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1篇

当机器人时代悄然而来,许多科幻作品都显露出人类对生存前景的迷惘与忧虑:一旦机器人变成人的敌人,脱离了人的控制,是否会反过来伤害人类?1926年的美国,出现了一部影响深远的科幻电影《大都会》,它向人们描绘了一个被机器人统治的未来城市。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这种忧虑犹如一片阴云,几乎左右了机器人科幻的创作主题,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的心理。这种状况,被当时的《惊人科幻小说》杂志主编约翰・坎贝尔和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所扭转。

阿西莫夫和他的“紧箍咒”

约翰・坎贝尔是阿西莫夫的伯乐,在科幻创作上他给阿西莫夫出过不少好点子。20世纪40年代初,阿西莫夫就是经他点拨写出科幻短篇《夜幕》而一举成名。

受坎贝尔的启发,阿西莫夫想到制定“机器人学三大法则”的可能性,但直到1941年他开始创作短篇小说《环舞》时,才第一次完整、清晰地表述了这三大法则:

(1)机器人不能伤害人,也不能任凭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2)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该命令与法则(1)相抵触。

(3)机器人必须保护其自身,除非该命令与法则(1)、(2)相抵触。

这三条定律明确规定了人与机器人的主从关系和相互制约关系,几十年来已成为公认的研制和使用机器人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们被编成程序,输入机器人的“大脑”之中。

阿西莫夫在晚年所写的科幻小说《机器人与帝国》中,又进一步提出超越“机器人学三大法则”的第四条法则,即“零规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这第四法则似乎与第一法则并无差别,但第一法则中提到的是作为个体的“人”(a human),而第四法则提到的是“人类”(humanity)。这从宏观上规定了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

“法则”演绎出的机器人科幻

机器人学法则体系构成了支配机器人行为的一套“道德标准”,从而给“机器人社会”赋予了新的伦理。阿西莫夫通过这些法则的相互作用,构思出一系列情节紧张、妙趣横生的短篇小说,把他的每一个机器人故事中的主角推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如小说《环舞》中的机器人被派往对人类有害的环境中采硒,结果陷入两难:保护自身的安全(第三法则)与执行人下达的命令(第二法则)在这一特定形势下发生抵触,机器人只得像跳环舞一样绕着硒湖转圈。宇航员鲍威尔为打破这个“死循环”,勇敢地将自己置身于危险的太阳射线之中。生死攸关之际,第一法则对机器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小说《证据》中,人们怀疑竞选市长的地方检查官拜厄利是机器人,其竞选对手想利用“三大法则”考验“他”。这时候有人跳出来当众向拜厄利挑衅,表示不相信“他”具有人性时,拜厄利愤怒地以耳光作为回敬。依第一法则推断,“他”的确是个真人了。但机器人心理学家卡尔文博士事后却指出:还存在一种情况,假如被打者也是机器人的话,那么打人者仍然有可能是机器人(因为此举并没有违反第一法则)。在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科幻作品中,新奇大胆的幻想与巧妙、严密的推理常常得到有机结合。其后他创作的《钢城》《裸日》《镜像》等机器人科幻名篇,更是将这种优势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2篇

自去年10月3日布克奖六人入围短名单公布以来,大家的关注点集中在“两极”上:一极为颇具盛名的安德烈・德米特里耶夫的《幸福港湾》、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的《丹尼埃尔・施泰因,翻译家》和尤里・马列茨基的《针尖》;一极为默默无闻的伊戈尔・萨赫诺夫斯基的《无所不知的人》和阿列克斯・塔尔恩的《上帝不掷骰子》。而夹在“两极”间的亚历山大・伊利切夫斯基的《马蒂斯》)并没进入大家的期待视野。

在颁奖仪式上,评委会***阿萨尔・艾佩利坦率地说,这次评选对评委会成员来说是一次很大的考验,特别是在《针尖》和《马蒂斯》的取舍问题上,大家争执很久才达成共识。《针尖》写得颇具匠心,作者借助87岁的主人公来展现自己对存在和死亡这一永恒话题的理解,堪与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媲美。评委奥列格・扎伊翁奇科夫斯基解释道,无论是在行文表达还是主题创意上,《马蒂斯》都试***向文学界展现一种新的视角,而这种尝试正是文学界所需要的,也是应得到鼓励的。评委奥列霞・尼古拉耶娃也很赞赏《马蒂斯》,她认为,从这部作品可以看出,与伊利切夫斯基耐心细致的创作相比,文坛上很多人只是在“生产作品”。奥列霞・尼古拉耶娃还补充道,除《马蒂斯》之外,其他五部作品都只是有着长篇小说篇幅的短篇、中篇或随笔,这也不符合布克奖颁给长篇小说作者的规定。

小说《马蒂斯》讲述的是俄罗斯人科罗廖夫的故事:通过他的人生遭遇,勾画出社会的变换动荡与时代的风云际会,也反映出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的苦闷以及对真理不懈的探求。小说主人公列昂尼德・科罗廖夫出生于1972年,现年35岁。他从小就对自然界感兴趣,上学后偏好数学、物理且成绩优秀。但动荡的时局搅乱了他大学毕业后的人生规划,他对社会悲观失望而不知所措。最后,他随波逐流,选择了出国留学。回国后,他仍找不到以前那种对自然科学的热情,于是放弃专业研究,开始为生计奔忙。他和同学一起走私电脑,办补习班,还尝试过车间监工、夜间保安、海报张贴员、保险推销员等职务。七年后,他找到了一份像样的工作――负责从莫斯科往日用品匮乏的西西伯利亚运货销售。然而老板吉季斯吝啬刻薄,他无息借钱给科罗廖夫买房子,条件是户主写他们两个人的名字。

渐渐地,科罗廖夫厌倦了拥挤的人群和忙碌的工作。他将自己关在屋里,耐心细致地用铅笔、折尺等画下生活场景。社会的阴暗,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恐惧、无奈都一一跃然纸上。为了逃离这种压抑的“冰冷阴暗”,他决定去流浪,去寻找自己心目中温暖幸福的生活。做出决定的那天夜里,他梦到了自己喜欢的画家马蒂斯和一个用鸟笼围起来的明亮的立方体。这个暖色调的梦更坚定了他去流浪的决心,为他指明了流浪的方向。在莫斯科,科罗廖夫的流浪虽然自由自在,却很艰辛。冬天,他只能找废弃的地下室躲避寒冷,无意中发现了与现行地铁并行的2号秘密线路,因而结识了许多流浪汉,并由此描绘出芸芸众生相,勾画出各种社会***景。在地下,他的脑海中常浮现出马蒂斯和他的绘画,他终于决心回到地面,直面现实生活。不幸的是,他刚露出地面,就遭到警察毒打而丧失嗅觉……当科罗廖夫回到自家门前,发现老板吉季斯已经霸占了他的家。流浪者瓦佳和娜佳帮他卖掉汽车、电脑和被扔到过道里的东西,三人离开“让他生虱子”的莫斯科,朝着太阳向南流浪……

评论家认为,小说《马蒂斯》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生活观察细致的功底。他把科罗廖夫的眼睛当作一台“显微镜”,透过它把个人内心世界及社会底层深处的每个角落都放大给我们看。而这些正是我们常人所忽视或不愿面对的真实存在。灰暗和悲剧性似乎是小说的基调,伊利切夫斯基也承认,当写到一半的时候,他以为科罗廖夫最后会死。但在阅读《马蒂斯》时,总能让人感到一种明亮和希望同在:科罗廖夫喜欢的画家马蒂斯和他色彩绚丽的作品不时闪耀在灰暗的现实星空中;瓦佳喜欢的行吟诗人弗拉基米尔・维索斯基和“俄罗斯猫王”维克多・崔的音乐也不时冲破现实生活的沉闷;痴呆寡言的娜佳所乐意打交道的动物们、大自然以及她期待的嫁衣上的玻璃珠子也都透露出生活的希望。

小说中三处提到著名画家亨利・马蒂斯,他的每次出现总是和故事情节的重大转折相联系:科罗廖夫从生活安定到流浪;从地下流浪到地上流浪;从在莫斯科流浪到去南方流浪。马蒂斯和他的作品从没和小说主人公科罗廖夫分开过,科罗廖夫一直寻找的正是马蒂斯作品中的那种明亮、希望、自由……作者本人也表示:“虽然马蒂斯一直是小说里避而不谈的一个人物,但他却像一种魔力吸引着科罗廖夫,让科罗廖夫对他念念不忘”,“他正是科罗廖夫所寻找的人物。他及其作品中的那种色彩和明亮是幸福生活的光芒,这正是科罗廖夫所追求的。所以他一直牵引着大家,所有的一切都围绕他展开进行。同时,马蒂斯本人及他的油画作品所富有的色彩也正弥补了小说描写中的色彩单一”。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3篇

本次评选已尘埃落定,举目世界文坛,下一位诺奖得主在哪里?

诗人?

去年,同为80多岁高龄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与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成为公司的预测热门,最终,特朗斯特罗姆赢得桂冠。阿多尼斯与特朗斯特罗姆,一位是享誉世界的阿拉伯诗人和知识分子,诗作深厚、沉郁、关注东西方世界的碰撞,一位是瑞典诗界泰斗,作品精炼、深遂、神秘,无论谁得奖都是实至名归。然而,特朗斯特罗姆的获奖意味着瑞典文学院很可能在近几年内都不会将奖项颁给诗人。同样曾登上公司榜单前列的还有韩国诗人高银、澳大利亚诗人莱斯·穆瑞和波兰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三位都可算各自国家最具国家影响力的诗人。

非洲作家?

最近几年,屡有非洲裔作家出现在公司榜单前列,如尼日利亚小说家钦努阿·阿契贝、肯尼亚小说家恩古吉·瓦·提安哥、阿尔及利亚女作家阿西亚·德耶巴、索马里作家努鲁丁·法拉赫。这几位都是具备国际影响力的非洲作家,其中德耶巴和法拉赫都曾获得纽斯塔国际文学奖,阿契贝曾获英国布克奖,提安哥曾获2009年曼布克国际文学奖提名。考虑到诺奖鲜少颁给非洲——尤其是黑非洲作家(上一次非洲作家得奖还是1986年的索因卡),因而近年内非洲作家的概率不可小视。

短篇小说家?

今年诺奖公布前几天,爱尔兰著名短篇小说家威廉·特雷弗获奖赔率突然飙升,由此前的100/1升至8/1,一时引人嘱目。特雷弗以短篇小说闻名于世,是爱尔兰公认的小说大师,被喻为“爱尔兰的契诃夫”,作品结构精巧、细节丰富、深刻隽永。提到特雷弗,就不能不让人想起榜单上的另一位热门作家,加拿大女小说家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门罗也以短篇小说见长,同样时常被人拿来与契诃夫作比较。

美国作家?

美国人指责诺奖评委会过于欧洲中心,对美国文学不够重视。的确,自1993年的托里·莫里森后,美国作家一直无缘诺奖,以至于冯古内特、诺曼·梅勒、厄普代克等当代美国小说大师一一含恨仙逝。多年来一直徘徊在榜单上有较为熟悉的菲利普·罗斯、唐·德里罗、科马克·麦卡锡、托马斯·品钦和女作家乔伊丝·卡罗尔·欧茨,诺奖会不会在近年内眷顾其中的一位,值得观察。其中,罗斯是较为稳妥的选择,德里罗和品钦在创新性上则略胜一筹。当然,诺奖评委们的口味到底如何,则是谁也说不准的事。

其他小语种作家?

除此之外,近年时常位于榜单前列的,还有以色列小说家阿摩司·奥茨、匈牙利小说家彼得·纳达斯和阿尔巴尼亚小说家伊斯梅尔·卡达莱。这几位作家都具备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又都具备小国、小语种优势,值得期待。不过,虽然这次公司又猜中了,但普通人要预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总是娱乐性大过专业性,毕竟,正如《纽约客》专栏作家伊恩·克劳齐所说,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唯一可预测的,就是它的不可预测性。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4篇

关键词:契诃夫 女性形象 变化

中***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382-01

契诃夫的整个创作生涯可以划分为早期、中期、成熟期三个阶段。1892年《 第六病室》的发表标志着契诃夫创作进入成熟期。从1892年到1904年,他塑造了众多让人难忘的女性形象。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语文教师》中的玛纽霞,《脖子上的安娜》中的安娜,《我的一生》中的玛霞,《女人的王国》中的安娜・阿基莫芙娜,《出诊》中的丽莎……直到最后一个短篇《新娘》中的娜嘉。

总体来看,契诃夫创作成熟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复杂多变的。她们有的来自大富裕的贵族家庭,有的贫无立锥之地;有的温婉善良,有的残忍贪婪;有的在空虚苦闷中终老,有的在寻找生活的意义……她们的形象基本是对契诃夫创作中期所塑造形象的补充。无所适从,毫无出路是契诃夫笔下大多数女性的基本特征。但是,在有一些女性形象上体现了新时代赋予的特征,出现了“新人”的形象。

笔者认为,契诃夫创作成熟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其一,甘为他人附属物的女人。

她们一生没有做过坏事,也没有做过任何的反抗。这一类型的代表人物是人称“宝贝儿”的奥尔加・谢敏诺芙娜。“宝贝儿”是一个一生充当别人(她的丈夫,她爱慕的人)的“回声”的女人。她的第一个丈夫是一个剧院经理,她就满脑子的戏剧和演员。第二个丈夫是个木材厂经理,她在梦中就会见到木材。后来与一个兽医同居,她就将救治动物当成是自己的职责。当爱情消逝,她将所有的热情倾注在兽医与前妻所生的孩子身上。虽然她衣食无忧,但是,她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悲剧性在于她的自我意识的从未觉醒。

另外一个很明显的例证来自《脖子上的安娜》中的安娜。安娜看似是为摆脱贫困而陷入依附他人的命运中的,其实不然。她从小受的教育将她从心灵深处庸俗化了。在贫困中,她唉叹不幸。当她得到大人物的欣赏时,她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她生下来就是专为过这种热闹、灿烂、欢乐的生活,享受音乐和舞蹈,获得许多崇拜的。” 她不自觉地沉沦其中时,她无力自拔,也根本不想自拔。

归根到底“宝贝儿”和安娜们的问题在于始终也没有意识到人的生存依靠的是***的人格,而不是作为别人的附庸。

其二,具有一定自我意识,却盲目地生活的女人。

例如,《带阁楼的房子》中的莉达和《我的一生》中的玛霞。莉达的形象可以看成是《妻子》中娜达丽雅・加甫利洛甫娜形象的延续。她们都意识到生活有问题,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许多人称莉达为“了不起的人”。但事实上她的工作,她的努力不过是为行将就木的、奴役人的社会制度服务而已。她与《在峡谷中》的瓦尔瓦拉起的都是“安全阀”的作用。玛霞看似是一个新女性,她研究农业书籍,与放弃贵族身份的“我”结婚。她说:“像这种一直过到现在的生活是一个钱也不值的。”她搬到乡村中,却开始憎恨农民。结果她抛弃了丈夫和女儿。“一切都会过去”当成生活的箴言的玛霞最终也没有寻找到生活的意义。

这两名女性的行为证明她们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但是,对自己并没有深刻的了解,对社会也没有深刻地认识。这导致她们盲目地追求看是崇高,实则毫无意义的目标,最终迷失了自我。从这方面考虑,她们比那些庸俗的女人还要糟。

其三,对自我和社会都有深刻的认识,却无所适从的女性。

《女人的王国》中的安娜・阿基莫芙娜,《出诊》中的患忧郁症的丽莎就属于这一类型的女形象。安娜・阿基莫芙娜是一个富有、美丽的女厂主。她虽然看似拥有一切,却处在尴尬的地位。她在贫民中长大,十分珍视对贫苦人的感情。在她变得富有以后,却受到穷人的敌视。她生活在上流社会,而上流社会的人难免瞧不起她的出身,于是她感到自己是“多余的人”。对于厂里的是她一窍不通,只好当当“慈善家”,可她也知道这是毫无意义的。她想要过一种不同的生活,到最后才意识到那全是幻想。丽莎的形象与安娜・阿基莫芙娜的形象有相似之处,她们同样富有、有才华却愁苦不堪。但是,与安娜相比丽莎是幸运的。医生清楚丽莎患的是一种社会病:她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不合理,因而感到压抑。并在她迷惑的时候给予她精神的支持,从而使她产生好的变化。毫不夸张地说,对契诃夫来说她是一个新女性――个性觉醒的,对自身有一定认识的女性。可惜,这类女性还不知道“上哪儿去呢?”

其四,真正的新女性。

《新娘》是契诃夫的最后一部短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出现了娜嘉这一全新的女性形象,她是丽莎的形象的继承和发展。在作品开头部分,娜嘉的形象是模糊的,她从十六岁就开始盼望出嫁,希望借此离开死气沉沉的家庭,摆脱母亲和奶奶过的毫无生气的生活。她靠每日闲谈、弹琴度日。在出嫁前夕,她突然感到出嫁后的生活也是难以忍受的。于是,她逃走了,去彼得堡接受教育了。从彼得堡回来的娜嘉已经成长为一个“新人”。她有别于祖母辈,她不再希求宗教的救赎。她也有别于母辈,她不终日空喊,而是走出自己的路。在结尾,她决定再也不回来了。这表明她与旧生活的彻底决裂。

平心而论,《新娘》不是作家最好的小说,娜嘉并不能称得上契诃夫笔下最具艺术魅力的女性。用作家自己的话来说:“这篇小说没有什么新的有趣的东西。我写完后读一遍才看出来,原来这东西早已有人写过,它已经很旧、很旧了。应当写新的,带酸味的东西。”即使如此,娜嘉的形象对于契诃夫来说仍是全新的。他安排娜嘉去彼得堡学习,为她安排了一条出路。从娜嘉开始,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即个性觉醒、性格***及目标明确的新女性。(这种变化在〈樱桃园〉中就有所体现)

纵观契诃夫创作成熟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的变化:成熟期的女性形象与中期的女性形象虽然有明显的继承性,但是,女性形象的自我意识觉醒已经非常明显,并且出现了以娜嘉为代表的彻底觉醒了的新女性的形象。

参考文献

[1]契诃夫. 2008.汝龙 译 契诃夫小说全集(第9卷)[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内米洛夫斯基. 2009. 陈剑 译 契诃夫的一生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契诃夫.2000 .贾植芳 译 契诃夫手记 [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4]戈鲁勃夫等. 2016 .倪亮,耿海英等 译 同时代人回忆契诃夫 [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彭甄. 2011. “出走”作为仪式――契诃夫短篇小说《新娘》主题解析 [J]. 外国文学,04期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5篇

阿西莫夫其人

2012年4月6日,艾萨克・阿西莫夫离开我们整整20周年,他的影响力却丝毫没有减退。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1920-1992),是生于俄国、长在美国的美籍犹太人。作为20世纪顶尖的科普巨匠和科幻文学大师,他被美国***府授予了“国家的资源与自然的奇迹”这个独一无二的称号,以表彰他在“拓展人类想象力”上做出的杰出贡献。他一生中创作了467部作品,涉及数字、天文学、地球科学、化学和生物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历史、文学、科幻等诸多领域。

终其一生,阿西莫夫最引以为豪的创作是“基地”系列小说。1966年,这一系列小说击败了托尔金的《魔戒》,获得雨果奖“人类历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说”尊荣。

阿西莫夫与“银河帝国”

人类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之久。

在这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颗小小的行星“地球”上,人类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区域,。人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这就是银河帝国。

“银河帝国”这一史诗般波澜壮阔的架构,灵感来自于《罗马帝国衰亡史》。利用这个架构,阿西莫夫完成了“基地三部曲”,晚年又撰写了两本前传与两本续集。

走进《基地》

《基地》是“基地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统治银河系达12000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已经逐渐走向衰亡。哈里・谢顿,这个刚满32岁的年轻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用数学公式准确地推演了全人类的未来。他预见未来的银河帝国将经历一段长达三万年,充满无知、野蛮和战争的黑暗时期。谢顿于是集合帝国中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银河边缘的一个荒凉行星建立“基地”,期望它能成为未来世代人类的希望灯塔。

然而,随着帝国的逐渐衰微,基地被好战的强邻包围。人类也面临痛苦抉择:向野蛮的势力投降、甘心受控制?还是不顾被摧毁的危险起而奋战?

精彩节选:

委员长缓缓举起议事槌让它坠下,发出清脆的声响。旁听席的叫喊随着槌音沉寂。主控官深吸了一口气。

问:(夸张地)不知你是否了解,谢博士,你所提到的帝国曾经历一万两千年、数百世代的沧桑岁月而屹立不摇,并获得兆亿人民的爱戴与信赖?

答:你所说的我很清楚,我也了解帝国的历史;并非对各位不敬,但我敢说对这方面,我懂得的远超过在座任何一位。

问:而你却预言其灭亡?

答:那是经由数学达成的预测,我不作道德判断。就个人而言,对这个结论我深感遗憾。即使帝国不好(我是不这么想),衰亡之后的无***府状态更糟。这个无***府状态才是我的计划所决心要改变的。帝国的灭亡,各位,是股浩大洪流,不是容易对抗的。它是由持续滋长的官僚作风、封闭的世袭制度、衰退的进取心、受压抑的求知欲,以及其他上百种因素交织而成。它已经进行了几个世纪,如我所说,并且浩瀚壮阔得无法阻挡。

问:并不是任何人都能看出帝国不如以前强盛,对吧?

答:你周围所见尽是强大的表象,看起来能够千秋万世。可是,***大人,腐朽的树干,直到被狂风吹成两断之前,看起来都坚实一如既往。狂风此刻正在帝国的枝桠间呼号,用“心理史学”的耳朵倾听,你会发现枝折干裂。

问:(拿不准主意)我们不是,呃,谢博士,来听你说――

答:(坚定地)帝国将连同其所有长处一齐消逝。累积的知识会散失,而既存的秩序会崩溃。星际战争永无休止,星际贸易则无法进行;人口剧减而大批星球将脱幅而去,和银河主体失去连系。――剩下的就什么也没有了。

问:(一片寂静中的微小声音)永远?

答:心理史学能够预见灭亡,也能描绘接踵而来的黑暗时代。帝国,各位,正如前述,屹立了一万两千年;而将来的黑暗时期则会持续不止一万两千年,而是三万年。第二帝国将会兴起;但在两个帝国之间,将有一千个世代的人类在受苦受难。我们必须为这些人奋斗。

问:(稍稍复原)你自相矛盾。前不久你才说无法阻止川陀的崩溃,由此引申出“灭亡”――所谓帝国的灭亡。

答:我的意思不是说能够阻止灭亡,但现在去缩短灭亡后的过渡时期还来得及。如果允许我的人现在开始工作的话,各位,将无***府状态的持续时间减少到一千年是有可能的。目前我们正处于历史上的微妙时刻,能够把历史的滔滔洪流稍稍转向――只是一点点,不能太多,但足以消除人类历史上悲惨的两万九千年。

问:你准备怎么做?

答:保存人类知识。人类知识的总和远超过任何个人。当社会结构解体之际,科学随之破灭星散,个人所知不过凤毛麟角,没有用处,也得不到帮助。无意义的零碎知识无法承续,几代之内就会失传。但是,如果我们准备了一份所有知识的总集,就永远不会散失;未来的子孙能够据以重建,而毋须自己重新发现。一千年可以完成三万年的工作。

问:全部这些――

答:全部的计划,所有三万名工作人员,连同家眷,都是献身于“银河百科全书”的编辑。他们在有生之年无法完成,而我甚至看不到开始。但是在川陀灭亡之时,书会完成,并存放在每一个重要的***书馆中。

委员长的槌子一起一落。谢顿离开证人席,平静地坐回尼克身边的座位。

解读《基地》:

《基地》的深远影响

大多数评论家与书迷都认为,“基地三部曲”是阿西莫夫最伟大的文学成就。许多读者都是通过这部作品首次认识阿西莫夫的。这些作品创作于1941年8月至1949年3月之间的7年半时间里,开始是一系列刊载于杂志上的短篇小说,后来作者又用了4年时间将它们结集成书。

出版至今60年来,这些作品对人类的太空探索、世界局势、前沿经济学理论、好莱坞电影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星球大战》还是《阿凡达》中的科幻构思,都能在该书中找到创意的影子。而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更是亲口承认,他当年选择经济学,就是受了阿西莫夫的影响。

幻想中饱含哲思

为何阿西莫夫会受到如此的欢迎?主要是因为他在作品中将科学知识和文学幻想结合得很好,又表现出了深邃的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

“基地”系列的灵感最初来自《罗马帝国衰亡史》。对于博学多闻的艾西莫夫来说,他笔下的科学幻想多少都有所本。例如“心理史学”便是“气体运动论”(物理学)、“群众心理学”(心理学)、“历史决定论”与“群体动力论”(历史学)的综合体;而刺激“基地”不断成长茁壮的“谢顿危机”,则取材自历史哲学家汤恩比的“挑战与回应”理论。

除了丰富的科学和社会学理论基础,这部书更传达出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治的现实性。无论是***治家对于紧急事件的反应和***客间的***治斗争,还是对群众心理变化的分析,都引人入胜。至于书中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哲理性思索就更多了,比如:什么才是引领历史的逻辑?科学预言未来有可能实现吗?如果这种可能性存在,个体在大历史背景中所处的角色为何?

所以,科幻作家韩松才如此表达对阿西莫夫的赞叹:“阿西莫夫的作品,探讨了人与物的复杂关系、人与机器的复杂关系等等,神秘又深奥。给我的冲击不仅是一个科学或文学命题,更多的是很多哲学问题,这是可贵和难得之处。”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作为一部以历史进程为主线的,大气磅礴的史诗作品,《基地》的时空跳跃性大、角色转换快。没有多余的文字,没有刻意的悬念和情节,只对起到关键作用的事件与人物进行描述。这种写法一般很容易被评价为行文枯燥。可为什么在看似平淡的讲述下,仍能引人入胜呢?

这是因为科幻小说不同于一般讲究细节描写的小说,其主角并不一定是人物。大到一个世界,小到一个科学发明,都能成为作者的重点描述对象。在本书中,跨越数千年的历史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庞大的空间跨度和巨大的时间差产生了厚重的历史感,并给读者造成了极大的震撼。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6篇

勃涅日列夫也曾在肖洛霍夫那儿碰过壁。他曾提出到维约申斯克去拜访肖洛霍夫,但是肖洛霍夫对他说:“亲爱的尼基塔・伊里奇,你们到我这儿来是好事,可要是庄稼歉收了怎么办?看样子今年收成不好。”肖洛霍夫就是以这种貌似玩笑的方式巧妙回绝了这位苏共***。

1933年,苏联集体运动中的许多过激行动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肖洛霍夫曾上书斯大林向他汇报实情,请求救济饥民。他甚至在信中威胁斯大林,如果斯大林不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他就要将此写进《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二部。

肖洛霍夫被认为是20世纪苏联最伟大的作家。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有三部,即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其中以《静静的顿河》影响最大,被誉为“顿河哥萨克生活的史诗”,并为作家赢得了196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早在1926年,肖洛霍夫就出版了两部反映苏联国内战争时期顿河哥萨克生活斗争的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浅蓝色的草原》,引起文学界的关注,并获得好评。也就是在这一年,肖洛霍夫决定创作一部深入反映顿河哥萨克生活和斗争的长篇小说,这就是后来写成的《静静的顿河》。作品一共分四部八卷,分别于1927年、1928年、1932年、1937年和1940年发表于《十月》、《新世界》两家杂志上。

《静静的顿河》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哥萨克的故事,反映的却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至国内战争时期这十多年顿河流域***治风云变幻和顿河全体哥萨克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命运。

顿河边上的靼鞑村住着中农麦列霍夫一家六口。小儿子葛利高里是一个勇敢剽悍而又桀骜不驯的青年。他同邻居司捷潘的妻子阿克西妮娅发生了炽热的爱情。阿克西妮娅是一个勤劳美丽、大胆泼辣、有着火一般的激情却遭遇不幸的哥萨克。她与正直淳朴的葛利高里之间的爱情是纯洁真挚的,但是他们的关系使葛利高里的父亲深为忧虑。他赶紧为葛利高里张罗亲事,让他跟同村富农的女儿娜塔丽娅结了婚。葛利高里不喜欢冷淡的妻子,婚后和阿克西妮娅旧情不断,最后两人私奔,逃到地主李斯特里茨基的庄园里做了下人。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葛利高里同村里的其他青年一起应征入伍。他在战场上作战英勇,表现出色,还获得了勋章,但是战争的血腥和残酷使他深感困惑,精神上异常痛苦。在布尔什维克贾兰沙的启发下,葛利高里朦胧地意识到了***的真理,认识到了帝国主义战争的实质。后来在另一个***者波得捷尔科夫的影响下,他加入了红***。但是,在***队伍中,葛利高里亲眼目睹了波得捷尔科夫未经审讯便杀死白******官并大肆滥杀无辜。这种暴行使他深为不满,一怒之下他离开了红***队伍。在白***的煽动下,他加入了叛***并当上了师长。当叛***被消灭,他又满怀赎罪之心参加了布琼尼骑兵团。尽管他在骑兵团里奋勇杀敌、战功赫赫,复员后却仍然害怕在肃反运动中遭迫害。于是他又冒险参加了弗明匪帮。最后匪帮溃败,走投无路的葛利高里悄悄潜回村里,想带上阿克西妮娅远走高飞,不幸未走多远阿克西妮娅遭追兵***杀,悲惨死去。这个时候,葛利高里已经在战争中失去了大部分亲人,包括他的父亲、母亲、哥嫂、女儿和他那在屈辱中度过了一生的妻子娜塔丽娅。阿克西妮娅的死使他生命中的最后一线光明消失了。万念俱灰的葛利高里独自一人在草原上流浪了三天三夜,终于决定回家。作品最后,葛利高里抱着自己同娜塔丽娅所生的儿子站在自家的门前,面对着疲惫而广阔的大地,不无悲凉地感到自己和这个世界惟一的联系就是小儿子米沙特。

就这样,肖洛霍夫以一个普通哥萨克人葛利高里的生活经历为明线,以他的情感经历为暗线,记叙了他坎坷而又充满激情和迷惘的一生,并由点及面,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顿河人民在面对社会历史重大选择的紧要关头所经历的痛苦的思想斗争和走过的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探讨了个人命运同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表现出作者独有的悲剧意识和深广的人道主义关怀。

肖洛霍夫的作品特别关注社会变革中生命个体的处境,他总是用富于人性的笔触深入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其创作不只是迎合一时的***治潮流而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这一特点几乎贯穿在他的所有重要作品中。因为国内战争的爆发,肖洛霍夫只上到小学四年级便不得不辍学回家。他15岁参加***,先后当过人口登记员、粮食检查员,还和匪***战斗过。当他17岁那年到莫斯科时,怀里仅揣着几个卢布。他不得不去做石匠、搬运工、泥瓦匠和房管所会计以维持生活。正是在这种恶劣条件下,他一边干活一边写作,于1923年9月发表了处女作《考验》。一开始肖洛霍夫的创作主要师法契诃夫,契诃夫描写自然风光的高超技巧、简练的语言风格使肖洛霍夫受益匪浅。后来他进一步借鉴托尔斯泰的创作技法,他的《静静的顿河》在结构布局和人物塑造方面受《战争与和平》影响很深。但是在创作上对肖洛霍夫有直接的提携之功的人是绥拉菲莫维奇。这位可称为肖洛霍夫精神之父的作家,在肖洛霍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序言中,就曾把他的小说称作草原上的鲜花,并预言肖洛霍夫将成为一个可贵的作家。

■■ 链接

肖洛霍夫名言: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7篇

【关键词】凯特・肖邦;女性形象;“家中天使”

凯特・肖邦是19世纪末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先驱,主要作品有两篇长篇小说《过错》、《觉醒》,和一百多篇短篇小说,分别收集在《牛轭湖的人们》(Bayou Folk,1894)、《阿卡迪亚之夜》(A Night in Acadie,1897)和《一种职业和一个声音》(A Vocation and a Voice)这三部短篇小说集中。在众多的作品中,凯特・肖邦成功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其中不乏维多利亚时期所标榜的“家中天使”。

一、“家中天使”产生背景及特点

“家中天使”得名于英国诗人考文垂・特莫尔(Conventry Patmore, 1823-1896),他在其诗作《家中天使》(The Angle in the House)中称女性为“人人仰慕的完美者,头戴桂冠、犹如天使”1,是维多利亚时期的完美女性形象。

在西方,女性长期处于隶属于男性的二等公民的地位。维多利亚社会大肆宣扬“男尊女卑”的观念,倡导和维护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方式,剥夺了已婚妇女的法律权利,妇女完全处于社会的低层和边缘。19世纪的英国虽然有高高在上的维多利亚女王,但充斥着***治舞台的却几乎都是男性,女性的声音娇弱到几不可闻。

维多利亚社会强大的宗教话语权使得女性将“安静恪守、沉默寡言的‘家中天使’”定为她们婚姻家庭生活的目标;社会赋予女性的也仅是“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的职责。博斯通(Joan Burstyn)在《维多利亚教育和女性的理想气质》中写道:“女性要把时间花费在打理家务、照顾孩子、购买家庭用品、慈善和培养友情;而男性要每天离家,挣钱养家。这种生活方式成为社会的理想模式。”2所以,理想女性的特征是外形和道德上完美无缺的女性,是安静沉默的妻子和仆人,是温柔顺从、对男性的需求俯首帖耳,体现男望的女性形象。这就是受人尊敬和仰慕的“天使”形象。

“家中天使”作为维多利亚时期的一种主流文化,对各阶层妇女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很大一部分妇女都按照“家中天使”的要求来约束自己。

二、 凯特・肖邦笔下的“家中天使”

作为19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凯特・肖邦文学作品体现了特定时期的女性形象,其作品中的“天使”女性大量存在。

《觉醒》中的阿黛尔・拉蒂诺尔就是男性期待的理想得女性形象的代表,是“家中天使”的杰出代表。她简直就是美的化身。“她的美丽全露在外面,光耀夺目;一头蓬松的金发不论是梳子还是发针都管束不住,一双眼睛简直像蓝宝石闪闪发光;两片娇艳的红嘴唇看起来只会叫人想到熟透了的樱桃或美味可口的深红果子。”3“谁也不会要求她那粉颈稍稍瘦一点,或者她的玉臂略略细一点。谁的手也比不上她的那么优美,特别在穿针引线或是戴上金顶箍缝制小儿睡裤或照时新式样做胸衣和围嘴时,看着它们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4阿黛尔不仅有着迷人的外表,还有着天使般的性格。阿黛尔结婚七年间,已经养育了三个孩子,并在考虑要第四个,她忠实地履行着的妻子应尽的生养后代的职责。尽管身体虚弱,阿黛尔夫人走到哪儿都会带着针线;看到她的孩子们也非常亲昵地抱在手臂里,吻了又吻,亲了又亲,完全不会去顾及自己的身体状况;在举行舞会时,她坚持经常地演奏,是为了孩子们,“因为她和她丈夫都认为这样可以使家庭更为愉快,更富有吸引力”5。

她忠实履行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责任,维护丈夫对妻子的绝对拥有权,丈夫婚姻中的伴侣,心甘情愿地扮演着相夫教子的角色。

《德西雷的儿子》中的德西雷温柔漂亮、待人真诚、富有爱心、性格温顺,对丈夫唯命是从,履行着传统的生活模式,也是典型的传统妻子形象。

家庭生活中,德西雷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生活在丈夫的庇护中。“丈夫一皱眉,她心里就一阵发抖,可是她深爱着阿曼德。她对上帝最大的祈求就是让阿曼德有个笑脸。”6当发现她的孩子不是纯种的白人时,她被丈夫猜忌血统不纯洁,她没有更多地去为自己辩护,也没有怀疑丈夫的血统,而是含恨抱着儿子投河自尽。

此外,《牛轭湖圣约翰女士》中的德莱尔夫人年轻、美丽、天真稚气,但因为丈夫参战而略感孤独,她的爱慕者赛平考特想带她私奔,然而丈夫的去世让她断然拒绝了邻居的求爱,因为她的全部感情已倾注到亡夫的身上。年轻漂亮的德莱尔夫人用一生来哀悼丈夫。

《塞莱斯坦夫人离婚》中的塞莱斯坦先生在外醉生梦死,对妻儿不闻不问。塞莱斯坦夫人艰难度日,终于鼓起勇气有了离婚的想法。但丈夫突然回来发誓痛改前非,于是塞莱斯坦夫人继续呆在婚姻的坟墓里,希望依靠丈夫过维多利亚时期平常女人的生活。

三、结语

“家中天使”的形象在凯特・肖邦的作品中深入人心,阿黛尔夫人、德西雷、巴罗达太太、德莱尔夫人、塞莱斯坦夫人都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期女人形象。她们拥有着迷人的外形、优雅的气质;信奉美国男权文化统治下社会推崇“真正女性”的传统道德标准;忠实地扮演着 “顺从的妻子”、“家中的天使”、“圣洁的母亲”,遵循着“虔诚、贞洁、顺从、爱家”的妻业、母业和妇道。

传统的女性形象在当时以男性为权威的父权制社会中模式化了,这种模式是衡量一切女性的标准。违背这一标准的女性只有被社会抛弃。所以,凯特・肖邦对于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对当时主流文化的一种顺从,但“家中天使”这一称谓,却只是男性试***让女性接受自己的命运所赋予的美誉,“高歌”女性在家中的高贵地位,让女性自觉自愿地甘为社会和家庭的二等公民。“家中天使”只是有名无实;但要真的使其名副其实,在父权夫权的社会背景下举步维艰。

注释:

[1] Coventry Patmore, “The Angel in the House” ,Poetical Works. Volume One. (London:George Bell and Sons, 1906), pp. 28.

[2] Joan N. Burstyn, Victorian Education and the Ideal of Womanhood (London: Croom Helm, 1980), pp. 30.

[3] 凯特・肖邦:《觉醒》,文忠强、贾淑勤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第10页.

[4]同上,第10页.

[5]同上,第30页.

[6]凯特・肖邦:《德西雷的儿子》,金莉、秦亚青译,载《外国文学》,1995年第4期,第48页.

参考文献:

[1]Coventry Patmore. “The Angel in the House”.Poetical Works: Volume One. London: George Bell and Sons, 1906, pp. 28-32.

[2]Joan N.Burstyn, Victorian Education and the Ideal of Womanhood, London: Croom Helm,1980.

[3]金莉:《文学女性与女性文学:19世纪美国女性小说家及作品》.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4]凯特・肖邦:《德西雷的儿子》.金莉、秦亚青译, 载《外国文学》,1995年第4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内容包括跨文化交际小论文1000字,论文选题100题跨文化交际。2)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高校英语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参与主体,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

学习

父亲节日快乐祝福语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父亲节日快乐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父亲节日的祝福语大全,父亲和母亲节日祝福语。3、爸爸,所有的祝福都带着我们的爱,随风送到您的耳边,送到您的心底。父亲节快乐!4、爸爸,坦白讲你有时非常狡猾,有时又非常滑稽可笑,但是我更想说:最

学习

爱情诗词名句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诗词名句10篇,内容包括古人的爱情诗词名句,关于春天的爱情诗词名句。我全都勇敢地接过欢乐的爱那样欢乐哪怕往往少了点思索痛苦的爱尽管痛苦却常常多了些收获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

学习

火柴人故事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火柴人故事10篇,内容包括火柴人战争2的故事,火柴人历史故事解说。腿被烧毁了,但公主还未等到兵士来拯救自己,她决定利用火柴人的双手再一次取得温暖,对火柴人说出绵绵情话,希望他能为爱情牺牲多一趟,焚烧他双手。公主奸计得逞,现

学习

保险培训班心得模板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保险培训班心得模板,内容包括保险促成销售的方法技巧心得,保险培训简短心得体会通用10篇。有意练功,无意成功。所谓成功,就是功到自然成。成功就是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所以,良好习惯的养成对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的辉煌

学习

化妆品促销活动方案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化妆品促销活动方案10篇,内容包括化妆品促销活动方案范文,化妆品引流促销方案。2、本活动方案以店内整体销售为出发点,力求增加整体销量。3、本次活动对进一步提升**店在当地的知名度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帮助该店在与

学习

会计电算化实习总结10篇

阅读(13)

2、记帐凭证:记帐凭证是登记帐薄的直接依据,在实行计算机处理帐务后,电子帐薄的准确和完整性完全依赖于记帐凭证,操作中根据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填制记帐凭证的内容:凭证类别、凭证编号、制单日期、科目内容等。二、根据会计凭证登

学习

产科实习小结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产科实习小结10篇,内容包括产科实习小结收获与存在问题,产科实习小结200字100篇。在实习期间,尊敬师长,服务态度良好,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因性别及时间等因素,未能进一步学习及观摩手术,实乃憾事.感谢老师们的关爱和教导,学生定当努

学习

写事作文指导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写事作文指导10篇,内容包括写事作文过程详细范文,写事作文范文复习。可恨的蛀牙山东省高密市豪迈中学秦率卿俗话说得好: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这几天,深居在我后槽牙里的牙虫又出来“狂欢”,整得我吃不下,睡不好,老妈实在看不

学习

初中教师支教工作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教师支教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小学教师支教工作总结8篇,支教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以上是初教系团总支xx年1月份活动计划初教系团总支学生分会初教系xx年2月份活动计划新学期的到来,我们又来到了紧张的筹备工作,在这过去的一个

学习

乡镇卫生院管理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乡镇卫生院管理10篇,内容包括乡镇卫生院管理经验做法,乡镇卫生院管理工作细则。1存在的问题1.1重医轻护的现象在乡镇卫生院依然存在:不论是在人才培养或是工资待遇上,决策者一般都偏向于医生,这样一来护士的积极性不高,进修学习

学习

普通话测试说话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普通话测试说话10篇,内容包括普通话测试说话训练30篇,普通话测试说话稿。2001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九条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

学习

关于元宵节的诗词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元宵节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元宵节新诗词100首,在异乡过元宵节的诗词。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5.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6.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学习

有关感恩的作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感恩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有关感恩的作文范文5篇,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这就是教师,是我们伟大的母亲!九月,我们告别小学,踏进了向往已久的初中,来到了我们新的大家庭——七五班。在这里,我看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您啊!老师!刚来到

学习

励志短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励志短文10篇,内容包括励志最新短文,励志短文合集100篇。是从不再有可以整天窝在被窝里的假期开始,是从在回家路上看到路灯把自己单薄的影子拖得老长开始,是从眼见寒风把父母不舍的眼泪吹凉、白雪把他们额头上交错的皱纹填平

学习

关于旅游的英语短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旅游的英语短文10篇,内容包括旅游的英语小短文30一40字带翻译,介绍重庆的英语小短文旅游特色。英语逐渐的成为了世界范围的通用语言,在旅游交流方面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资源容量小、教学

学习

经典英语短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英语短文10篇,内容包括英语春节的小短文,英语十篇短文。4.(be)abundantin(berichin;bewellsuppliedwith)富于,富有5.access(to)(不可数名词)能接近,进入,了解6.byaccident(=bychance,accidentall

学习

自我慰藉的小短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自我慰藉的小短文10篇,内容包括走心的小短文,催人泪下的小短文。《哲学的慰藉》里的每一个哲学家都是个性鲜明的人。个别人选如蒙田算不算哲学家,作者并没有按照学院的规定来安排。我接触蒙田超过二十年,《哲学的慰藉》却让我

学习

英语短文故事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短文故事10篇,内容包括英语故事大全100篇短文,英语短文故事。老人和老猫一个年迈的老人养一只猫。这只猫也非常老了。她跑得很快,但是牙齿很糟糕。一天王还是那个,这只老猫看见一只小老鼠。它抓住了小老鼠,但是它却吃不了

学习

短文章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短文章10篇,内容包括短文十篇,读者经典文章十篇。

学习

经典短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短文10篇,内容包括十篇小短文,高中短文十篇。3、Myeyesarethestarsoveryourwindow,Gazingaffectionatelyatyoueverynight.我的目光就是你窗前的星星,每夜都在深情地注视着你。4、Loveisavinethat

学习

英语短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短文10篇,内容包括英语短文十篇左右,英语短文十篇20词。itisnoteasytopin-pointtheoriginsofthechristmasfeast,todaythemoreimportantfeastofthechristmasseasoninmostwe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