所。

二、“意恋”生活的灵魂自留地

台湾著名学者、诗人余光中曾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指责朱自清描绘女性意象“浅俗轻率”,“会引起庸俗的联想”,说这是作者的一种“意恋”,“甚至流于,是压抑了欲望之浮现”。 余光中的指责虽然有些过头,却也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朱自清在荷塘边浮想联翩的原由。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是荷塘上的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月’荷花别样‘白’”。 朱自清独游荷塘,自赏风月,耳中飘荡的是歌舫的清音,眼中浮现的是亭亭的、出浴的美人。满纸不是就是歌妓,文中所引之词也逃脱不了艳词《采莲赋》、《西洲曲》。朱自清荷塘边的观感与宋朝的杨万里迥异,与传统士大夫观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大有不同。为何?答案或许就在朱自清《女人》一文中:“我所追寻的女人是什么呢?我所发现的女人是什么呢?这是艺术的女人。”由此看来,如果不是朱自清对女性情有独钟,对女性怀有一种“神爱”,何以会在《荷塘月色》中创造出众多女性形象?

据吉林师范大学杨朴先生考证:“《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把潜意识的美人原形和投射在了荷花的意象上。采莲实质是一种文化仪式,一种野合风俗,一种浪漫游戏。说到底,采莲是为了爱情,为了。”杨朴先生在《的精神分析》一文中着力阐释了《荷塘月色》对这种古代文化的延留:“以性换情,从而使性掩藏到象征的背后,这是一种对美人意象的幻梦位移。”倘使杨朴先生的立论成立,那么,我们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女性怀有一种“神爱”的观念深入朱自清灵魂深处,荷塘俨然成为朱自清的灵魂自留地。

然而,现实中的朱自清是认真而拘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中记录了他与俞平伯同泛秦淮河,与秦淮歌妓交往的情况。俞平伯“因为我有妻子,所以我爱一切女人”,同情、脱俗、泰然处之。而朱自清既受内心“道德律”的压迫而拒绝了女性的诱惑,但同时又陷入了情感的困惑之中。于是“觉得很怅怅的,于我自己,更有一种不足之感”。神爱那些女人的朱自清,在社会“道德律”的压迫下,也就只能曲径通幽,借幻觉和想象,在荷塘深处为自己的灵魂留一处自留地。

荷塘夜色朱自清篇2

生活,还是需要一些情致的。在月圆之夜里,作者独自漫步在清华园,所见的景色,都是那么清雅别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倾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恬静的语言如梦如幻,一动一静,隐含着一种清丽的文学之美。难怪作者倾心于此,就是因为荷塘的沁人心脾吧。

这样安静的夏夜里,听着蛙声蝉鸣此起彼伏,静赏一番荷花——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清华大学的僻静角落,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衬托,应情应景,且又是一番享受。

荷塘月色的美丽,可以使人忘记忧愁。文中,我看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战争、硝烟、人民没有自由。在这样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作者朱自清用文字的形式抒发自己对旧社会的反对和不满,却又在荷塘的美丽里忘记忧愁的心事,环境,真的可以静心呢。

与作者一起赏花观月之时,我深深地陶醉了。合上书,此时此刻,对身边琐事的困窘、尴尬和懵懂全然消失,只有几近享受的感觉游离在心。仿佛繁华落败,观赏者却意犹未尽。

荷塘夜色朱自清篇3

关键词:《荷塘月色》;景物描写;概括性;具体性 

 

人们总把目光放在《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对荷叶、荷花、流水、月光等景物的细腻刻画上,但如果只是将荷花、荷叶、荷香、流水、月光等景物纤毫毕露地刻画出来,能够产生如此长久的艺术感染力吗?笔者以为分析此文,应将着眼点放在作者对景物描写的分寸把握,即景物描写以少总多的问题上。 

作者这样写月下的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段文字散发出一种隐约朦胧的美感。那“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 “点缀”是在事物上略加装饰的意思,满塘荷叶,一层一层,荷花却很少,东一朵,西一朵,故而是“零星点缀”,即使是这样稀疏的几朵荷花,也不是竞开怒放,而是“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一个“袅娜”,一个“羞涩”,写尽了月下白荷那半开半闭的情致和神韵,在那样一个淡淡的、苍茫的月夜里,看见这样几朵别具一格的白色荷花,怎不让人感觉到它的脉脉含情、优美动人的质感呢?这样的描写不是很明快的,但却留给读者以领略不尽的意味。同样,作者对“荷香”、“流水”的描写也有与此异曲同工之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清香不是扑鼻而来的、浓得化也化不开的香气,而是丝丝缕缕,不绝不断,作者用了一个奇特而又再恰当不过的比喻“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个比喻将微风中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的特点表现无遗,歌声来自“远处”,又出自“高楼”,虽然听不真切,却会断续传来轻音。与此相类似,风是“微风”,清香成缕,虽不甚浓烈,却能不时闻到,正是这一缕飘散远逸的清香,造成一种耐人寻味的美感,“零星点缀”的“白花”,若有若无的“清香”,苍苍茫茫的月夜,这样的氛围像极了一首交集着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温柔的小夜曲。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一泓只可感觉不可看到的“脉脉的流水”,静静地藏在“叶子底下”,“ 不能见一些颜色”,多么神秘、幽玄的情调啊! 

昔人讲究“为情而造文”,正如王国维所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朱先生写此文时,正值大***失败之际,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彷徨苦闷却找不到出路,故而“心里颇不宁静”,心境如此,自然会想到要排遣一下,于是就在一个静静的月夜里,散步到了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荷塘边,那么作者要表现的,正是那种找不到出路、压抑已久而又暂时得到排遣的淡淡的哀愁和喜悦,全然不是那种痛快淋漓的大喜大悲,而是一种“苦中作乐”,这“乐”当然不比平常的“乐”,必然受到“苦”的制约,所以朱自清的喜悦不是浓浓的、明快的,而是淡淡的、朦胧的。应该说,优美的荷塘上面那一层朦胧空蒙的情调,是与作者的心情相一致的。 

那么,为什么月下几朵半开半闭的白花,一缕若有若无的清香,一泓脉脉的流水,会产生如此不凡的艺术感染力呢? 

这便是前文提及的景物描写的分寸问题, “夫言情写景,贵有余不尽。然所谓有余不尽,如万绿丛中之着点红,作者举一隅而读者以三隅反,见点红而知嫣红姹紫正无限在。”〔1〕艺术创作要有想象,想象必须“超以象外,得其环中”〔2〕,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越事物的表象。散文对生活的反映要做到“有余不尽”,对所反映对象加以取舍,该藏则藏,该掩则掩,而不可纤毫毕露地将细节一一罗列出来,唯此方能使所描写的对象耐人寻味。朱自清对荷花、荷香、荷叶的描写便深得其妙,总让人觉得还有无限事包含其中,欲说说不出,想却想不尽,作者就是要通过以少总多的艺术概括,创造出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由上,朱先生《荷塘月色》一文的奇妙之处在于其对景物描写的恰到好处的分寸把握上。前人论诗讲究 “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雅;下语六分,可追李杜”〔3〕,讲究“语少意多,有无穷之味”〔4〕,无疑这“十分”、“ 三分”、“ 六分”和“ 少”、“ 多”即指“适当限度”,但文学描写毕竟不是一个简单的指标指向问题,不是随便抓住一两样景物,信手写上几句就可达到“适当限度”, 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分寸。把握不好,可能会出现“语少”而“意”未必“多”,“ 举一隅”而读者未必“以三隅反”。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适当限度”,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分寸,从而收到“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语少意多”的艺术效果呢? 

笔者认为,文学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达到概括性和具体性的辩证统一,方可能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一、概括性指所描写的景物具有共性、必然性,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正如前引钱钟书先生所言:“见点红而知嫣红姹紫正无限在”从这一点红中已经衬出满园春色来了,自然会使人想起万紫千红的景色,所以说“知嫣红姹紫正无限在”,足见“点红”是具有共性,能启发读者联想的东西。概括性的景物不仅能表现时间、地点、气候、环境,还可以表现共性的思想感情。还以《荷塘月色》为例,前文谈及先生笔下“月色下的荷塘”,恕不赘述。这里我们再看“荷塘上的月色”: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像牛奶洗过了的花叶,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一切都是隐约朦胧的,更有“蛙声”、“蝉声”的衬托,“睡眠”、“小睡”的比喻,情与景交融在一个“淡”字上,创造出了一个无比美好的艺术境界。 

这种美好正是朱自清那“说着不想说的话和做着不得不做的事”的现实生活中缺失的。所以,感动朱自清的不是荷塘,也不是月色,而是荷塘月色下美好宁静的气氛。当然,这些并不能解决朱自清的实际问题,但是至少可以平息他内心的烦躁,所以,荷塘夜行后回到家的他,已经不是那个心情烦躁的朱自清了。因为烦躁,而想到排遣;因为自然景色的美好,而暂时陶醉其间,忘却现实中的无奈和不堪。这难道不是一种带有共性的普遍的思想情绪吗? 

二、具体性指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个性、偶然性,能够限制读者的想象。比如“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颜色不须多”这两句诗,如做一般的理解,或者想象成牡丹花,或者想象成月季花,只要是春天的红花,都可以引起联想,但作为一句咏物诗却忌讳这么理解,从资料证明,这两句诗是写石榴花的,这就有了具体性了,再不会想象成别的花了,我们脑子里唤起了这样的形象:在浓绿的石榴丛中,刚刚开了一朵鲜艳的红花,带着盎然春意和无限生机。同样,《荷塘月色》如果只泛泛写了荷花、荷叶、荷香、流水、月光等,我们便只知道是写荷塘,而荷塘有什么特质,什么心境下的荷塘却不得而知。朱自清笔下写的是“层层的叶子”、“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白花的情态是“袅娜”的、是“羞涩”的,而“缕缕清香”有如“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若有若无,更有“脉脉的流水”,静静地藏在“叶子底下”,“ 不能见一些颜色”,这便将景物锁定在一个作者特定的心绪下,即大***失败之际,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压抑已久而又暂时得到排遣的淡淡的哀愁和喜悦,而不是那种痛快淋漓的大喜大悲,这种喜悦是淡淡的、朦胧的,蝉声都可以把它冲得无影无踪。这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带着他特有背景和特殊个人感情的“荷塘月色”。如果没有具体性对于我们联想的限制,则作品很容易成为概念化、抽象化的东西,而缺乏感人的力量。 

事实上,上述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本文只是为了说明方便把它们分开了,“三分”也好,“ 六分”也好,既是具体的,又是概括的,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既能启发联想,又能限制联想。这就是景物描写的分寸把握问题。 

 

参考文献: 

[1]钱钟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 

[2]司空***.与极浦书。 

荷塘夜色朱自清篇4

在朱自清去游荷塘之前,其心境并不佳,时代的忧伤和现实的苦闷使他“心里颇不宁静”,感觉自己不是个“自由的人”。我们常认为作者是为了排解苦闷心情而选择了夜游荷塘,荷塘美景又使他内心恬淡,暂得宽余。这种解读也是顺理成章的,不过,情与景是互为因果的,优美的景致的确能使人心情愉悦,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人有了好的心境,才有可能将自己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进而发现与众不同的美妙意境。

在调整好心境的前提下,朱自清在“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田田的叶子”尽收眼底,心境也就显得更为开阔,更为纤尘不染。平日里感觉再寻常不过的荷叶,此时看来却如“亭亭的的裙”,满池荷叶如无数身材修长的美女翩翩起舞,增添了不少灵动之美。我觉得此境与“接天莲叶无穷碧”相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月光下的荷花也绝不是“映日荷花别样红”那种绚丽耀眼的效果,而是“零星地点缀着”的,“袅娜”的,“羞涩”的,如“明珠”、“星星”,又像“刚出浴的美人”,其淡淡的色泽,其优雅的神态,可谓妙绝。人行荷塘上,如在画中游。当然,这画只能是淡雅古朴的中国画。

当微风吹来时,月下荷塘又显示出了动态之美,形成了“凝碧的波痕”,飘来了“缕缕清香”,且这“清香”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香属于嗅觉,歌声为听觉,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渺茫的歌声”确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所以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其实,这种手法在古诗中也常见,如“风来花底鸟语香”、“鸟抛软语丸丸落”等,其表达效果与平铺直叙相比自然要更好一些。

月光、荷塘、气息……一切都是那样的宁静、淡雅,使人如置身于飘渺的仙境一般,心如止水,泰然自若,确实能“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不过,荷塘的优雅在白天是感受不到的,这都是因为塘上的月色在起着调和与渲染的作用。在朱自清看来,这月光“如流水一般”,是“泻”在荷叶与荷花上的,月色与荷塘相融为一体。塘中的“青雾”浮起得正是时候,与月光融合,笼罩了整个荷塘,于是,“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中洗过一样”,不但给人以清新之感,也照应了前文“流水”的比喻,更为后文“笼着轻纱的梦”蓄势,雾如“轻纱”,叶子和花如“梦”,飘渺、和谐、幽静。

虽然这晚的月光“不能朗照”,却也是“别有风味”,因为淡淡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所以“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明暗掩映,错落有致,亦真亦幻。这又是一幅淡雅的中国画,与之前那幅相比,更为朦胧,更多了一种神秘的感觉。

当然,荷塘也不是一个孤立的境界,它的四周是隐约朦胧的,是优雅恬静的。那些树在淡淡的月光下看得并不真切,如一团团“烟雾”,透过树梢,还可看见“只有些大意”的隐隐约约的“远山”,昏暗的灯光如“渴睡人的眼”。这种幽暗或许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但应该不像他在文章开头时所说的那样“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了。作者完全用一种欣赏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这一切,因为风中流动着缕缕清香,身上披着一袭轻柔的月色,白天的疲惫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

不难看出,这篇文章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集中写荷塘时,并没有写月色,但处处写的都是月色下的荷塘;集中写月色时,并不刻意提及荷塘,但所写全是荷塘上的月色。就连写荷塘周边的景象,也离不开荷塘与月色的影子,这一切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共同营造出了绝妙的境界。

余光中先生在谈及朱自清散文时,也提到过其中的景物描写,特别是对《荷塘月色》中比喻手法的运用,他毫不客气地用“肤浅”、“庸俗”、“俗滥”等词来评价。或许余光中先生有他独特的见解,但是,我觉得这种评价是不太妥当的。就拿“刚出浴的美人”这一比喻来说吧,古人常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清纯美丽的女子,朱自清先生在此处反其道而用之,又何尝不可呢?孙绍振教授认为此类“女性拟人格”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当时的文化氛围使然”。这是有道理的,不过,现在看来,朱自清先生的描法及其营造出来的优美意境是不受时代局限的,时间证明了这一切。

荷塘夜色朱自清篇5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所在。它可能是一个难忘的人,可能是一件留恋的事,也可能是一处优美的景色······但我的快乐却来于在书中看到美景,放开自己的思想,使自己身临其境。

我翻开朱自清的散文集,就如同一个饥饿已久的人看到了一块面包,一头扑了上去,如饥似渴地补充着精神的食粮。

翻看着散文,眼帘中跳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十分激动,飞快地浏览了一遍,读完后,意犹未尽。思绪随着目光的流逝,早已渐渐飞去,沉浸在了想象的世界之中:夜色已浓,月倾泻着皎洁的银光,月晕下的荷塘镀上了一层银色的光辉,荷塘之中,映照着满天的繁星。星光流转,荷花上有着些许的水珠,如同宝石一般,绽放着璀璨的光芒,荷塘边几棵垂柳,长长的枝条垂到了荷塘的水面上,荡漾起一串串的涟漪······

我猛然惊醒,对那美景留恋不已,放开思绪,任它远飞,那么,快乐也将到来 ······

荷塘夜色朱自清篇6

“荷”,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因为自从荷花的清雅脱俗独步人间,人们总是要去小池边观赏;现在,观赏荷花的人越来越多了,看来我们对它还是情有独钟啊!

南宋着名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关于荷花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意思是说它还是一个花苞的时候早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在上面了;清代诗人王涛是这样赞美荷花的:“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意思是说五寸的荷叶衬托着娇艳的荷花,荷叶密密的贴在水面,但这并不妨碍彩舟的荡漾……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绘了夏天夜晚池塘。月夜有了荷花的陪伴,就不再寂寞;有了荷花的美丽就不再平淡。啊,池塘的景色真是一幅充满诗意的风景画,刻画出了荷的清香,清雅;月的清净,清幽。荷花虽然不像玫瑰艳丽妖娆,不像牡丹姿态妩媚,可是我觉得荷花的柔美、平淡无奇反而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

荷花就像个正属于青春期的美丽少女,但它从不和其它的花争奇斗艳,只是静静的绽放着……她的美丽离不开阳光的照耀、月夜的宁静、调皮的蜻蜓,但是更离不开荷叶的精心衬托。自古以来人们总是赞美荷花,把荷叶只当做是摆设,并没有好好的欣赏。小小的荷叶虽然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但是它的力量却不小,荷花之所以那样美丽,是有了荷叶的衬托,可是不管怎样,荷叶也无怨无悔。它无私、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荷花,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你总是那样的柔美?荷叶,也请你告诉我,你为什么你的精神是那样的无私?夏天的夜晚,我独自漫步在荷塘边静静的聆听着你的故事,你的歌谣……

六年级:伊贝贝

荷塘夜色朱自清篇7

关键词: 《荷塘月色》意境美 画面美 语言美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他的写景散文清丽雅隽,情景交融,充满浓浓的诗情画意成为现代散文的典范,《荷塘月色》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令无数学子吟诵、玩味。

一、朦胧悒郁的意境美

优美的散文意境一直是散文家不懈追求的美学境界。散文的意境,具体说就是作者在独特的情感氛围中,创造出一幅幅色彩鲜明,引人入胜,给人美感的艺术画面,读者能在画面中驰骋自己的想象,细加玩味,由此而产生意境。

鲁迅曾说:“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太露,能将‘诗美’杀掉”。[1]朱自清先生秉承了中国“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表现出了一种“哀而不怨,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在他的抒情散文中,情绪总不是那么强烈,多是沉痛的隐忧,即便是写喜悦是也常常夹杂着苦涩。

“他的散文大都写得很有意境。他的描写,也仿佛是在以文字作画,他总是蘸着清丽的颜色和真挚的感情,一笔不苟地、细密地写,务必写出诗情、画意,写出情韵、滋味。使你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2]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通常采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在情景交融中表现出韵味深长的诗意。他通过对情景的细致描写将自己的感受自然地融入景致当中,让读者感受到文中余味无穷的诗意。如《荷塘月色》中对“月光”的描写,以“流水”之“泻”比喻月光柔和,又以“薄薄的清雾”描写月色之美,在真实的描写中月光、河塘、清雾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就全文而言,作者刻意描绘宁静的月色之境,却反衬了作者心境背后的烦扰和不宁静,作者的描写虚实相生,朦胧的境界,柔和的气氛使得画意与作者的感受水融,这样的描述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天地和含蓄的诗的余味。

二、摇曳生姿的画面美

朱自清的散文不但行文如诗,而且描写如画。“逼真”与“如画”是朱自清写景文的艺术追求,他是散文领域里的卓越的风景画家。

《荷塘月色》中写“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的裙”,这不由使人联想到“荷叶罗裙一色裁”的画面。荷叶中“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花叶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中,洗过一般”;写“杨柳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树色“像一团烟雾”,树缝里漏出的一两点灯光“是渴睡人的眼”。各种景色在这里和谐完美,画出了一幅清幽静谧的荷塘夜景***。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初读但觉用语清浅,细细品味,方才明白隐含其中的极为优美而生动的意蕴。作者写“亭亭的的裙”手法有三。一是绘形――飞旋的舞裙,裙摆正圆,恰与浑圆的荷叶绝妙相似。二是绘神――“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而其勃勃的生机又会令人联想到一群活泼的少女于微风中、月光下翩然起舞,裙摆飞扬,婀娜多姿,舞出生命的喜悦和快乐。透过这生动新奇的比拟,读者竟似能感受到满塘碧圆的荷叶内在的生命律动。

三、清新、典雅的语言美

朱自清驾驭白话文学语言的能力十分高超。可以说,朱自清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的名篇的散文家。唐先生曾指出:佩弦先生后期语言比前期更接近口语,但人们还是爱读他的《背影》、《荷塘月色》,这是有原因的,不能够像有些人那样简单地用小资产阶级感情共鸣来解释这个现象。从用文言还是用白话的观点上,我们不想提倡旧体诗词,但人们还是喜欢读旧体诗词,写旧体诗词,而且有些旧体诗词的确写得很好,这里面有同样的道理。研究朱自清后期散文的语言,注意朱自清前期散文的情致,我们将会更清楚地了解朱自清的风格。(《晦庵书话・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典雅的美。朱自清的语言艺术是最为人称道的。他一向追求“谈话风”的语言境界,认为文学只有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才能亲切有味”。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似乎把读者当做可以倾诉的朋友,让人觉得诚恳自然,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那种情境中。再如“我悄悄地披上大衣,带上门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等等,都平白如话,自然流畅,读之使人感觉分外亲切。朱自清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他的语言看似普通,不做惊人之语,但实际上是经过精心锤炼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写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就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倾泻,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再如“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了出来,给画面涂上一层素淡清雅的底色,月色朦胧,若有若无,给人无穷的想象。一个“泻”字,一个“浮”字,绝妙之极。

作者除了十分注意准确地选用动词外还擅长运用叠音词。1300余字的散文,用了近30个叠音词。这也给这篇散文抹浓了抒彩,使它散发着浓郁的馨香。这些叠词,渲染了一种典雅的语言氛围;叠词的运用,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具有浓郁的音韵美。

此外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点。经这些修辞手法装饰的语言更具艺术魅力。朱自清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他的比喻,往往出人意料,发前人所未发,但又在情理之中,贴切自然。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以“亭亭的的裙”喻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赋予荷叶动态的美,极为生动,又极为贴切。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很能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

参考文献:

[1]鲁迅.两地书・32.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1卷):97.

荷塘夜色朱自清篇8

荷塘面积不大,水也不深,翠绿的水藻常年覆盖着水面,看不见水下的世界。每当夏初,新荷初绽。密密匝匝的圆形叶片挤挤挨挨的,靠在一起,使得才露尖尖角的荷花愈发显得小巧可爱了。油绿的枝蔓,肥大的叶片,在微风里轻轻摇曳,空气里也弥漫着那荷花淡淡的芳香,沁人心脾。

记得大四的暑假,我因为考研而留校。夜晚时分,双眼抵不过一天的疲惫,高耸的书堆,终于变得让人不堪忍受了。忽而,我想起了偶一日从荷塘边经过的无意一瞥,看见了盛开的荷花朵朵,却始终不曾得空去仔细看过,于是,终于收拾了书本,下定决心,去荷塘边走走。

这绝对是一个惊喜,我差不多惊呼起来,我仿佛来到了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光溶溶,漫步在荷塘边的小路上,魑魅般地树枝错乱的虬着,蝉声与蛙声时起彼伏。曲曲折折的一圈荷塘里,密密麻麻的全是叶子。在高高低低的叶片之中,藏着的,显露的,都是一朵一朵粉嫩的荷花。无论是叶子或者是花朵,都高出水面许多。月光仿若牛奶泼洒在碧绿的荷叶上,粉嫩的荷花瓣瓣,如刚出浴的婀娜少女,辉映着月色,煞是可爱,果真是莲叶何田田哪!微风许许,荷叶摇摇,淡淡的清香,阵阵飘过。许多住在附近的老人们也都三三两两的驻足,一边说笑着,一边沿着荷塘走到另一头,不时停下朝着塘中的荷花望去。远远看到一对浓情蜜意的情侣拿着相机,不时变换着角度拍着池中的荷花。灿烂的笑容,与荷花交相辉映,是另一道别有趣味的风景。塘中依然看不到流水,也听不到汩汩的声响,然而,那些美丽的花儿们静静的伫立着,微笑。

在***书馆无意看到一本《拾得一袖香》,却不曾意外发现,大多数文章都是关于荷花的,其中就以洛夫的《一朵午荷》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最。洛夫在喧哗的众荷之中,找到了他自己沉静的一朵,他写着:

众荷喧哗

而你是挨我最近

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

我向池心

轻轻扔过去一粒石子

你的脸

荷塘夜色朱自清篇9

1925年暑假后,朱自清由浙江白马湖春晖中学来北京(当时称北平)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授;1926年爆发了“三一八”事件;1927年发动了“四一二”反***;这些一股脑的事件令朱自清措手不及,看不清***治方向,不知道自己要怎样走自己的路。陈竹隐(朱自清的夫人)在《忆佩弦》中说:“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朱自清选择了“还是暂时超然的好”的处事方法,正是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荷塘月色》这篇经典的散文。《荷塘月色》比起之前写的《执***府大屠杀记》来,鲜明的***治倾向淡漠了,然而,“超然”是做不到的,因此,这一段时间朱自清十分的苦闷。朱自清在1928年二月写下了《那里走》,1931年三月写下了《无话可说》,这两篇文章集中反映了朱自清在第一次大***失败的低气压下处在彷徨状态宣泄苦闷、解剖自己的真实自白――“我解剖自己,看清我是一个不配***的人!这小半由于我的性格,大半由于我的素养,总之,可以说这是命运规定的吧。”这说明最仿徨时候的朱自清也是曾经想到过要***的。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正是自己痛苦选择的体现,是一个有良心、有追求、有希望、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闷。其实,他的“不宁静”正是他想“超然”而不能得,想“***”又不能坚定,想“沉沦”又不愿意的体现!――这是一个知识分子“进亦忧,退亦忧”的苦闷!朱自清在他的《文艺的真实性》里说:“我们所需求的文艺是作者真实话。”在《那里走》中痛苦地说:“我是要找一条自己好走的路。”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下)》中认为朱自清写到了风花雪月,也是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以抒怀抱。其实朱自清的散文总是或寄托***治忧愤,或象征对光明未来的追求,或深蕴个人忧国忧民的情思,总之写春花、记秦淮、状瀑布、绘荷塘,都注入了作者的独特感受和内心的情愫,决不是士大夫或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的发抒,它们总是同现实人生的苦乐忧愁联系在一起,并且打破了“惟有‘文言’才可以写出美”的框子。

应该说《荷塘月色》有着唐诗的凝炼,有着宋词的铺张,节奏明朗、韵律协调。作者是有忧愁的,然而,这忧愁生在夏夜,而不是秋夕;何以解忧?饮酒品茗、观鱼听虫、赏雨登高都行,而作者并不摆这样的架式――只用这无聊的踱步,悄悄地来,悄悄地走,聊借消磨自己的一个晚上――一个自己的晚上,这是朱自清式的忧愁。朱自清“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最后又“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这一“出”一“回”怎么就那么巧构成了一个“圆形”结构呢?清华园里真有一塘水,水塘里长满了荷花。朱自清是“日日走过的”,自然是走不错的――正因为是走不错的,才很自然地从家里走出,又回到家里。也许,这不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有意而为,而“是作者真实话”――真人、真事、真景、真情!――真实与平凡是朱自清做人的准则和散文的底子!

孙绍振在评价朱自清的《绿》时说:“朱自清欣赏的瀑布,主要是用眼睛来观看的,听觉和触觉,只是视觉的陪衬,即使是近在咫尺,也只是当作美妙的风景来观赏。”这评价也适合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所不同的是在《绿》中只作陪衬的“听觉和触觉”,在《荷塘月色》里却有着***的精彩。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并不像是一位散文家,倒像是一位高明的画家。朱自清的画面是“情境化”的,达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把“荷”和“月”作为对象,画给我们看。“刚出浴的美人”,当然首先是视觉的,但朱自清巧妙地把视觉用一“美”字荡开,让你进入触觉的层次,而浮想联翩。与“明珠”和“星星”相比,“出浴的美人”则是一种裸的形象――让人想亲近。但如果你这样想便是一种大错、特错――“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欲把西湖比西子”是坡的创举,朱自清总是善用比喻,把物比作少女或的手法也毫不逊色:的裙――衣着;袅娜地开着――形体;羞涩地打着朵――神态;刚出浴的美人――质地;真是完整地、完美地、完全地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的神奇虚幻的意境。

这一切很快地便被“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给扰乱了――“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种手法叫“移觉”,视、触、听、嗅等感觉互相杂糅在了一起,其实,这里哪有转移的时间与空间,只是在对“美人”欣赏时的一种瞬间“幻觉”罢了。钱锺书称这种修辞为“通感”,更好些!然而,作者的苦闷、彷徨只有在这种意象与意境中才能消磨。月光不能朗照,月色不能均匀,到处是“隐隐约约的”时候,朱自清便“笼着轻纱的梦”――“妖童媛女”们不顾一切涌了上来――那是一个“风流”的时刻。朱自清不是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吗?他又怎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不知道。既然“什么都可以想”,那就想它一个痛快:“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裙……”

朱自清何以有这样的情致,一文不足而又起一曲,正是《毛诗序》里说的“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我们仿佛看到作者脸上由木讷变成了微笑,由烦闷变成了快乐,“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余光中说:“(朱自清的文笔)略欠诗的含蓄与余韵……朱自清的写景文,常是一幅工笔画。”《荷塘月色》又何尝不是一幅“工笔画”呢?至少是一幅“小写意”吧,叫做“水墨丹青”也未尝不可!朱自清是挑剔的,他的鉴赏是有选择的,他不仅追求“自由”,还追求“完美”。然而,此刻他又“放肆”起来――“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难道有了“流水的影子”就行了吗?――“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作者又“嫌弃”这清华园荷塘里的荷叶有些太密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只有江南,那里才有这样的热情与自由。其实,这是朱自清对自己在来北京清华大学之前江南教书生活的回顾――他喜欢江南的自由生活,厌倦北京令人窒息的气氛。那时的朱自清深陷在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意和对未来追求的渺茫中――中国文学中写愁、写别,写春、写夏,写月、写荷,写蛙声、写柳荫的佳篇不绝,以“颇不宁静”的心态去写荷、写月的,并且又能写出荷与月的“颇不宁静”的美文,也许只有朱自清先生。朱自清是反对“托情于幽微远渺之中”的优美风气,更反对那种“仓卒的粗制品”。朱自清先生的“心里颇不宁静”正是他心灵的挣扎!――这权作我们对他创作《荷塘月色》情愫的体味。

发在《中国现代作家评传・朱自清》中写道:“他(朱自清)只好带着自身性格的深刻矛盾,追循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坚韧而踏实地,曲折而缓慢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新知识分子’的道路,最终才成为一个有骨气的***民主斗士。”――朱自清是带着破落的士大夫阶级家庭的烙印和旧礼教的阴影走进了新文化新文学的。后来,他又背着沉重的家庭经济包袱和亡妻丧女的痛苦心情在人生的道路上踽行。朱自清对自己的确是不满意的,就在发出“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号召前不久,朱自清还说“要教育我们,得慢慢来。”――朱先生再也没有时间了!

荷塘夜色朱自清篇10

关于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开篇提及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当年(1927年)中国时局动荡,黑暗笼罩着中国","心里有除不去的阴影",幻想超脱:"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而不得超脱;有的认为"在这愤满和纷乱的心绪中,他思考、探索中国的前途,却苦苦找不到答案";有的认为"关心国事,忧国忧民"。

笔者则不以为然,朱先生在这里"幻想超脱而又难以超脱的现实",不是"当时的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而是在这种背景中无法推卸的"家"。因为,在白色恐怖之中,牺牲不足惜,作为爱国民主战士的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而牺牲不起的是已有五个年幼子女的父亲和拥有娇妻的丈夫。正因为这,朱自清先生才"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由此推知,此时的朱自清不是在"思考,探索中国的前途"而是在考虑自己往"那(哪里)走",是***为"国",还是远离***保"家";他关心国事,忧虑国家,但在文中整体要表达而是忧"家"。

一、家:魂牵梦萦

朱自清出身于封建小官僚的家庭。作为长子,自小接受严格的家庭封建教育。家庭和养育他的古城扬州文化,使其在潜移默化中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审美理想。在其早期散文中处处体现了道德的自我完善,不要求人格的毁灭,不要求悲剧性性格在美的毁灭中走向崇高,只要求善的肯定与高扬,在美与丑对立中走向平衡与和谐,因此,在他的散文中尽管写了很多悲剧性人物和情节,抒写自己的悲剧性情感,但总是表现出一种"中和"的文化精神。

朱先生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两次写到了他的家,家中妻和润儿入睡的宁静。看来他不只是如"墙外马路的静"那样用来反衬内心的不宁静,其潜在的用意在于暗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开头一个"悄悄"出门,结尾一个"轻轻"进门,不光表现朱先生对家人的体贴,更表现朱先生并想以自己的"不宁静"来搅扰家庭的"宁静"。纵观全文,作家用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现实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欲念中的内心的静,在月夜荷塘幽美景色感染下的心静与走出荷塘复又回到现实的不宁静,来表现文章开篇的"心里颇不宁静"。这个家,看似平静,事实上它并不宁静,它时时让朱自清先生牵挂。

二、国:忧思难忘

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要超脱他的家,这是其人生价值取向决定的。

中国人传统的价值在于:大丈夫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且不治这价值观的封建内容的局限,其优点却把人的眼光从自身、家庭的狭隘,引向了社会的广阔。受过传统教育的朱自清先生自有他的人生价值取向,他追求个性自由和个体生命的无限,他也极力使孩子们团聚,并给他们以"基本力量",这自然课说是遵循着"修身"、"齐国"的准则了。所谓"穷则独善其身",那么朱先生"修身"、"齐国"倒也无可厚非了。

朱自清先生在实现道德自我完善的理想中,虽然消极,但不沉沦,不忘社会,执着自己的人生,作品中流溢着对祖国与时代的忧患意识,对家人亲友与普通人群的博爱意识。

由于朱自清"看不清现在,摸不着将来:(《转眼》),故徘徊于人世的十字路口,感到无限的空虚和迷惘,但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与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必然会感受着时代的忧患和苦难。《生命的七毛钱》充溢着作家对那吃人耳朵黑暗社会的无比愤慨和对象牲口一样被买卖的小女孩的深切同情。作家以亲睹一小女孩被以七毛钱出卖的人间惨剧为契机,展开人货交易情景的联想描写和对被出卖原因的深入肌理的分析,追索这女孩生命如此低贱的原因,继而对女孩未来命运和拮据进行推理猜测,有说服力地得出了七毛钱竞卖了女孩的"全部生命"的结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家正是以小女孩的不幸命运来表达对其旧社会的无比愤慨和对弱者的深切同情的,所表现的正是鲁迅先生"救救孩子"的伟大思想。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荷塘夜色朱自清10篇

学习

春节放假注意事项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春节放假注意事项10篇,内容包括春节放假注意事项模板,春节放假安全注意事项通知。2022年春节放假通知书1各位经销商伙伴,汽车后市场同仁、供应商朋友,全体同事:根据《***办公厅关于202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结合本公司实际

学习

新的一年励志语句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新的一年励志语句10篇,内容包括新的一年学生励志语句,新的一年农业励志语句。2.读书不想,隔靴挠痒。读一书,增一智。3.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4.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5.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6.用宝

学习

苦肉计的故事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苦肉计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苦肉计小故事,苦肉计的故事及感悟。可能是最近流行谍战影视剧的原因,我也开始有点谍战式思维。这次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的“李白故里”之争,我就感觉有点苦肉计的味道:表面上两个地方争得面红耳赤,引起

学习

现代中式婚礼仪式流程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中式婚礼仪式流程10篇,内容包括中式婚礼自己布置最详细流程,中式婚礼农村户外流程完整版。(一)现代婚姻制度广南县壮族现代婚姻制度全部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广南壮族婚姻不受法律制度限制,有的人甚至娶几个女子共同生活,觉

学习

信贷资产证券化论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信贷资产证券化论文,内容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论文,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论文。一、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意义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将一系列用途、质量、偿还期限相同或相近,并可以产生大规模稳定现金流且将已经形成的信

学习

夏天的夜晚十分美妙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夏天的夜晚十分美妙10篇,内容包括夏天的夜晚十分美妙三十字,夏天夜晚美景的文章。4、夜静得像一潭水,似乎所有的生灵都已经睡了,一切显得那么安谧。5、静谧的深夜,仰头看着天空的弯月,心情豁然开郎。6、森林里静得连效能煽动翅

学习

项目前期策划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项目前期策划10篇,内容包括项目前期策划的意义,文旅项目前期策划服务内容。就是在工程项目前期策划的实施过程中务必需要注重前期策划这一工作的整体性以及系统性,注重按照前期策划工作中的相应流程完成工程项目相关特性以及

学习

我们面对面的坐着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我们面对面的坐着10篇,内容包括我们面对面坐着是什么电视主题曲,我们面对面坐着一句话也不说歌名。老师叫第一排的两边的人到讲台上站着,然后把中间的人抽些去两边的人那里去坐,这次的换座位,看起来我们的好日子到头了,开学的时

学习

爱的祝福语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爱的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爱喝酒的生日祝福语,爱的祝福语大全10个字。4、借蓝天为纸,寒风为笔,愿望为墨,点出真诚祝福。描上快乐,添上好运,奉上幸福,送给正在看信息的你。祝你拥有美满爱情!5、你是我一生的唯一,你是我一生的牵挂。无

学习

扫雪报道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扫雪报道10篇,内容包括扫雪宣传报道,扫雪活动的新闻稿集锦15篇。成立由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总指挥),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现场指挥),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清雪除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调度。各分管领导

学习

我们来跳舞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我们来跳舞10篇,内容包括让我们一起来跳舞,我们来跳舞儿歌。歌表演、集体舞是低段唱游教学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发展儿童创造与想象的载体之一。它以激发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为目的,以培养儿童审美情趣为核心,所以多年来

学习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唯一的听众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唯一的听众读后感10字,唯一的听众读书心得。作为教师,我想到自己不正可以做一个这样倾听者吗?不吝啬自己鼓励和微笑,让我学生们从我这里得到满足和自信,让们快乐健康长大!

学习

高考语文作业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高考语文作业10篇,内容包括2022高考语文作文必背十篇,高考语文范文10篇。作为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补充,语文作业在整个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高中语文作业的重要意义进行的分析,指出了现阶段高

学习

老师辅导作业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老师辅导作业10篇,内容包括老师辅导作业的文案,辅导作业文章100篇。【招生范围】:小学1-6年级,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常规课程】:小学、初中、高中各年级各学科同步辅导、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作文,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热门课

学习

朱自清背影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朱自清背影10篇,内容包括朱自清背影经典段落加鉴赏,背影朱自清原文。

学习

春朱自清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春朱自清10篇,内容包括春朱自清散文100首,春朱自清全文。4、作者细致地观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阳。“山朗润起来了”,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将太阳拟人化,既表现了春天太阳

学习

背影之后的背影 朱自清幼子朱思俞回忆父亲

阅读(124)

“他一直指导我们的审美观,和我们小孩的思想不一样。比如我费尽心思刻得挺规矩的,他说‘没意思’,而有时候我随便刻出来的,他说‘这个有点意思’。”当年清华大学建筑系一位老师创作朱自清的雕像时,特别请朱思俞先生去做模特。朱思俞1935年生

学习

匆匆时光,从容人生――读朱自清的《匆匆》

阅读(24)

摘要:朱自清以“匆匆”为题来抒写时间是难得而易失的感受。他对日常生活朴素平淡的书写透着浓烈的情味,潜隐着深厚的理趣。关键词:朱自清;匆匆;时光从孔老夫子站在河边长叹一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开始,古往今来,人们都在感叹人生的

学习

荷塘月色的静与动之美

阅读(50)

《荷塘月色》是著名文学家朱自清的文学散文作品,此文意味深长,文中描写的月下景色,别具一番韵味。尤其文中对“独处”的理解和体味,使人读罢,寻味许久。作为中国现代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品,文中“动与静”的完美结合,是其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也使

学习

朱自清《荷塘月色》审美赏析

阅读(36)

提到朱自清,我们就会想到他的散文,想到他阐释父爱的《背影》、描绘春天的《春》以及写景抒情的《荷塘月色》。在散文作品的写作中,朱自清先生总是能够借助优美的语言以及独特的构思来表达一定的情感与人生思考。正因为如此,朱自清先生的作品

学习

《荷塘月色》歌词欣赏

阅读(41)

歌曲《荷塘月色》的走红,歌词的创作功不可没。本文试从修辞手法、虚实关系、意象选取等方面赏析歌词《荷塘月色》,希望藉此对中学生的散文写作能有一些帮助。歌词中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形神兼具,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

学习

朱自清散文集范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朱自清散文集范文,内容包括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50字,朱自清著有诗文集和散文集。朱自清散文集范文第1篇小学的时候,我就读过朱自清的散文集,其中的《背影》、《匆匆》、《春》等作品都是我喜欢的。尤其是《荷塘月色》一文更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