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名言10篇

孝顺名言篇1

1、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2、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萨克雷

3、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美国)罗素

4、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

5、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6、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7、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8、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9、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10、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鲍蒙特和弗莱彻

11、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12、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13、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14、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5、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英国)莎士比亚

16、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17、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8、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19、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20、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21、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22、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2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4、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25、长幼有序。——孟子

26、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27、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28、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29、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30、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31、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32、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33、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

34、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35、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36、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

37、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38、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法)司汤达

39、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40、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41、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42、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4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4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45、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罗素

46、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美)马克·吐温

47、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4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49、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50、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51、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52、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53、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54、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孝顺名言篇2

2、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3、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4、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歌德

孝顺名言篇3

2、百善孝为先。《弟子规》将“入则孝”放在第一位,孝敬父母,要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尊长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世上多一孝子,人间就少一忤逆。

3、一个人孝顺父母,别人也会尊重敬他信任他。在这方面爸爸妈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们时刻以《弟子规》严格要求自己,对爷爷奶奶外婆非常孝顺,因为爸爸妈妈孝顺,所以他在工作上很顺利,在社会上也得到很多人的尊重。只要别人一提起我爸爸都会竖起大拇指,都说他是一个大孝子,大好人。

4、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别人是不愿意和他交朋友的。孝顺父母是人类的美德,甚至是动物的本能,羔羊有跪***之恩、牛有舐犊之情、乌鸦还知报恩,觅食喂养飞不动的老乌鸦,这就是人们说的孝乌。一个人不孝顺父母,他连动物都不如。爸爸常说:“对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孝顺,对别人就不会真诚,这个人品很差,是不可靠的,他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在事业上也不会获得成功。”

孝顺名言篇4

关键词:《札记》;儒家;孝;真谛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一部礼学文献的汇编,也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有两则世子“敬孝”的故事,颇耐人寻味,一则是晋献公之世子申生舍生事父的故事,另一则是周季历(周朝建立后,尊为王季)之世子文王晨昏定省的故事。

一、申生舍生事父之“孝”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晋献公听信宠妾骊姬的谗言,欲立其子为嗣,逼杀太子申生。同父异母的兄弟公子重耳建议申生把自己横遭诬陷的情况向父亲澄清,申生却认为“不可”,因为他考虑到晋献公年迈,有了骊姬才能寝食安适,如果澄清事情真相,无疑会伤父亲的心。重耳又建议太子申生远走高飞。申生又以为“不可”,因为他不愿身披阴谋杀父的恶名四处逃奔。自杀前,申生牵挂的是父亲年迈、储君尚幼、国家多灾多难,仍不忘恳请老师狐突为国君出谋划策。由于他对君父特别顺从,所以死后的谥号为“恭世子”。申生的“孝举”实在是令人感佩,然而后世对于申生是否能称为“孝子”却颇具争议。自从郑玄注《礼记》以来,诸家皆以为申生之举属“恭”,而非“孝”。《礼记正义》曰:“《春秋左传》云:‘晋侯杀其世子申生’。父不义也,孝子不陷亲于不义,而申生不能自理,遂陷父有杀子之恶。虽心存孝,而于理终非,故不日孝,但谥为恭,以其顺于父事而已。”陈弧独窦羌说》也认为:“申生自经而死,陷父于不义,不得为孝,但得谥恭而已。”后世认为申生不孝的理由有二:其一即申生是“自经而死”,即上吊自杀,未能保全自身。虽然《礼记》具有不可逾越的局限性,却也能以人为本,给予人文关怀,对生者和生命给予关怀。据《礼记》,畏惧而自杀、不小心被压死、游泳被淹死等均为轻生不孝之举,即使人死也无须前往吊丧,所谓“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礼记’檀弓上》)

《礼记》以为孝顺父母应以实际行为对父母负责,不让父母担心,不使父母蒙羞。《礼记・祭义》:“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据此,《礼记》虽然主张“三年之丧”,却又强调把握分寸、节制悲哀,不能因过度哀伤而危害健康,所谓“丧不虑居,毁不危身。丧不虑居,为无庙也。毁不危身,为无后也”(《礼记・檀弓下》)。又据《礼记・杂记下》,居丧期间因哀伤饥饿而弄得视不明、听不清、走不正、精神恍惚,都是不孝之行。因此,患病的居丧者可以饮酒吃肉,年到五十不能极度哀伤憔悴,年到六十不能哀伤憔悴,年到七十照常饮酒吃肉。曾子的学生乐正子春下堂阶不慎摔伤了脚,痊愈后,几个月不出门,还面带忧色,令学生困惑不解。乐正子春所忧所愁的是自己忘记了保全身体的孝道(《礼记・祭义》)。由此可见,君子举手投足均不敢忘记父母,不敢用父母赐给的身体去做危险的举动,不让自身蒙辱,父母也就自然不会蒙受耻辱。乐正子春因为自己忘记了保全身体的孝道,所以心有烦恼,面有忧色。

孝顺名言篇5

一、什么是孝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也。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孝”字的结构来看,老在上,子在下,意思是儿子把老人背在身上才是敬重老人,子者敬老即为“孝”。“子承老也”这个“承”是“承受”之意,是“子对老”的护持。这说明“孝”字的形体Y构已经说明“孝”的含义。从“孝”字的定义来看“善事父母者也”,这个定义简明精当,不仅阐明要“事父母”,而且是“善事父母”,“善”,即是“美善”,有关心、爱护、体贴、敬爱之意,就是要好好的照顾父母,心中充满无限敬意和爱怜的情感赡养父母。

安徽西递村“敬爱堂”里,保存有宋学家朱熹“孝”字笔记(***1),这个“孝”字,右边上半部酷似一个仰面作揖、祭奠祖宗的人,左边也就是这个人的身后酷似一个猴头,对上拳打脚踢,意思是尊老敬老即为人,反过来就是畜生。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国人最讲究的伦理道德规范,中国文化以“孝”为根本,宗法社会以“孝”为基础,梁溯溟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

二、孝教育的内容

古人对孝教育的内容并没有系统的阐述,但通过他们的只言片语,仍能看出孝教育思想包含的内容:

(一)孝养。孟子说过:“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爱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孟子・离娄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四肢懒惰,不管父母的生活;喜欢、饮酒,不管父母的生活;喜爱钱财,爱护自己的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这些都不是孝养父母。孝养就是指从物质生活层面赡养父母、照顾双亲。这是孝教育思想的最低层次要求。父母抚养子女,子女有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赡养老人并不是只有富人才有条件和能力,贫穷并不妨碍孝的实施。常听有人说:“等我将来有钱了,一定让我的父母住别墅、开豪车。”殊不知“子欲养而亲不待。”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论行寒门无孝子,论心世上无圣人。”孔子的学生子路是孝子,为后人留下了“为亲负米”的美好故事,但他曾经对孔子说:“我太伤心了,父母活着的时候,我没有钱好好供养他们,死后也没有钱厚葬他们,我惭愧啊!”孔子说:“事父母,能竭其力。”就算粗茶淡饭,只要尽所能的让父母高兴,这就做到孝养了。在“孝”的天平上,豪宅与草房,佳肴与淡饭,华衣与旧袄都是等值的,在父母眼里,当总统的儿子和种地的儿子是一样的,就看你的所为是否让父母宽慰。哪怕只是一声问候、一次闲聊、一顿餐饭、一次出游,都能传递对父母的爱。

(二)敬养。孝不仅是满足父母物质生活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父母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要求。孔子的弟子子游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篇》)孔子的意思是说:“现在的人认为孝就是养父母。对父母只养不敬,和养犬马有什么不一样呢?”古代社会养动物的目的是耕田、种地,只是喂养吃食就可以了,(和现代社会养的宠物完全是两回事,现代社会喂宠物的吃食比给母亲的还要精良。这个不是在此要讨论的话题)。孔子的意思就是对父母不仅要供养,还要诚心诚意地爱父母、敬父母。把八十岁的***亲交给保姆侍候,不叫敬养。何为敬呢?子夏问孝时,孔子说:“色难”。孔子的意思是敬养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礼记・祭义篇》:“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对父母的敬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为尽义务而尽义务,不是敬养。

(三)孝谏。“谏”古代称规劝君主、尊长,使改正错误。父母非圣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那么当父母做错事情的时候,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这样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篇》)意思就是说:“子女在侍奉父母的时候,父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尽力委婉地规劝,如果父母不改正,做子女的依然要敬爱,不要触犯他们,为他们忧愁但不怨恨。”《诗经》中有一首诗《凯风》是讲春秋时代的卫国社会风气非常开放,有一个母亲生了七个儿子还在谈恋爱。孩子们知道母亲背着父亲和别的男人谈恋爱,对自己的母亲依然敬爱有加,希望母亲觉悟。《毛诗序》评:“《凯风》,美孝子也。卫之***风盛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做子女的似乎都曾有过不理解父母的经历,父母或贫穷,或自私,或霸气、或蛮横、或无礼……所有这些都不能成为不孝的理由,我们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但当父母有违背生活常理的时候,我们有规劝的义务。

(四)孝悌。“悌”是敬爱兄长,“孝悌”是孝思想在家庭、社会层面的拓展延伸,反映的是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如果说“孝”指的是亲子之爱,反映的是纵的血缘之爱,那么“悌”指的是兄弟之爱,反映的是横的血缘之爱。孔子曾教导他的学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弟”通“悌”)孔子的意思就是在家就要好好孝敬父母,出门在外就要敬爱兄长,谨慎自己的言行,并且要讲究诚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我们不应该把孝悌看得很教条,就单方面地看成弟对兄的敬,也包括兄对弟的爱护,是互敬互助。这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和尊敬。朱柏庐《治家格言》中也谈到:“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兄弟叔侄是父母子女之外最亲密的人,是同根所生。“分多润寡”就是扶危济困,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经济条件好的,应帮助经济状况差的,但一母同胞的兄弟可以同睡一张床,同吃一锅饭,长大后,却会生出种种间隙,产生种种矛盾,尤其是在争分父母的家产上,中国人的习惯分配方式是平均分配,殊不知,平均分配看似相对公平的,但却忽视了,兄弟间的贫富差距问题,所以朱柏庐提出的分多润寡,既体现了兄弟间的友爱,也保障了弱者的生活。一般来讲,聪明的父母都是这样做的。

(五)孝顺。什么叫孝顺?简单的说就是你“孝”了之后,做什么事都“顺”了,所以叫“孝顺”,不是说听父母的话,顺着父母的意思行事叫“孝顺”。比如:我们常说“他是一位孝顺的孩子”,这句话既有对这位孩子“孝”的肯定,也有对这个孩子日后“顺顺利利”的祝福,只有“孝”才能“顺”。其实孝敬父母对自己最有利,它会让你一切的事情都顺顺利利。有的人会说,我挺孝敬父母的,为什么最近总是生意不好,诸事不顺?那你最好还是反思自己是不是真正孝敬父母了。孝后面还要有恒,持之以恒的对父母尽孝心,施孝敬,才会逢凶化吉,诸事顺遂。《二十四孝》里,第一个就是虞舜“孝感动天”的故事,他的父亲瞽叟和弟弟象多次想害他,但舜以德报怨,以孝报怨,对父母依然孝敬、对弟弟关爱有加,最后成就了帝王的霸业。

大舜是特例,再如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他也是一位有名的慈善家,财富大亨李嘉诚也是一位有名的孝子,他说:“给父母的钱必花”。还有许多成功的大企业家,他们都是事亲至孝的人,所以他们才能成就功名、万事诸顺。

三、孝教育的目的

孝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仁”,成为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仁者爱人,“仁”,即是“仁爱”“仁德”。“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竭其一生的周游、办学、授徒,为的就是能够培养具有“仁”的品格的贤士。《论语・学而》中记载,“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为仁之本”,何宴《集解》解释说:“本,基也,基立而后大成也。”意思是f,孝悌是“仁”的基础或根本,根本确立了方可成就大业。也就是说,人只有首先进行“孝悌”教育,才能为达到“仁”的境界做好铺垫。

“孝悌,为仁之本”,是因为亲亲之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但“孝悌”并不等同于“仁”,“孝悌”是针对父母、兄长的一种情感,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仁”不局限于“孝悌”,但却必须以“孝悌”为根基,把孝悌推广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一方面,要成就“仁”必须以“孝悌”为前提,另一方面,“孝悌”一定要推广成“仁”,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

《论语・述而篇》:“子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他就来了。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到“仁”,“仁”不远人,一个人可能没有能力控制或者做到诸如获取功名利禄、长命百岁等,但选择做一个好人,一个仁德之人却是可以不用借助于外力,自己想做就能做的事情。满清朝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他读《易经》,读到最后发出的感慨是:人一生的功名利禄都是天注定的,你所能控制的就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德,品德提升了,老天自然会眷顾你、顺应你。

孝是累世的修行。所谓累世是祖先几代积德,自然会有好的子孙。

台湾兴国管理学院首任院长曾仕强说:“孝可以使我们富过三代,孝可以让我们从穷变富,孝可以让我们活得充实。”

孝顺名言篇6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2、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出自(春秋)《论语·为***第二》。

注释:孔子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5、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

7、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8、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9、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

10、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11、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出自《名贤集》。

注释: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12、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出自《三国志·魏书》。

注释: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13、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注释: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14、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

15、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注释: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16、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17、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出自(明)《增广贤文》。

注释: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

18、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出自(清)《增广贤文》

注释: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

19、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注释: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20、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

21、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

22、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

23、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出自《家语·弟子行》。

注释: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

2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25、首孝弟,次谨信。——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

26、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出自《大学》

注释: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

27、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出自《孝经》。

注释:孝是天经地义的。

28、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注释: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

29、羊有跪***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出自(明)《增广贤文》。

注释: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0、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出自《动报亲恩篇》。

注释: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

31、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出自《四言》。

注释: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

孝顺名言篇7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启蒙经典《弟子规》,用简单质朴的语言阐述了“孝”的三重境界。其中,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境界,是其他道德原则的伦理基础;忠君爱国是孝的扩充境界,体现了孝与忠的完美结合;爱众亲仁是孝的升华境界,体现了孝与仁、爱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弟子规》 孝 境界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位列“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首。

在古人看来,履行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1。但是,由于受“五四”以来“打倒孔家店”的影响,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当前人们对“孝”存在很多狭隘、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本文以《孝经》和《弟子规》为依据,尝试性剖析“孝”的三重境界,以期完整、准确地理解“孝”的含义。

《孝经》借孔子与曾子的问答,提出了“孝”的三重境界:“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2 事亲,即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境界,也是其他道德原则的伦理基础;事君,即忠君爱国,是孝的扩充境界,体现了孝与忠的完美结合;立身,即爱众亲仁,是孝的升华境界,体现了孝与仁、爱的有机统一。《弟子规》则以简单质朴的语言,分别阐述了“孝”的三重境界。

一、孝的原初境界:敬养父母

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意义,是忠君爱国和爱众亲仁的伦理基础。按照《弟子规》的论述,敬养父母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养父母之身。为人子女者,在平时要多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做到“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根据季节和时令变化,积极、主动地满足父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父母生病时要悉心照料,做到“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照顾父母按时服药,注意父母生病期间的饮食禁忌,防止病情恶化;如果父母不幸去世,要按时祭祀父母的亡灵,做到“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其次,谨遵教诲、恭聆训勉,悦父母之心。为人子女者,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遵父母的教诲,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用恭敬的心态,及时回应父母的呼唤,努力落实父母的命令,严谨遵奉父母的教诲;在行为习惯上要顺承父母的心意,做到“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努力改正和去除那些令父母厌恶的做法或习气,让父母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在处理兄弟姊妹的关系时要团结和睦,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大家相互尊重、相互礼让。

再次,弘扬美德、劝谏过失,厚父母之德。为人子女者,要努力继承和弘扬父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启蒙经典《弟子规》,用简单质朴的语言阐述了“孝”的三重境界。其中,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境界,是其他道德原则的伦理基础;忠君爱国是孝的扩充境界,体现了孝与忠的完美结合;爱众亲仁是孝的升华境界,体现了孝与仁、爱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弟子规》 孝 境界

母的美德,牢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做到“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弘扬和彰显父母的美德与教诲;如果父母在思想或行为中存在某些不妥当的地方,要善巧方便地予以规劝,做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以恭敬、柔顺的语气和态度,努力劝谏父母改正错误,当劝谏不奏效时,仍然要保持耐心和恭顺,做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二、孝的扩充境界:忠君爱国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孝”并非单纯局限在子女与父母之间,而是可以扩充和迁移的。“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3“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4 在当代社会,“忠君爱国”早已没有了封建时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专制和愚忠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和对领导的尊重与服从。《弟子规》作为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其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泛泛地空谈“忠君爱国”的口号,而是从人们的日常行为入手,把忠孝思想贯穿在待人接物当中,体现在人们履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上。

在对待各级领导方面,《弟子规》要求人们“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保持谦虚和恭敬的态度;“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注意必要的礼节礼貌;“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运用合适的语音语调。在处理与同事的关系时,《弟子规》要求人们“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努力向思想进步、业务精良的同事学习;“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时时警醒自己,忠于职守,发奋工作;“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不介入同事之间蜚短流长的议论,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对待本职工作上,《弟子规》要求人们“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耐心细致地完成上级部门交给的各项任务,既不拈轻怕重,又不粗心大意;“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勇于正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失误,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改正错误。

三、孝的升华境界:爱众亲仁

自汉朝以来,中国的历代君主均崇尚以孝治天下。这其中当然会有“愚民”的成分存在,但更多的,是统治阶级希望通过对孝道的宣传和弘扬,达到教民亲爱、移风易俗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要把对父母的孝敬之情,升华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众亲仁境界。

这也就是《孝经》里讲的:“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5《弟子规》对于孝的升华境界的论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爱众。古人认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6 为了履行孝道、敬养父母,为人子女者必须恭敬地对待他人。受此思想影响,《弟子规》提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主张用慈悲仁爱之心,普遍地对待一切人民,而且要努力做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把对父母的孝升华为对人民的爱。

其爱众思想表现在:与人交往要有平等心,“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待人接物要有恭敬心,“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对他人的善行善举要有随喜心,“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对他人的缺点错误要有包容心,“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对他人的帮助要有感恩心,“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亲仁。为了履行孝道、敬养父母,为人子女者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防止出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的后果。这种对自身修养的重视,在《弟子规》里升华为了“亲仁”的境界。由于“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所以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必须认真拣择,做到“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否则就会“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那么,怎样判断谁是仁者呢?《弟子规》给出了三条参考标准:“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从外表判断,仁者举手投足透着稳重和威严,令人折服;从言语判断,仁者讲话真诚坦率,不顾虑重重;从态度判断,仁者温良恭俭让,不奴颜媚骨或哗众取宠。

参考书目:

[1]《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2]《孝经·士章第五》。

[3]《孝经·广扬名章第十四》。

[4]《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

孝顺名言篇8

关键词 儒家 孝德 教育内容

中***分类号:D6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73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education in ancient Confucian education occupies the foundational statu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t has double value, on the one hand, shaping the character of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the Chinese nation, gives the character of the Chinese people honest and kind-hearted, maintaining family and social sta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has need to abandon the rational kernel, such as extreme filial piety and superstition, parents and children of compulsory unequal, imprisoned people thinking and freedom. The main of filial piety moral education main content were studied in the Confucian classics, "book of filial piety" as the foundation, the ancient filial piety the main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large pieces; started in Pro, in Jun, and finally conduct. Traditional Confucian filial piety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ethical value and political value of filial piety, in the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education, to teach filial piety, filial piety, advocate filial piety.

Key words Confucian; filial piety; education content

儒家教育几乎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同义词。儒家文化强调人文主义,以教化人“崇德向善”为目的,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与品性培养。孝德作为儒家德目的重要元素,是儒家道德教育的首要内容。《孝经》可以说是儒家关于孝论的总结性著作,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孝的思考的集大成者。《孝经》也是历朝历代各级各类学校,不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通用的教材。几千年来,人们对孝德的重视和提倡不曾中断,儒家传统孝德教育更是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末,其教育内容虽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但也一脉相承。所以,笔者对古代儒家孝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以《孝经》一书为纲要,从中分析古代孝德教育内容的共通之处,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

1 始于事亲――孝亲敬亲

人的先天之命是由父母孕育的。孝起源于血缘亲情,是协调家庭成员关系的规范。所以儒家文化强调孝的第一要务是“孝顺父母”。

1.1 养亲、敬亲、爱亲

赡养父母在中华儿女一项天经地义的责任。赡养父母,给父母饮食起居上的照顾,让父母衣食无忧,这是孝的最低需求。另外,人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孝子事亲,也需兼顾着两个方面,做到“养则致其乐”。这要求我们对要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让父母开心快乐,从而使其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①孔子认为,对父母的孝更重要表现在敬养。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孝子侍奉父母,光“养”不“敬”,算不上孝,因为那和犬马之养没什么两样。孝顺父母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敬,和父母说话时,面色要和悦,语气要和顺,行为要恭敬。

孝的本质是爱与敬。古人云:“爱敬者,孝之实际也。爱而不敬,则爱不至;敬而不爱,则敬不真,二者缺一焉,不可也。……夫孝道无方,爱敬而已矣。”

1.2 谏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也不例外,当父母言行有所不当甚至犯错的时候,儿女应该谏诤,这才是真正的孝。当父母长辈有过错,不在理时,做子女的我们应如何处理?孔子认为面对这种情况时,子女要做到委婉谏诤。孟子认为:“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②意思是父母行为不当而不提醒劝诫,甚至盲目顺从,这其实是不孝。荀子与孔子看法类似,反对盲目顺亲,主张:“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总之,谏亲要讲究态度和方式。孔子认为:“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③意思是说,“子女奉养父母,如果父母有过错,应当和颜悦色地规劝。先贤已经说过,父母有小错,子女要委婉的谏诤,其实按照我们的理解,如果父母的行为略有不当,但谈不上什么大是大非,那就劝劝他们,一次不行就慢慢劝。如果直接劝诫能以解决问题,可以想想别的办法,通过长辈的亲戚朋友,让他们帮忙劝劝你父母。或者等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再找机会进行规劝。

1.3 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生儿育女,延续后代是人的本能,也是家庭和社会的需求。传宗接代自古就是我们的传统社会婚姻观念,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古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意思是,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最严重的不孝。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中,家庭是社会最重要的组成单位,人们通常是一大家族生活在一起,因此他们更注重家族观念,而传宗接代,延续子嗣是家族延续的最重要方式。另外,传统社会生活中,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依靠人力。在中国,传宗接代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社会观念。这既是符合人类繁衍的自然法则; 也是保障家族兴旺的俗成定规;还是长辈人指望人伦之乐的想念;男欢女爱之生理必然。正所谓“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 延续香火既是古代社会养儿防老的意愿,也是人们情感需求的体现。

1.4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古人非常重视祭祀亡故的父母和祖先。“祭则致其严”,祭祀包括治丧、守丧、祭奠,每个过程都有具体的规定,讲究恭敬和虔诚,要做到“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长辈过世后,要为其准备好棺椁、衣物、祭奠器具等,在丧礼上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埋葬必须以虔诚的态度对待,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祭祀绝不是为了祭祀而祭祀。在特定的节日里祭祀,通过祭祀来回忆故人祖先的音容笑貌,缅怀祖辈先人的恩德功业,学习前人为人处世的准则,表达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曾参提出的“慎终追远”,就是这个意思,父母亲在世时,子女要以爱和敬来侍奉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要怀着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如此这样也算尽到了子女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将“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民众的德行就自然归于忠厚了。

2 中于事君――移孝作忠

《孝经・广扬名》一书中:“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④曾参也提出:“事君不忠,非孝也。”

忠是由孝衍生出的道德行为。数千年来,一忠一孝成为中华民族两大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行为准则,对整个民族的心里塑造、价值培养和民族认同,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移孝作忠”是家国同构的封建社会维护统治的伦理基础,孔子认为,一个人能做到“孝悌”,他的品行修养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也能遵守社会的规范。儒家伦理认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历代统治者都看到了孝德教育的巨大影响,并也都热衷于在各类教育中宣传“移孝作忠”的思想,其目的显而易见。在面临“忠孝两难全”的抉择时,“爱国忠君”无疑是最高的价值追求,并能得到世俗的认同和赞扬。

历朝历代,关于事君的论述不计其数。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是家天下,皇帝是天下人的家长。从这方面看,事君即事亲。另外,事君能更好的事亲。因为事君能获得官职和俸禄,为事亲提供物质保障。《忠经・保孝行章》:“竭其忠则福禄至矣。”⑤古代许多文人,出身贫寒,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出世事君,即可显亲扬名,还可为父母提供可靠的物质来源。古代有“忠诚出孝门”的说话,究其原因,在于“以孝事君则忠”。

3 终于立身――扬名显亲

中国传统社会的重心是家族,家族中的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世代生活在一起,家族成员间血脉相连、荣辱与共。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必然与家族紧密相连,家族有抚养后辈、延续香火的义务,而后代子孙也肩负着保持和提高家族的名声和地位的责任。传统观念中的孝子贤孙,其价值目标的指向就在于继志述事、扬名显亲。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是孝的最高境界。“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是古代人立身的三个主要方面,这源自鲁国大夫孙豹《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⑥后人解读“三不朽”:立德为创建道德操守,立功为建功立业,立言指把真知灼见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三不朽”是我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命题,在中国历史上成为许多人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也是中国古代上至皇帝百官、文人骚客,下至百姓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然而“三不朽”中,“立德”难以评定,“立功”须跻身官场,然而古代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一生未能进入仕途,难以事君。所以古人多以“立言”为目标,以求不朽。如“武圣”孙斌、“诗圣”杜甫、“史圣”司马迁、“书圣”王羲之等,他们都是通过“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成为领域的翘楚,著书留世,显亲扬名,由“立言”获得了“不朽之名”。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是中华伦理道德规范之首,在中国古代社会传承千年。古代孝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地涌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这条河中,除了有其自身价值,还因为在古代社会,有以孝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现代生活中,孝这一传统文化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孝德的传承需要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待孝这一中国传统特色文化,我们应从历史和内涵的角度重新审视其价值,以现代的眼光来分析和应对不利因素,摆脱现实困境,并充分挖掘和发挥孝文化的积极内涵,并充分运用到德育教育中。

注释

① 礼记.

② 孟子.

③ 论语.

④ 孝经.

⑤ 忠经・保孝行章.

⑥ 左传.

参考文献

[1] 刘海艳.中国古代孝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 刘洋.当代中国青少年“孝”的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3] 张燕红.试论孝教育的价值与实施途径[J].中国德育,2006.2:26-28.

[4] 张卫星.感悟 传播 践行――慈孝教育三个阶段的内涵及策略[J].辽宁教育,2014.16:37-38.

[5] 王h.孝教育――德育之切入点[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11:26-27.

[6] 段绪春.论当前实施孝教育的意义[J].考试周刊,2009.5:188-189.

孝顺名言篇9

自古以来,孝顺父母的人就大有人在。东晋,九岁的黄香,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黄香每天读完书都钻进父亲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体温焐热后,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当父母爱我们的时候,我们做到孝顺容易;当父母讨厌我们的时候,我们依然能做到孝顺,那才是难能可贵的。晋朝的王祥为讨厌他的继母卧冰求鲤,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也感动了继母。由此可见,黄香、王祥小小年纪就知道孝顺父母,我们真应该向他们学习啊!我们不要再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了,每天要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沏杯茶……

我国“十大元帅”之一***是孝顺父母的典范。在母亲生病期间,他经常为母亲洗尿裤。试想想:大元帅***都能在百忙之中抽时间为母亲洗尿裤,更何况我们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孝顺父母呢?我们每天都应该在学习之余帮助父母做家务:刷刷碗、擦擦地、洗洗衣服……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不孝之子。一次看电视,一条新闻让我大吃一惊,气愤不已。一位壮年男子向他八十多岁的***要钱,***亲不给,他就把***亲打得鼻青脸肿,***亲住进了医院。请问:你这个不孝之子啊!怎么忍心打生你养你的母亲呢?就连鸟鸦都知道反哺,羔羊都知道跪***,你竟然连禽兽都不如啊!

孝顺名言篇10

关键词:“孝”之定位;“孝”之实践;“孝”之内涵

引言

从小到大,《论语》是众多经典之中笔者唯一通读过多次的著作,每每品读,都会有不同的心境。众所周知,“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孝”是“仁”的最基本的实践,是“仁”在家庭关系中的体现。同时“孝”,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不息的悠久文化,在《论语》这部经典中更是有许多的呈现。因此,我选择了这一题目作为探讨的话题。

一、何为“孝”――有子对孝的定位

(一)为人之本

《论语》开篇就有一段极为重要的论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①有子是孔门高足,孔子去世以后,他曾代师讲学。他这段话的大意是,一个人如果能在家庭之中讲求“孝悌”,在社会上就一定能守秩序。在社会上能守秩序,也就一定不会违法乱纪。正直的人追求的是做人的根本,他们知道只有将做人的根基打牢,人生才会是坦途。需格外注意的是,人生的规范很多,但在众多规范之中,根本的却是“孝悌”。那么,什么是孝呢?《尔雅》说:“善事父母曰孝。”而人们怎样做算是孝呢?《诗经》有言:“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可见,子女之行孝意在报恩,而报恩之心的延伸则必会使人善待天地善待他人,而此时的人才可称得上是“天地之性最贵者”。由此可见,孝之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均有莫大之利。

(二)立国之基

为人与立国,关系密切。有子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透彻阐释了个人与社会、与国家这样一种个性与共性的逻辑关系。他说,如果做人的问题解决好了,一个人做到了“孝悌”,整个社会就必将呈现稳定祥和的状态。按照这个道理,如果每个人都不履行“孝悌”这一基本责任,天下又将是什么样,人们又该怎样生存和发展?当今社会,稳定与发展乃国计民生所必须,而谋此大局则有赖于通过“孝”,用这一基本实践来培养每个公民的爱人敬人之心,丢弃了它那么天下太平必会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不能久长。

二、孝的理念及其实践

(一)以孝治天下的***治信条

“孝”对中国***治的影响可谓至深至巨。纵观几千年之沧桑,清晰可见的是,几乎历朝历代对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孝”。对此,孔子曾有一句名言,即“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②说历史上的英明之主皆以“孝”来治理天下,以“孝”来维护***权的稳定。孔子对历史经验的这一极为重要的概括,对以后的历朝历代统治者在处理与百姓的关系时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回首几千年,任何一个王朝在实现其***治统一的过程中,都始终存在着官与民、朝廷与百姓之间的关系,而在这对矛盾之中,在长时间内百姓都是弱者,他们经常处于这样或那样的灾患之中。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常有水患灾害,北方则旱蝗频仍。历史常有这样的片断,每有天灾人祸降临,百姓极度困苦之时,朝廷中的有识之士就常以“圣朝以孝治天下”为据说服皇上,建议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实际上“明王之以孝治天下”这样一种***治思想,在许多时候都转化成了救济百姓的粮米、粥棚,转化成了化解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尖锐矛盾的***治实践。

(二)历久而不衰的伦理规范

“孝”对我国社会的影响可谓是从古至今。当代,孝虽摆位并不很高,可它仍是评价人品行和操守的基本尺码。我们平时普遍会这样认为,不孝敬父母的人不能交朋友,不孝的人做官,不会爱百姓。并且,不管***治文化如何,在我们大家心里始终有“孝”这样一杆秤。而“孝”的这种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封建社会对孝道的广为传播,来自于封建统治者为人们树立的一个个鲜活的榜样。中国文化很讲形象具体,为了倡导“孝”,元朝郭居敬撰辑了一本《二十四孝》,将二十四个人行孝道的事迹汇集成书而广泛传扬。在这二十四个人之中,有皇帝,有高官,有圣贤,有凡人,有老的,有少的,有男人,有女人。远的发生在上古社会,近的出生于宋代。二十四人相差的时间前后竟有三千余年。这二十四人的生动事迹,加上统治者的渲染,便走入千家万户,走进人们的心中,千百年来“孝”作为一种极高的道德规范被亿万人所接受并共同遵守。

三、孝之内涵

东汉大学者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对“孝”作了这样的解说:“孝,从老省,从子”。③说“孝”字是“老”字去掉下面匕首的“匕”,再将“子”补到这里。这样一拆一合就构成了“孝”。本文以为,“孝”字的这一结构分析极好,可以说,这种拆解为对“孝”的内涵进行深入探讨作了极为有利的铺垫。

(一)孝的过程性

《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④在孔子看来,人之行“孝”,第一应该将父母所给的有用之躯保护好,否则“子承老”就会因为失去基本的物质载体而不能实行。这里呢,孔子用十分简短而又平实的语言教人懂得首先要爱护自己,其次才能偶沿袭一家一姓血脉的传承,教人修养身心、保养身体才是对父母的最好交待,认为身强体壮乃为“孝”之始,是最基本、最基础的要求。“孝”的较高要求则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说人要有事业,走正路,造福他人,造福苍生。立身行道要求人多做好事善事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能用己之所学去毁坏这个世界。

(二)孝的层次性

孔子在《孝经》中明确提出,“孝”既是一种普遍的要求,然而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要求。首先,孔子讲了何为帝王之孝。他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⑤说帝王之孝应是以对自己父母的那颗爱心去对待百姓。有了对父母的敬爱之心,有了“爱心”这样一种良好的心理素养,自然就不会欺民扰民,自然就会对民行教化。从这里即可看出,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从***治层面考量不能简单地说就是以德治国,孔子并非只讲以德治国,更是强调德与法的结合。孔子所讲的诸侯之孝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谨身节度。高而不危,所以能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能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⑥本文认为,孔子所讲的诸侯之“孝”是将自己的国家保住,使百姓免遭颠沛流离。那么又该如何实现呢?孔子教人应正确对待自己的位置,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修身养性,照章办事,以此来保富贵,安黎民,做到这样,就是孝了。孔子对卿大夫之孝的要求是:“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⑦这里卿大夫不管品级多高,都属随从一类,从为官的性质上看都是协办而不是主办。从这一特点出发,孔子讲卿大夫做到“孝”,基本的要求是保住自己的家以保证先人的香火不断,为此则必须做到知进退、守秩序而不能僭越。必须做到谨言慎行而不能总有自己的一套。这样,虽然言行达于天下却可没有过失。以上这些做到了,才有家族的平安,有家庙的香火。可见孔子有多实际,决无误人之言。孔子对士之“孝”是这样讲的:“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⑧说这个层次的人要以对父母的敬爱之心忠于国家、忠于事业,这样就可保住饭碗而使子子孙孙世代相传。最后一个层次是庶人之“孝”。百姓又该如何行“孝”?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⑨意思是普通百姓要懂得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奉行勤俭,照顾父母颐养天年,这就是庶人之“孝”。

(三)孝的本质性

现在的我们往往将“孝”理解为顺,其实不然。关于这一点,孔子在《孝经》中讲得十分明确,有这样一段话是为明证:“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⑩说儿子处处听老子的话是不是就算孝?“子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孔子讲,你说的是什么话!对曾子给予了批评。然后讲,“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是说在天子跟前有人不凡事点头称是,经常能提出不同意见供天子参考,尽管天子自己不行,天下也不至灭亡。“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是说做诸侯的主要也是身边要有直言敢谏之人,果能如此,己虽无能则国可不亡。孔子讲,当父亲、当皇帝的做得不对,臣子明知不对还一味逢迎又怎能是“孝”!由此可见,孔子所言的“孝”乃重实质而轻形式的“孝”,是大顺而非小顺,是逆之中的顺,这样的“孝”,才是孔子认为的本来意义上的“孝”,才是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孝”,也才是我们该认真继承和大力发扬的“孝”。

结语

当今社会,高科技的发展似乎取代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起码的沟通交流。我们口口声声说着为父母长辈做这做那,每天在外奔波劳碌,但是亲人之间的坦诚交流,仿佛不再是那样频繁。所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在,古之先人的哲理又被重新提倡起来。我们说“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论语》更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国学经典。本文中,就《论语》中的孝文化做了简单的阐述理解,描写不周之处敬请谅解,希望对各位进一步探讨国学之道有所帮助。(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注解:

① 《论语・里仁》.

② 《孝经注疏・孝经序》.

③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版,第398页.

④ 《孝经注疏・开宗明义章》.

⑤ 《孝经注疏・天子章》.

⑥ 《孝经注疏・诸侯章》.

⑦ 《孝经注疏・卿大夫章》.

⑧ 《孝经注疏・士章》.

⑨ 《孝经注疏・庶人章》.

⑩ 《孝经注疏・谏诤章》.

参考文献:

[1] 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2]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3] 段玉裁:(清)《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4] 李泽厚:《论语今读》,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5]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孝顺名言10篇

学习

开卷是否有益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开卷是否有益10篇,内容包括开卷有益10个理由,开卷未必有益10个理由。只见反方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假设有种坏书,内容不堪入目,文章布局全盘错误,满篇病句错句错字……直到没有优点可寻,这样的书我们也能看吗?”。我又噌得一下

学习

战胜困难的名言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战胜困难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战胜困难的名言名句十句,战胜困难的名言。3.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罗兰4.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

学习

换挡时机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换挡时机10篇,内容包括最佳换挡时机怎么找,换挡时机及技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汽车根据换挡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手动和自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的车

学习

英雄人物的事迹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英雄人物的事迹10篇,内容包括保定英雄人物及事迹,抗日英雄人物及事迹。3月7日下午,山东省援助湖北护理专业医疗队护士长唐晓培(上***。记者张远晴摄)在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挥手送别最后一批病人。随着这家方舱医院休舱,唐晓

学习

施工扬尘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施工扬尘总结,内容包括城管扬尘治理总结,路域扬尘治理总结。主要采取措施有: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扬尘责任。开工伊始,项目部就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组长、各地块负责人为副组长的扬尘治理领导小组,强化组织管理,并和各个劳务施工

学习

静静的深夜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静静的深夜10篇,内容包括静静的深夜歌曲,静静的深夜美文。在乎别人的想法,不经意的一句话会影响好久的心情。说到“夜深人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联想。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在做些什么,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在想着谁,夜深人静的时候

学习

元好问诗词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元好问诗词10篇,内容包括元好问最出名十首诗词,元好问最出名的诗词。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己所当任。时金国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乃言于张,愿为撰述,既而为乐夔所沮而止。好问曰:“不可令一

学习

环保标语大全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环保标语大全10篇,内容包括旅游景区环保标语,安全环保节能标语。3、建设美丽的边疆爱护我们的家园4、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5、拥有绿色人类将不会失去梦想6、爱青山绿水爱蓝天白云让生命在爱中每时每刻充满活力7、养殖

学习

公司招聘启事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招聘启事10篇,内容包括公司招聘信息范本,公司招聘启事大全。二、招聘职位财务助理(上海户籍,无经验亦可)(上海总部,财务部)工作地点:上海有效日期:2016年03月18日招聘人数:2人职位性质:全职职位描述:工作内容:1.客户信息的审核

学习

早操早读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早操早读10篇,内容包括早读早操共几分钟,早读与早操的好处。■还有人认为,所谓早期阅读就是看***讲述,因而在语言教育活动的具体操作上常常混为一谈。人们的种种不同认识,引起我们的思索。早期阅读是指0~6岁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

学习

珍爱生命的名言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珍爱生命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珍惜时光珍爱生命的名言,珍爱生命的名言和诗句。3、假如你觉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不要去指责生活,而应该指责你自己。里尔克4、生命是美好的,一切物质是美好的,智慧是美好的,爱是美好的!杜伽尔5、

学习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10篇,内容包括关于圆明园资料10条简短,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资料。Abstract:TheOldSummerPalacescenicareaisservedastheresearch’sobject.Thedatainformation’sformsofexpressioninhi

学习

农业培训心得体会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农业培训心得体会,内容包括参加农业培训后的心得,农业培训班心得体会。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当学习打开了人们的思路的瞬间,改革与创新的理念也许会应运而生。在__农业厅农村改革处苏小斌处长的授课中,我们较为系统的了解了新农

学习

意味深长的话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意味深长的话10篇,内容包括非常长但有深意的话语,10句意味深长的话。3、刚进家门爸爸就意味深长的告诉我这个世界是有志者的天下。4、禅师意味深长地对弟子说:时间到了!5、她向他投去意味深长的目光。6、老师意味深长地对我们

学习

战胜困难的名言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战胜困难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战胜困难的名言名句十句,战胜困难的名言。3.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罗兰4.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

学习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的名言名句,内容包括关于教师节的名言名句短的,教师节句子以及名言名句。3、园丁--崇高的称号。看那枝头绽放的鲜花,是您辛勤的汗水灌浇。祝福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4、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

学习

关于读书名人名言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读书名人名言10篇,内容包括关于读书名人名言100句,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20个。3、造烛求明,读书求理。4、循序而渐近,熟读而精思。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虚心学习短变长,骄傲自满

学习

名言警句的启示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名言警句的启示10篇,内容包括十句名言警句的启示,名言警句的启示600字。那次,我们班获得了年级组第一名,可在背后,我付出了多少汗水只有我自已才知道。我也深刻地理解了妈妈经常跟我说的一句名言: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从那以

学习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的名言名句10篇,内容包括教师节表达师生情感的名言名句,教师节的名言名句和诗句。4、没有爱的教学,宛如无水池塘,终将群鲜枯竭。5、蹲下来讲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6、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7、勤对工作,爱

学习

关于孝顺的名言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孝顺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孝顺老人的经典名言,孝顺父母的经典名言。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

学习

俾斯麦名言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俾斯麦名言10篇,内容包括俾斯麦十大名言,俾斯麦的名言。3、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4、对我来说,衬衫比上衣更贴身。5、如果人生的途程上没有障碍,人还有什么可做的呢。6、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我知道明天全世界的

学习

爱情名言名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名言名句10篇,内容包括爱情经典语录100篇,爱情名言名句伤感句子短句。3、世界上是先有爱情,才有表达爱情的语言的,在爱情刚到世界上来的青春时期中,它学会了一套方法,往后可始终没有忘掉过。4、不管有了成就也好,还是有了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