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调研报告第1篇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大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就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消费主体,谁抓住了他们,谁就抓住了未来的市场。
由此,国内外众多厂商纷纷把目光投入了大学校园,如飞利浦公司放弃中国足协杯,赞助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红牛在全国大学校园赞助推广“红牛杯三人制篮球联赛”;雀巢公司在大学校园举行“雀巢咖啡e世代大赏”活动。
*现有普通高校66所,在校生30、16万人,成人高等专科学校12所,在校生12、907万人,对大学校园内的商业推广活动进行调查,努力探寻其中的规律,不仅对当前在做商场推广的商家会有所帮助,也会对日后打算进入校园的商家有所裨益。
20*年11至12月份,*世纪经纶营销企划公司市场研究部消费者研究中心“高校商业推广活动课题组”在*进行了专题调研。课题组对以*大学、*师范大学、*中医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为代表的四所高校60名学生了进行了小组座谈和一对一深度访谈,以深入了解大学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挖掘其中蕴含的商机,为商家提供决策依据。
一、大学校园内的媒介主要有印刷媒介、电波媒介、校园网、户外媒介等。
印刷媒介包括海报栏、杂志、宣传单,大学校园的海报一般统一张贴在海报栏上,每所大学一般会有2到3处的海报栏,分布于学生宿舍旁或教学楼前,这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信息源。大学生经常购买杂志和报纸,如《读者》、《青年文摘》、《南方周末》、《齐鲁晚报》等。
电波媒介包括电视、广播、电话,现在大学校园宿舍一般都有了电视机,每所大学也都有自己的校园广播,一般在中午和晚饭时播出,通常是时事和本校的信息,大学校园内各宿舍的电话一般都是互通免费的。
校园网的用途目前主要是选课、查成绩、看新闻、查资料和论坛灌水,网上跳蚤市场极少。
户外媒介主要是指校园内玻璃宣传栏和餐厅外的大型招牌。
二、大学校园商业推广形式比较多样,频率各有不同。
在*,大学校园商业推广活动一般有海报、传单、赞助、报告(讲座)、商家人员销售展示、学生、书摊、上门推销与讲解、演出。其中,针对女大学生上门讲解化妆品知识和商家举办大型演出(活动)这两种形式极少;报告(讲座)这种形式也比较少,大部分高校一学期有一次或两次;上门推销在各高校曾是个普遍现象,随着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越来越严格,这种形式在日益减少。星期六、星期日,不时会有商家人员在校园销售展示,但一般没有什么规律
性,次数也不是特别多;书摊一般都是在星期六、星期日。
大学校园最常规、最普遍的还是海报、传单、条幅、赞助学生这几种形式。由此可以看出促销类(游戏活动、赠品、免费使用、优惠券、价格折扣等)推广形式运用的极少,这一点应当引起商家的重视。
三、大学校园商业推广的产品大多集中于学习类、教育类和生活用品类。
大学校园内商业推广的产品有三大类:学习用品、教育培训类、生活用品类。
学习用品一般有书、复读机、电子词典、随身听、CD、电脑、学习资料。教育培训类有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考试、考研、托福、雅思、二外(法、德、日)和各种证书培训。
生活用品类有食物(可乐、果汁、蛋糕、薯片、牛奶等)、***、***、化妆品、美容美发、和鞋、服装等。满足大学生精神、娱乐需求的产品比较少,商家可以努力挖掘和开拓这一方面的市场。
四、大学生对商业推广活动的态度比较友好。
调查发现,大学生除了对上门推销表现出较一致的不欢迎外,对于广告、海报或是无成见或是比较接受,对于赞助、报告、学生、商家人员销售展示一般都比较接受。总的来说,大学生对商业推广活动抱着一种友好的态度。
五、大学生最喜欢的推广形式是公关宣传,最不喜欢的是上门推销。
调查发现,大学生一般最喜欢的推广形式是公关宣传,原因是赞助可以使大学生得到实惠,报告、演出一般比较有趣,又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最不喜欢的形式是上门推销,因为产品质量低劣,不时还会发生宿舍失窃现象。
六、各商业推广形式的影响效果差异明显。
我们把海报、传单等归为平面广告类,把赞助、报告、演出归为公关宣传类,把商家人员销售展示和学生归为人员销售类。
调查发现,平面广告一般可以而且只能达到让大学生们知晓产品和企业名称和了解产品和企业相关内容的效果。
公关宣传不仅可以做到平面广告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让大学生对产品产生好感,以及形成对产品的购买偏向。
商家人员销售展示最有可能促成大学生现场购买。所以,商家应当最大可能的采用这一推广形式以扩大销售量。
书摊,虽然其中所售正版书不多,但书籍质量还可以,价格往往又很便宜,满足了大学生对学习书籍以及文学书和畅销书的需求,很受大学生的欢迎。
对于学生,大学生还是比较接受和欢迎的,尤其是其熟悉的学生,大学生更是表现出很高的信任度。问其原因,学生一般比较方便,有什么问题,可以去找他,加上是同学,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另外,大学生还普遍认为学生一般不会欺骗学生,否则该学生很难在同学圈里体面地待下去。因此,大学生对学生一般是比较信任的,商家应当充分采用学生以扩大销售量。
七、大学生的消费观十分理性。
当询问在有了需求和知道某产品以后,决定你购买该产品与否的因素有哪些时,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考虑的第一因素是质量、第二是价格,第三是商家诚信度。所谓商家诚信度是指商家能否做到先前的消费承诺。在确定了以上三点后,大学生一般就会购买了,是否一定是名牌,并不是太重要。
八、商家人员销售展示是最有助于让大学生感觉产品质量是可相信、可信任的校园推广形式。
当询问哪一种形式最有助你相信产品的质量时,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商家人员销售展示最有助于让他们相信产品质量是可信赖的。原因主要是眼见为实,有什么问题可以当场询问,现场可以直接感受、直接观察,对产品性能了解得比较充分、比较详细,有助于对其产品产生信任。这充分证实了“易接受度、现场优先接触度与利益可体验性是售点的基本构成要件”。
小结:
1、大学校园内商业推广形式主要有:海报、传单、赞助、讲座(报告)、商家人员销售展示、学生、书摊等七种形式。
2、商业推广的产品一般有三大类:学习类产品;教育培训类产品;生活用品类产品。
3、大学生最喜欢的推广形式是公关宣传,最不喜欢的是上门推销;总的来说,大学生对推广活动的态度是友好的。公关宣传(赞助、报告)除了可以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让大学生了解其产品相关内容以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促使大学生对产品产生好感、形成对产品的购买偏向。
4、平面广告(海报、传单)在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让大学生了解其产品相关内容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在接受广告之后,决定大学生购买该产品因素分别是质量、价格、商家的诚信。
5、商家人员销售展示因让大学生感到质量可靠而最有可能促成现场购买。
6、作为大学校园特有的推广形式,学生比较受大学生的信任。
高校调研报告第2篇
××乡***认真贯彻落实***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村任职作为乡***强化村级组织建设,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培养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重大举措。
今年1月,上级组织部门共选聘2名大学生村干部,到我乡脚家箐村委会和狗街村委会,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一职,其中,本科学历人,大专学历人,专业人,专业人,两人均系汉族,平均年龄24.6岁。经过对大学生村干部开展认真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思想、工作、生活情况
一是思想进取。他们摆正心态,树立为民思想,努力实现角色转变。他们决心打破干部群众“一帮文弱书生,什么也做不了”的疑虑,坚定“大学生到农村,将大有作为”的信念,把到村任职当作一项光荣的事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练,更是人生难得的一笔财富。因此,在工作实践中也逐渐地对村官工作充满了乐观和自信。
二是工作扎实。他们能遵守有关工作纪律,按照规定时间正常上班,有时还能根据工作需要加班加点,工作比较稳定。他们能紧紧围绕乡***、***府的中心工作,尊重群众意愿,从实际出发,依托当地区位、气候等条件优势,结合自我专业能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真正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深入农村,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帮群众理思路、出主意、想办法,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紧迫、最直接的困难和问题,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工作中基本当好“六员”,即当好村情民意的调研员,当好***策法规的宣传员,当好经济发展的服务员,当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员,当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当好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员。
三是生活正常。任职干部较好发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能力行节约,克制铺张浪费,从自己微薄的补贴经费中开支生活费用,做到不吃、拿、卡、要,有时还对困难群众进行扶持。
二、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乡结合实际,通过请销假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学习交流培训制度、《民情日记》管理制度、书面材料报送制度、阶段性重点工作报告制度、督促检查制度、考核评优制度、严格执行“五不准”制度、统一建档制度加强任职干部管理,受到良好实效。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村工作经验不足,体现在群众思想工作不够深入,工作方法不够丰富,工作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二是建设资金不足。
高校调研报告第3篇
一、基本情况
视察组由市***协副***带队,在学校领导及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分别视察了师专校园,办学基础设施。具体视察了生物多样性科普长廊、语言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网络中心、机房、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学术报告厅、阶梯教室、物理实验室、体操房、心理辅导中心、***书馆自修大厅、学生宿舍、公寓、音乐系琴房、版画工作室、美术馆、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书馆及分校区和将搬迁的新校址等。并召开了座谈会,会上师专校长杜巍对学校发展情况作了全面介绍。视察采用听、看、议的方法进行。座谈会上,委员们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师专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
通过视察,***协委员们认为: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在省教育厅和全市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师专经过26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实现了一定的办学规模,积累了良好的教学资源,具备了一定的办学实力,在学校发展定位、转变教育思想、培育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等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具备了适度扩大办学规模,适时提升办学层次,建设本科层次的()学院,实现新的发展目标的基础条件。对此,***协委员们予以充分肯定,对今后的发展寄予殷切希望。
1、整合教学资源,强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原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对专业学科进行增设,调整和改造。截至目前,学校设有中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社会科学系、历史学系、音乐系、美术系、体育系、生命科学系、计算机科学系、园艺学系等11个系21个专业,其中有16个教师教育专业和5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教育学、法学、农学等六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多学科专业综合发展的态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有较大增强。经过扩招,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036人,各类非全日制本、专科成人教育学员6364人,各类人才培养总规模为9400人,面向全省16个地州市招生。
2、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通过推荐,选送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式,学校师资队伍学历结构明显优化,职称结构显著改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全校现有教师174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4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4人。
3、重视办学基础设施和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学校现有生物学综合实验中心、物理学基础及应用实验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和网管计算中心等4个实验中心,下属26个实验室,多媒体教室8个1056座,语言实验室3个143座,有教学用计算机481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12万元,力争年内突破1000万元;***书馆藏书289365册(件),阅览学习座位1183座,电子阅览室2个199座;学校校园局域网采用Client/Server体系结构及1000M快速以太网技术,1000M/100M网络结构,布信息点140个,连接计算机400余台,与因特网联接,信息畅通;与龙生绿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茶树良种场,市各县(区)一中,市幼儿园及市中级人民法院等部门分别签署合作共建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基地协议书,各专业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达30个;有教育科学研究所、地方经济文化研究所、生态农业研究所和绝版木刻研究所等四个研究所,有美术馆,地方民族民间艺术博物馆,有目前在省内高校一流的版画工作室等优质教学设施。
4、精心打造特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与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园合作共建“热带园艺人才培养基地”,在师专和西园充分共享“西园”优质的科技教育人才和多媒体教室、***书馆、实验楼、标本馆、种质库、试验实习用地2300亩等优良的办学设施资源,采用“2+1”分段教学、实践的模式培养从事热区生物资源培育开发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二是依托绝版木刻优势,精心培育和打造美术专业特色,使之在省内高校同类专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国内美术界有较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我市充分共享的社会文化艺术资源和文化建设的亮点。三是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禁毒与艾滋病预防教育等方面形成特点。
二、今后三年建设发展目标
经过——三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到年具备扩大办学规模,升格为多学科专业的本科学院的基本条件。实现全日制在校生5000人,非全日制在校生5000——6000人,各类人才培养1——1.1万人的总规模。把学校办成立足滇西南,面向全省及东南亚国家,依托教师教育的基础和优势,办学形式开放、多样、灵活,本专科教育并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全日制教育与函授、夜大学教育相结合,对社会的开放程度增大,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办学特色突出的多学科专业的本科层次的学院,成为市教育、科技、文化、信息中心,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师专进一步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办学基础设施不足,主要办学条件指标如校园面积,建筑面积,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等仍低于部颁合格标准,尤其是办学空间狭小,成为目前制约学校发展最大的瓶颈因素;二是办学规模偏小,办学效益不高,不能较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三是单一的专科层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办学层次应适时提升。
四、意见和建议
1、师专是市第一所高等学府,建校26年来累计输送各类毕业生9992人,他们已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骨干中坚力量,其中一部分毕业生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随着学校建设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必将对加快市人才培养,拉动的经济增长,对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市广大人民群众将成为直接的受益者。因此,充分认识,广泛宣传师专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全社会对师专的建设发展进一步给予理解、认同和物质上、精神上、道义上的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帮助、支持学校实现发展目标。
2、师专是一所地方高师院校,地方高师院校要在变革中主动应对,保持良好的竞争态势就必须坚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确定办学定位,提升核心竞争力。具体包括发展目标、类型层次、服务面向、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等,核心则是发展目标的定位。师专未来三年的办学目标定位应该是综合性、教学型、富有特色的本科师范院校。通过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学校实力和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3、希望市委、市***府逐年加大对师专建设项目的投入支持力度,切实发挥市***府“师专征地建设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督促有关职能部门加快征地工作的进展,力争在年内完成征地,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等任务,年启动一期建设,确保三年建设发展目标的实现。
高校调研报告第4篇
关键词:工作经验 不足 对策
中***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73
1 调研目标及方法
我们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建工作调研活动,以了解本学院***员发展工作的基本情况,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员发展工作机制;分析研究当前学院***员队伍规模、质量、结构、素质及其内在关系,提出进一步做好***员发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此次调研报告通过向部分学生***员、发展对象、入***积极分子、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座谈及查阅相关学院***建发展工作资料等方式,收集了详尽的数据资料,在量化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此次***建工作调研工作。
2 调研数据
目前,土木工程学院在校学生人数共计为2473人,其中在校专科生141人,本科生有2207人,研究生125人,***员599人,占学生总人数的24%,其中正式***员399人,预备***员200人,入***积极分子1100人;教职工共计104人,***员80人,占教职工总人数的76.9%,教职工***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31人,占***员人数的38.7%,具有硕士学位的有49人,占***员人数的60%,具有本科学位的有4人,占***员人数的5%,取得教授职称的9人,占11%,取得副教授职称的36人,占45%,取得讲师职称的30人,占37.5%%,取得助教职称的6人,占7.5%。
3 根据此次的调研结果,土木工程学院的***建工作积累和总结了一些基本作法和经验
3.1 建立“师生***员三个‘一对一’帮扶”制
师生***员三个‘一对一’帮扶”就是对每个***员和***支部划分***员责任区:一名教职工***员帮扶一个学生班级;一名高年级***员帮扶一个新生宿舍;一个高年级***支部帮扶一个新生班级。
3.2 强化对***员和***支部的考核制度
为加强学院***支部建设,建立起保持***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和促进学院***建工作的发展,学院制定了《土木工程学院学生***员量化考核标准》和《土木工程学院学生***支部量化考核标准》,形成了学院***建工作过程中的特色,进而在全校内予以推广。
3.3 提升***员“四率”以 促进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
即一要加强新生入***前启蒙教育,提高学生的入***申请率;二要加强学生***员发展培训合格率;三要提高学生***员的获奖率;四要提升***员在群众中的满意率。
3.4 及早选苗、教育和培养
学院在每年新生入学一个月内,由负责学院学生***建的工作人员对新生进行入***前关于***的基本知识和入***基本程序的教育。在***员发展过程中,严格按照学院每学年年初制定的学院***员发展工作计划,有计划有安排地发展***员。
3.5 完善***员队伍结构
注重***员发展结构的合理性,尽可能的完善***员队伍在性别、民族、年级和文化层次上的分布,尤其在发展教职工***员时,尽可能的吸收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加入到***组织,更好地发挥***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6 谨慎发展
谨慎发展则是要求在***员发展过程中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严格履行入***手续。
3.7 对入***材料的集中审查
对发展对象的入***材料进行审查。确保发展对象的入***材料要齐全,入***程序规范。接受调查问卷的150名学生和教职工普遍认为,学院在***员发展程序和入***材料的审查上比较规范,对学院的***建工作予以了肯定。
4 但是根据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建工作过程中,也还普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入***动机与入***态度存在不端正现象
入***动机和态度是否端正,是保证***员发展质量的核心问题。此次调研中,仍然有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并没有明确的入***动机,只是随波逐流和为了未来工作之需。
4.2 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
目前对学生入***前的考查稍显片面,使得一些发展不全面的学生往往也能轻易的加入***组织,而这些学生很难让人信服,无法获得群众基础。
4.3 基本能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定期开展组织生活但内容单薄不深入
主要原因在于组织生活缺乏计划性,组织生活时间到了,才开始思考此次生活会要学的内容或要开展的活动,其次缺乏相关组织生活学习资料。
4.4 组织生活能够扎实开展但是形式比较单一
据统计,在组织生活内容形式的采取上,有51%采取座谈讨论会的形式,38%采取集中学习形式,而只有11%采取的是外出参观学习、观看视频和其它形式。
5 针对高校***建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5.1 加强入***前后的教育培训
严格入***标准,对入***积极分子跟踪考察,保证发展***员的严格性;入***后通过参加预备***员培训班继续对其进行入***后的教育。坚持***的事业第一、学校的利益第一、同学的利益第一。此外,还要进一步发挥***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协助基层***组织开展各项工作。
5.2 进一步将规定的***员条件具体化,全面考察学生是否达到入***标准
对入***积极分子从思想***治、学习成绩、课外实践、日常表现和群众基础等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看其是否达到了入***标准。
5.3 丰富组织生活形式
***支部在组织生活中,通过举办演讲会、***的基本知识竞答、红歌会,开展网络沟通交流,组织观看录像资料等形式,为***员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
5.4 组织生活与师德师风建设、专业发展和教学科研紧密结合
通过大力宣扬师德先进事迹,通过演讲、知识问答、教育个案分析、专业学习和对教学科研实践基地考察等内容,丰富组织生活形式,改变以往***组织生活死气沉沉的局面,增强了***员教育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姜连策.对高校发展***员工作的几点思考[J].思想***治教育研究,2006,(6):18-20.
高校调研报告第5篇
服务高校学生就业,共青团组织责无旁贷。作为***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团组织必须对***和***府关注的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作为***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团组织必须承担起引导和教育青年树立正确成才观和就业观的责任;作为服务青年的组织,团组织必须保证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基于此,团省委调研组在省内15所高校,召开8次座谈会,发放3000份问卷,对高校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对他们成长成才的影响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省高校学生就业基本情况和特点趋势
当今中国在进入商品过剩时代的同时,也进入了就业岗位短缺时代。现在,我国需就业的劳动力数量为1.77亿人,相当于全部劳动力总数的1/4。再加上企事业单位富裕人员2000万,我国需就业和再就业的劳动力达到1.97亿人。而我国的就业并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扩大招生规模,20*年全国高校学生达到212.2万,比上一年增幅达46.2%。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学生就业难题凸现。在我省,高校在校生数已达到28万多人,高校招生录取率连续三年都在70%以上,是全国率先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槛的省份之一。20*年全省高校毕业生58348人,比2002年增加了19362人,增幅达46.7%。而我省又是经济欠发达省份,支持这么大增幅的高校学生就业,存在更多困难。
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比,高校学生就业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主要是:
㈠高校学生作为高知识、高投入群体,就业具有高层次性
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大众化阶段。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高校学生仍然是中国最具有知识水平、综合素质最高,最具朝气和活力的群体。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其他待就业群体那样,苦候于大街小巷,奔波于劳务市场,去做家***小时工、餐馆服务员,靠体力吃饭。他们经过了十几、二十几年寒窗苦读,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面对未来都期望进入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单位,寻找能够大显身手的岗位。一位李同学说:“再不行我们也是大学生呀,虽然不一定做成金领,但也不能去做蓝领吧,最起码要做白领。要不怎么对得起这块牌子!”
现在,有些人抱怨高校学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有人甚至认为他们不愿意去工资低、条件差的地方工作是没有理想和信念。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高校学生就业期望值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今天的教育已经成为众多家庭不能承受的高投入,一个学生四年大学读下来,少则三、四万,多则十几万,还不包括小学到高中的费用支出。这些支出,不要说对农村家庭,就是对中等城市家庭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这种投入如何得到回报?只有通过就业。所以,高校学生就业希望去高薪、发展潜力大的单位,尽快使昔日的投入变成未来的产出是不难理解的。二是上大学仍然是今天人们改变生存环境,争取最大限度改善生活质量的最重要途径。一个历经千辛万苦从乡村里、从贫穷中、从少有发展机会的环境下“考学”出来的人,当然不愿再回到昔日的环境里去了。很多学生理直气壮地说:县城的单位连工资都保证不了,让我们怎么生活?我们的助学贷款怎么还?更不用说报答父母了!三是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到条件差、规模小的单位生老病死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尤其是很多民营企业管理落后,职工权益很难得到有效保护,很多学生不得不把求职目标更多地定位在能够吃“皇粮”的地方。最重要的是,高校学生身处知识密集的大学校园,站在人类文明的前沿,经受的是现代风尚的激荡,他们的眼界和胆气都是中国最优秀的。这些都决定了高校学生就业是高期望值、高层次的。
㈡高校学生更关注自身价值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就业具有前瞻性
调查显示,71%的学生认为就业时最主要考虑因素是发展前途,薪金报酬(39%)、就业地点(13%)和解决户口(4%)都要为未来的发展机会让路。他们并不像其他待就业人群那样,打工干活只是为了生存,为吃饱穿暖、养家糊口。绝大多数学生就业目的是谋求自身发展,争取事业成功。他们在看重眼前的工资待遇的同时,更看重用人单位提供的机会、行业发展的前景及对自身发展的影响,会尽可能了解和全方位评价用人单位。他们也会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尽可能同本专业一致的行业签约,从事和所学专业一致的工作领域,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基础;如果没有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他们也会尽可能选择相关或相近行业及与本专业有联系的营销、管理岗位。
㈢高校学生同龄同学,就业具有相对集中性
我国高校学生年龄趋同,大多在二十左右岁,正值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心理尚不够成熟稳定,对社会的认识尚不够全面客观,主观意识强却又容易受外界影响。同时,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时间集中,主要在每年的一至六月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期间,各种的招聘会纷至沓来,高校毕业生应接不暇,在大学校园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且,高校学生就业90%以上要靠招聘会完成。时间集中,地点集中,用人单位集中,加重了高校学生就业的攀比竞争、跟风从众。
㈣高校学生是就业市场中的优势群体,就业具有主体能动性
应该说,即使在高校学生就业难的今天,大学生们仍然没有像其他待就业人群那样,处于完全被动之中,更不会任人随意左右,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们期待用人单位的瞩目,但并不总是受制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洽谈过程中,他们能够坦率亮出自己的应聘条件,如薪酬待遇、户口住房、提拔发展等。当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时,很多人宁愿自愿放弃就业,而去继续读书、考研等,为更高层次就业做准备。即使签约了,一旦发现用人单位未能兑现承诺,或工作条件与自身期望差距过大,很多人会辞职或者跳槽,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他们也更具有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能够运用法律武器和动员社会力量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调查显示,93%的学生表示如果在就业中受骗会向有关部门投诉。
我们认为,当前我省高校学生就业呈现三大趋势:
(一)观念影响出路,高校学生就业呈现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趋势
我省20*年高校毕业生为5万多人,而社会上可容纳的就业岗位却大大超过这一数量。尤其在县区以下的基层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有较大需求。从总量看,我省高校学生就业市场尚不饱和,毕业生就业仍具有广阔空间。但是,很多高校毕业生却“有业不就”、“自愿失业”,引发了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表现为:区域性矛盾(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乡矛盾(大城市与小城镇)、单位性质矛盾(大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小机关企事业单位、国营单位与民营单位)、行业矛盾(经济效益好的、垄断性的、有潜力的行业与经济效益不好、没有潜力的行业),等等。调查显示,58%的学生就业会选择东南沿海地区,不到10%的学生会选择内地;62%的学生会选择大城市,不到6%的学生选择农村;62%的学生选择事业单位,不到3%的学生选择集体或乡镇企业;30%的学生选择教育业,没有人愿意从事农林牧渔矿业。招聘会上,知名度高,经济发展强盛的单位人才云集、门庭若市;不知名的小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却少人问津,门可罗雀。延边某药业公司年年来长招聘人才,但满意的签约者却总是寥寥无几。有人讲: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主要体现在“好不好”上,而不是“有没有”上。高校学生就业是观念一变出路宽。
(二)证书影响命运,高校学生就业呈现严重的高强低弱的趋势
在高校学生就业市场,高学历者较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低学历者则常常郁闷而归,甚至无法向用人单位投送简历。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打出“无英语四级证、计算机二级证免谈”的条件,让众多学生望“证”兴叹。随着高校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用人单位的胃口也日益膨胀,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节节拔高。我省某市人事局到吉林大学参加招聘会,第一天的招聘标准为:本科生,英语通过四级,计算机通过二级。看到投简历者人数众多,第二天马上将招聘标准改为:只要研究生,英语必须过六级。现在的高校学生就业市场属于“买方市场”,加之集中招聘会的形式,更是助长了用人单位对高校学生“挑三捡四”。于是,就业市场便有了性别歧视、学校歧视、经历歧视、能力歧视甚至相貌歧视等,使许多高校学生颓丧之极,不知所从。在调查中我们也看到,学生干部、学生***员等优秀学生在就业市场具有一定的强势,很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三)压力影响行为,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
今天的高校学生已经被动接受了“自主择业”的现实。一些学生在重压下开始另辟途径谋求发展,尤其是那些没有拿到毕业证、学位证,低学历的毕业生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某重点高校的丁同学由于没有拿到毕业证,无法参加正常就业招聘,只能背水一战与几名同学一道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几年下来,公司已经小有规模。在长春大学,几名专科生痛感专科生就业之难,同寝的几个人便合伙下海,自己做起了小老板。现在,高校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不断增强,创业行动日益增多。虽然更多的创业者由于缺少经验和***策扶持等原因失败,但他们毕竟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而不多的成功案例,却如星星之火,激励着校园里的后来者前仆后继。同时,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创业环境日益向好,一些学业突出,有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有专利项目和特色项目的学生也开始跻身于校园创业者的行列。调查显示,58%的学生有过自主创业的想法。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推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新的就业机会。
二、就业压力下高校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变化
曾几何时,我们对西方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品头论足,引为奇谈。今天,当我们也开始面对这样的难题时,很多人表现出来的是害怕、责怪甚至是气愤。曾几何时,高校学生作为天之骄子,走进大学校园就当然成为国家干部,有了毕业证就等于买了终身保险。今天,他们手捧学位证书却仍旧不知道路在何方。巨大的反差,巨大的重压,引发了高校学生心理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化。
(一)心理压力逐步增加
被动面对,平稳接受。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入校门时就对“自主择业”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当被问及“你如何看待自主择业”时,几乎100%的学生表示“这是趋势,没办法,只能面对现实”。调查显示,71%的学生表示能够以比较平稳的心态应对就业。16%的学生对就业胸有成竹,56%的学生认为只要通过努力是能够找到工作的,只有28%的学生认为自己难以克服就业困难。可见,尽管由于形势所迫,高校学生被动面对自主择业的现实,但尚能以比较平静的心态接受,在行动上积极做着准备。
压力过大,忧惧并存。虽然对就业现实无奈接受,但适应和调整的过程毕竟是痛苦的。就业压力使很多学生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等“毕业病”。调查显示,76%的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很大,半数以上的学生曾经感到烦躁和紧张,48%的学生经历过悲观和恐慌的不良情绪。大部分学生都曾有胃口不好、睡觉不安稳、情绪易波动等身体反应。这种就业焦虑在一些普通院校、冷门专业的学生中表现明显,在成绩较差、性格内向、学历较低、年级较高的学生尤其是女生中表现尤为严重。
攀比从众,定位模糊。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切实可行的长远打算,更没有对自身发展的系统生涯设计,对今后从事什么工作,应该获取什么样的待遇没有十分清楚的认识。很多毕业生在求职时会向不同行业的单位投出几十份简历。这种“广泛撒网,重点捕捉”现象,充分反映出高校学生对于自身和用人单位认识模糊,盲目性大。很多学生就业完全受到周围环境左右。调查显示,59%的毕业生表示周围同学的就业情况会对自己产生较大的影响。很多学生趋向选择多数人看好的热点地区或单位。在他们看来,想去的人多,单位就不会太差。更有一些学生不顾自身条件,盲目与同学攀比,以别人的选择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和易受暗示性。
自卑自信,两极分化。面对就业压力,高校学生出现了自信与自卑两极分化的迹象。自信的学生主要是:能够依赖家庭力量就业的学生,学业突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学生,主要学生干部,等等。他们信心十足,对就业具有更高的期望值。他们自尊心强,不能认可去不理想的岗位工作。一位全优生说:“我的成绩和能力都挺出色。我理想的职业是电脑编程,有个公司让我去做打字员,这根本不可能!”但更多的学生则存在着自卑心理。他们在就业面前感到软弱无力,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一位大四女学生悲观地说:“我成绩一般,经历简单,相貌平平,找工作时总觉得矮人一截,能有单位要我吗?”他们一般要求不高,能够实现一、两项基本条件就心满意足。某高校学生从前分配都是进税务***门,但前不久长影世纪城来校招聘3名售票员,竟有60多名学生蜂拥报名。问其原因,得到的回答是:“我们这样的专科生,能留在长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就不错了,还挑个啥!”
(二)学习和成才观念趋向务实
专业选择服从就业需要。现在,在报考高校时,很少有家长及学生会根据考生的个性特质选择学校和专业,左右他们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就业。他们选择名校,是因为名校的学生更容易被关注;他们选择热门专业,是因为热门专业学生就业待遇高、条件好。对于他们而言,“选择专业就是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结果是,高校学生中认为“所学为所好”者只有51%,选择不是者为20%,表示不清楚的为29%。很多学生入学后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很难全身心投入专业学习。一些学生由于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报考了不理想的专业,到学校后四处找关系调整专业。更多的学生在选择上什么课(主要是选修课)时更是采取实用主义态度。一位学生告诉我们:他选修课的标准有两条:一是很容易得到学分;二是对今后就业有帮助。
单纯追求学历较高层次。用人单位日益拔高的学历和证书要求,引发校园内考研热浪滚滚,势不可挡。各校研究生招生数量也以几何速度节节攀升。某重点高校仅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就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扩大。在这里就读的一位研究生开玩笑地形容道:现在的大学校园是“本科生不如狗,研究生遍地走”。随之而来的是本科生、硕士、博士的含金量大打折扣,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更是水涨船高,形成了追逐高学历的恶性循环。于是,高校学生从上学起便开始积极地为获得更高的学历做准备。调查显示,50%以上的本科新生有考研的计划。在专科学校里,几乎100%的新生都打算参加专升本考试。在某专科学校,2004年有1100名毕业生,有一半的学生参加了专升本考试。
重技能认证,轻实际本领。“考证热”是目前大学校园里的独特风景,各种各类技能等级证书成为学生追逐的热点。大四的王同学为找工作频繁到招聘会“赶场子”,每到一个摊位都要骄傲地掏出拼搏四年取得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据他自己称还正在备考其他证书。在大学校园里,像王同学这样拼命考证的学生比比皆是。高校学生不惜血本,逢证必考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多掌握几门真本领,而只是迫于就业压力,把各种证书当作谋生的“资本”、求职的“叩门砖”。一些学生贪多求全,并不看重与等级证书相应的职业技能培养。从花费上看,每种证书考试培训费和考试费从数十元到上千元不等,高校学生四年为考证花费平均为二三千元,高的甚至近万元,这无疑加重了高校学生的经济负担,也干扰了他们的专业学习。
重实践经历,轻专业学习。工作实践经验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就业的一道门槛,用人单位常常打出这样的招聘条件:“年龄20?25,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这直接引发了高校的“实践热”。他们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从事兼职、家教和打工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某管理学院的一个班级,有半数学生在校外有实践岗位,剩下的学生不是不愿意去,而是没有机会和条件。与此相比,很多学生对专业学习却态度冷漠,缺少热情,有的甚至逃课。即使教学计划内的学习实践,学生们也常常不感兴趣。一位机械专业的学生说:我们对机床设备的认识都是来自于挂***课件,“黑板就是一切”只能把我们制造成“高分低能”的人。一位教师更是直言不讳说:现在的学生并不缺少能力,缺的只是经历。所以,他们才要拚命参加各种校外活动,为的只是补上“经验”这一课。
(三)行为交往方式更加功利
就业问题中心化。就业是今天大学校园中永恒的话题,它已经成为支配高校学生生活各个环节的核心内容。传统上,就业话题仅仅是毕业生的专利,现在却波及到所有在校学生。调查显示,许多大一新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并为就业做出规划准备。大三的学生更是忙着了解有关就业***策,收集需求信息,了解和比较用人单位情况,并向用人单位邮寄求职信。大四的一年是就业年,所有的学习都被迫停止,学生们只剩下了一件事:找工作。现在,穿梭于各类招聘会的不光是毕业生,更多的大三生、大二生也频频赶场,“侦察火力”,“了解敌情”。
人际关系紧张化。调查显示:51%的学生认为就业竞争引发了同学之间的紧张关系。一位团委老师讲:一些学生为在就业中获得优势,常常利用不正当手段抬高自己、贬低他人。每到入***、当干部、评先选优这些“好事”时,经常就会同学之间写上告信、上访的情况。有的学生给同学的招聘单位写匿名信,干扰洽谈签约。学生之间还存在相互封锁信息的现象。同时,极少数学生在就业中出现欺骗行为,也使同学之间的信任程度大幅度降低。久而久之,这种人际关系裂痕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深。
诚信意识淡漠化。一位辅导员讲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情况:这两年汽车行业发展迅速,汽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好。但伴随而来的是毕业生越来越高的心理期待,学生对用人单位的违约情况也越来越普遍。20*年全专业就有48人违约,是2002年的两倍。针对这种情况,今年来该校招聘的北汽福田公司采取了一个极端的办法:拿走了已经与该公司签约的39名学生的所有有效证件,包括: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等,以此遏制学生的违约行为。一位重点高校的研究生,经过一路过关斩将的考核,终于被用人单位选中,可到签协议时,此生竟坦然告之:“我只是想来试试自己的实力,并不想签约。”用人单位愤愤离去,发誓从此不再要该学校学生。在高校学生就业市场中,“一只脚踏两只船”的现象和“骑马找马”的情况比比皆是,令用人单位头痛不已。一些毕业生失信于用人单位,更失誉于学校、社会,成了“不受欢迎的人”。调查显示:只有17%的学生认为毁约不符合诚信规则,不赞成毁约,71%的学生认为虽然不符合诚信规则,但为了个人发展可以毁约,1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诚信,赞成毁约。
消费追求外表化。高校学生虽然经济拮拘,但对就业消费则非常大方。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只要对就业有帮助的事情,花消500元至1500元完全可以接受。一所师范高校的毕业生列了自己找工作费用清单:个人推荐表设计制作,100元;西服、领带、皮鞋、衬衫等约1000元;手机是必备的,1000元左右,话费每月也在100元左右。学生的就业消费依据自身条件各有偏重,但主要集中在通讯产品上。他们觉得择业时保持信息沟通的顺畅快捷非常重要。其次主要是制作简历。一位毕业生一口气就印了30多份(近500张)简历,花了150元,他说这是“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啊!”现在学生的求职简历做得越来越精美,不仅要彩印,而且还要全本塑封,支出自然也越来越大。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女学生在求职过程的化妆品消费正在增加。她们认为,适当化妆不仅可以美化一个人的外在形象,而且有助于加强应聘者面试时的信心。
就业难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是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调查表明,父母的观点和建议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尽管子女经常就择业问题征询父母意见,但是多数父母都表达尊重子女本人意愿,希望子女做出最好的选择,即:“只要你认为好,怎么样都可以”。一部分父母因为对就业形势的了解不及子女全面和深刻,也倾向于尊重子女的选择:“你知道的比我还多,你自己选择”。这种尊重与信任对高校学生的就业过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相反,部分不负责任的亲朋好友却常常愿意在学生就业方面指手划脚,表面关切实则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用社会上的各种偏见干扰学生的职业选择,加大了学生的择业压力。
学校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对学生就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客观地讲,现行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制度对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不是学校的力量能够改变的。但是,高校本身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专业调整与学科布局严重滞后社会需求,缺乏预测性。普遍存在专业设置过细、课程老套、教材陈旧、教法落后,甚至为迁就任课老师而“因人设课”的情况。在一所职业师范高校,我们发现“对口升学”(中专直接升入大学)的学生所学的大专课程与在其中专时学的完全一致。如果他们“专升本”后,这些课程将再一次被重复教授。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几乎没有变化,不怪有人称“大专学生是本科学生的压缩饼干,是中专学生的发面馒头”。其次,很少提供具有实际效果的实践机会。学校很少能为学生提供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实践机会。某些高校目前甚至连正常的教学实习都已无力安排,实践实习课完全要靠学生“自主”。应该看到,学生接触社会的开始就是准备就业的开始,脱离实践无疑将导致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大打折扣。再次,就业指导工作不力。调查显示,当遇到就业问题时,59%的学生想到学校设立的学生就业指导部门。但是,仍有30%的毕业生认为在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扰是有效的信息资源的不足,45%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咨询和指导力度不够,这种帮助常常是宏观的和原则性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个体生涯设计、人生定位的问题。
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和教师认为,***府在高校学生就业方面热情不高、办法不多,精力投入太少,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一位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形象地说:对于学生就业工作,***府只是开了一个会,盖了一个章,记了一个数,剩下的困难就都推给市场了。东北师大拟实施“优师优苗工程”,与省内某市对接为基础教育培养、推荐优秀师资人才。但长时间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积极响应,令学校方面很灰心。此外,社会上存在的很多误解、歧视以及不公平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与观念冲突。
三、关于服务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和对策
通过调研,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认识:
第一,高校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将长期存在的社会课题,并不会在短期内完全解决,而且在一定时间还有加剧的趋势。高校学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必须要受到经济环境、劳动力市场环境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和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更会受到个人知识技能、素质观念和就业目标的影响。尤其是随着高校学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有打持久战的耐心和勇气,把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长期需要做好的工作常抓不懈。
第二,高校学生就业虽然存在诸多困难,但是可以克服和解决的,我们应该树立高度的信心和决心。目前高校学生就业问题是经济转型中暂时的困难,是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机制日益完善,教育体制不断创新,这一问题必将逐步得到解决。当然,即使到了那个时候,也不会出现高校学生100%就业的情况。
这里应该强调的是,我们不能把眼光只盯在签约率和初次就业率上,更不能通过数字放大高校学生的就业困难。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毕业生自愿不签约、不就业,也就是说在一次性即时就业中失去了工作,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失去了就业机会,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通过复习考研、继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创业能力和竞争能力,以便更好地就业;还有一部分人通过到处打短工,体验多种工作岗位,为今后自己创业积累资本和经验;也有一部分人在准备出国或者等待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而真正一心一意想就业却根本无法找到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只占未就业学生的50%。
第三、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真正解决,不是哪一个方面能够单独完成的,要靠学生以及家庭、***府和学校,还有社会多方面共同做出努力。在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上需要的不是指责与抱怨,不是等待,更不是放弃,而是需要宽容和宽松的社会环境,需要***府和学校的关怀与扶持,需要高校学生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共青团作为***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理应发挥更大作用。调查显示:25%的学生认为团组织开展的各项工作,对学生就业有很大帮助,31%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可见,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感受到团组织的帮助,同时,他们对团组织寄予了更多的期待。实事求是地讲,学校团组织在服务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思想重视不够,服务手段单一,与相关就业部门协调不够,指导能力不强。
为进一步改进高校学生就业的服务工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帮的新局面,切实为高校学生做实事、做好事,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就业指导与服务应该全程化
改变目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主要面向毕业年级学生,主要从事联络中介工作的情况,让就业指导与服务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大学教育全过程,贯穿于每个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贯穿于校内校外各项活动的全过程。高校学生的择业行为是在毕业之际,但是就业观念的确立、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就业能力的提高应该从进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积聚,他们的生涯设计应该与学业的发展紧密相连。高校学生就业绝不是短期行为,就业指导与服务不能成为学生的季节性快餐,更不能靠一门课,一两次讲座,一两次校园活动来解决,它需要全程、全员的参与。长期以来,学校共青团开展了思想理论学习活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及社团活动,喻教育于文化之中,喻服务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为就业奠定基础。近期实施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从思想***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六个方面,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对服务于学生就业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
(二)就业指导与服务应该专门化
改变目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行***化和业余化的情况,使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有自己专门化的机构、专门化的从业人员、专门化的工作内容和专门化的评价体系等。目前,省内各高校虽然普遍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其工作效果却难尽如人意。调查显示,40%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缺乏对毕业生具体有效的咨询和指导力度。学生普遍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是行***机关,不是服务部门,其工作仅限于信息、***策宣讲、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工作职责不清,机构设置不科学,工作缺乏市场导向和个性化服务。各学校亟需建立一支职业咨询师、职业规划师队伍,为学生提供专业化视角的就业服务。学校共青团组织应积极参与到专业化队伍的建设中来,团干部作为每时每刻奋战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同志更应该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了解学生就业特点,使自己成为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行家里手。
(三)就业指导与服务应该社会化
改变目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只在校园里面转,封闭起来搞服务的情况,使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一切工作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要向面全国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开拓人才市场,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参与招聘会;要贴近社会的需求,向学生介绍经济现状、行业前景、人才标准,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按社会需要塑造自己;要引领大学生走出校门,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国情,跟踪社会要求。与此同时,将一些成功人士请到校园中来,开展与大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共青团组织应该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开展“名人名家进校园”、“大学生职业导航团”等活动,“请进来”和“走出去”,为高校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四)就业指导与服务应该实践化
高校调研报告第6篇
(一)犯罪类型:大学生犯罪触及的罪名非常单一,从当前计算状况看,仅触及偷盗和成心损伤这两种罪名,笔者在查询前主观以为应存在的高智商犯罪没有一例;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为7:1,男大学生首要涉嫌成心损伤罪,女大学生无一破例悉数是涉嫌偷盗罪;
(二)涉案金额(结果):涉嫌偷盗罪的大学生们下手的目的都是挪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挪动德律风、信誉卡、随身听等,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多数都在千元左右,仅有一例涉案金额为七千元(审查后果为不告状);而成心损伤罪的犯罪情节最高是“轻伤侧重”,绝大多数为轻伤;
(三)损害客体:大学生犯罪损害的客体多是同学,越熟习的人越轻易成为被损害对象,好像宿舍同学。不认识的人被损害权益的仅有两例(成心损伤罪一例、偷盗罪一例);
(四)强迫办法:大学生犯罪以取保候审为首要强迫办法,且被取保人普通能恪守司法,仅有一例因传唤不到而改动强迫办法的;
(五)处置后果:处分普通都较轻。不告状案件占15%,其他均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科罚;在审理顺序上普通合用简略顺序。
(六)人员成分:在涉案大学生中,以民办高校的本专科、高级院校成人教育学院的本专科和公立高级院校的专科为主。在笔者搜集的案例中尚未呈现公立高级院校本科学生犯罪的状况。
(七)年龄构造:以本科一、二年级和专科一年级的学生为主。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犯罪的状况没有呈现一例。
(八)户籍特征:以外地来京上学的大学生为主。仅有两例当地学生犯罪案例。
(九)犯罪主观成心:这些大学生主观恶性比较小,没有顽抗心情,悉数都能照实供述本人所犯罪过,且供词非常不变,从侦查阶段到庭审阶段,均未呈现翻供景象。
二、大学生犯罪缘由分析
1、大学生司法认识遍及冷淡。
就我国当前的教育系统来看,重心依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本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本质”的状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到达幻想情况。在中小学的教材傍边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司法基本实践”。在这种教育准则下,从学生抵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疏忽本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非常冷淡了。
2、社会大情况和学校小情况的影响。
大学生们虽然曾经属于司法意义上的成年人,但因为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思形态还没有到达成年人的成熟度,四周的情况对他们影响不容无视。
从社会大情况来看,学生们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和书报杂志。一些港台不良影视作品和杂志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品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某些长期浸***其中的学生在离开中学的“高压治理”进入较为自在的大学后,思想放松,有能够会走上邪路。虽然绝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案发后都懊悔不已,但已杯水车薪。
从学校小情况来看,在犯罪大学生所属的学校中,民办大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位居第二的是成人教育学院。不成否定,某些民办大学为吸纳高考落榜学生和低分学生作出了积极的奉献,成人教育学院也为社会上但愿继续学习的人员供应了时机,但二者注重经济效益、执行松懈治理的办学形式也为本地的社会治安埋下了隐患,更不利于大学生的生长。
3、犯罪大学生心思缘由分析
(1)幸运心思、激动心思作祟。大学生犯罪傍边,蓄谋犯罪的简直没有,多是激动型犯罪,即暂时起意。犯偷盗罪的大学生多存在贪慕虚荣,妄想吃苦思想。在幸运心思的差遣下,鬼使神差般地将别人物品“随手牵羊”,仅有一例是出于猎奇、影响的心思去偷盗;犯成心损伤罪的大学生多是思想发烧、一时激动,待到把人打伤后又追悔不已。
(2)受心思掉衡感、丢失感的影响。在笔者搜集的案例中,犯罪主体悉数是大学一、二年级(包括大专)的学生,尤以外地学生居多。外地大学生初来北京肄业,远离家乡和亲人,四周情况变化很大,心思处于学生向成人过渡的转型期;再加上本人囊中羞怯,心思易发生掉衡或徘徊,孤单感也油但是生。克己才能差或是思想一向懒散的学生这时假如没有人从旁劝导,轻易走上邪路。
4、诱使大学生犯罪的“导火索”分析
诱使大学生犯罪的直接缘由,也就是诱使犯罪的导火索是被害人本身防备认识不强,给思想不良大学生以待机而动。在偷盗案例中,被盗物品多是由被害人顺手放置在表露于公共视野之内的当地,激发了思想不良的大学生随手牵羊;成心损伤案例中,被害人对有暴力倾向(或醉酒)的大学生不足防备认识,不懂得合时避让,以退为进,后果形成本身不用要的损伤。
三、承办人在处理大学生案件中应留意的问题:
1、承办人在处理大学生犯罪案件中,应以援救为主,以攻心为上,针对个案制订案件审查方案,对分歧性质的大学生犯罪要采取分歧战略。对一向显示优越仅是一时模糊的大学生,要赐与其恰当抚慰,鼓舞其继续学业(或是继续学习);关于确属主观恶性较大、劣迹斑斑的单个“害群之马”,承办人员也应留意将其与普通刑事犯罪分子区分,细心审查后作出恰当的结论。
2、承办人员应实时与学校、家庭沟通,深挖犯罪大学生的思想本源,不能草草了案了之。大学时代是一个学生心思从老练走向成熟的转机期,很轻易遭到外界要素的影响。假如我们在办案中疏忽了对犯罪大学生身边情况的调查,就不成能做好大学生犯罪预防工作。承办人员应以审查建议的方式督促学校(以民办学校为主)健全规章准则,坚持优越的校风,尤其做好重生入校后的入学指导工作,增强大学生日常司法基本教育,加大对大学生的治理力度,使学校在教育产业化的基本上,最大限制完成经济效益和社会结果相统一。
高校调研报告第7篇
高校食堂视频广告的优势
笔者调查发现,高校食堂视频广告的主要内容涉及培训、时尚用品和***书等多个方面。相对于校园内其他广告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比如校报和其他校园***媒体或学生自办媒体、海报栏张贴的海报以及对校园的活动赞助等)来讲,高校食堂视频广告投放的集中度高,绝大多数学生要到食堂就餐,因此,高校食堂视频广告凭借自身的传播优势而备受商家青睐。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把上班族作为受众的楼宇广告来讲,高校食堂视频广告具有自身的传播优势。传统的楼宇广告和食堂广告在内容上是有所不同的。如果说传统楼宇广告是一份麦当劳快餐,那么,食堂视频广告就是一桌具备复杂烹饪工序的中式佳肴。楼宇广告的传播方式如同连珠炮,一个接一个地播放广告;而高校食堂视频广告则更类似于普通的电视广告,广告多以插播的形式出现,前后各有一段相对精彩的节目。在商业场所,上班族们停留在电梯等公共空间的时间较短,广告只能以生硬的填鸭式手段一个接一个地播放,极易让受众心生厌恶;而在大学食堂中,学生就餐期间心情较为轻松愉快,就餐时间较长,这就与坐在家中收看电视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于是,广告公司就可以用心在节目内容上进行策划、编排和多样化制作,以降低节目和广告的商业化气息。
高校食堂视频广告的劣势
目前,学生对食堂视频广告的关注程度依然较低。从外部原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就餐者数量少时起不到“广而告之”的效果,就餐者数量多时又容易听不清,传播效果差;2.结伴到食堂就餐的学生说说笑笑,对视频广告的关注度会有所削弱;3.随着大学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学生就餐较快,也削弱了对视频广告的关注;4.受传统楼宇广告的影响,部分学生本身对楼宇广告具有厌恶和抵触情绪;5.学校作为一个行***单位,其食堂的一些***策和规定也限制了节目和广告的播放。
从内部原因来看,与电视节目相比,高校食堂视频节目的重复率高,更换周期长。广告公司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广告投放上,其节目的专业制作力量相对薄弱。在此过程中,广告投放的效果、节目质量的好坏却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商家并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高校食堂视频广告传播效果的反馈机制。
在调查和采访中,笔者听到这样一些声音:食堂视频广告使校园中的商业气息加重,不利于保持象牙塔的纯洁性,遭到了一些高校师生的反感。山东大学广告系副教授刘悦坦在讲课时曾说:“在美国,你看不到楼宇广告这种形式的广告。在美国人看来,人们的公共空间是不能因私人的赢利目的而被随便地占据和进行商业性开发。楼宇广告有强制公众在自己的公共空间内接受广告的嫌疑,是侵犯人权的行为,公共空间属于公众。”笔者通过同学的帮助,分别于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等四所高校的食堂中对正在就餐的各30名学生进行了现场的问卷调查,(如下表)调查结果显示,有23.3%的接受调查的同学并不希望食堂在他们就餐期间播放广告。
相对于高校食堂的平面广告形式,高校食堂视频广告有以下劣势:
1.视频广告的广告费和广告成本相对较高;2.广告更换周期较平面广告短,重复次数较少,长期广告效果差;3.平面广告可以随时被来食堂就餐的学生看到,而视频广告只有在节目和广告播出的时刻才能被恰巧抬头的学生看到;4.液晶屏维护、保养、维修和管理难度大,成本大,需要专人负责,而平面广告只要贴到相应的广告位置即可。
在调查中还发现,高校食堂视频广告具有较强的行***性进入壁垒,进入成本较高,“在位媒介”竞争优势强,刚涉及到此类经营、但资本相对强大的企业要想进入,便不得不采取并购的形式。没有特殊原因,学校一般不愿意为改变食堂广告的合作伙伴而承担风险。并且,大学校园中,涉及到在食堂中播放广告的问题,宣传部、公安处、后勤部等各个部门都可以用各自手中的权力插一手,这就使得许多想要获得食堂广告经营管理权的公司不得不承担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公关成本。因此,在与“在位媒介”竞争的过程中,“进入媒介”自然而然地处于劣势地位,要想扭转这种地位,“进入媒介”便要付出相当高的成本。
建 议
高校食堂视频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形式,应如何在方便学生生活、开拓学生思维、增长学生见识的同时,使其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笔者运用实地采访、问卷调查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对高校食堂视频广告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后得出结论:高校食堂视频广告拥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特殊性明显。广告公司在制作此类广告时,应根据受众特点,将广告的“商业性”蕴藏于“知识性”、“趣味性”和“教化功能”之中,只有这样,广告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笔者的具体建言如下:
1.加大公益广告的投放比例,以此树立自身的良好品牌和道德形象,提高自身品位,提高在受众中的美誉度,降低部分师生对食堂视频广告的厌恶感;2.尽可能多地在节目中介绍对大学生切实有用的信息(如就业、考研等);3.举办特色活动吸引学生观看,如邀请名人做一些学生关注话题的讲座等;4.广告采用插播方式,或融入节目中。广告不应占据大部分的视频播放时间。
传统意义
上的广告商业气息浓厚,多数广告可以形容为“包在华美外衣里的叫卖声”。高校食堂楼宇广告在广告的策划、制作和投放过程中,应该着重提高自身的质量。广告商在制作广告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高校师生的知识面、心态、品位以及好恶倾向等,发展兼具趣味性、知识性、导向性、指导性和教化作用的广告模式,将广告巧妙地嵌入到知识背景中。做这一切的前提是:用一颗真诚的心为大学生服务。当受众群体属于“小众”时,广告的制作和投放理念就应该针对“小众”群体的特点而采取错位式的广告制作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