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10篇

农村城镇化篇1

房山是北京西南面向区域发展的经济重心,要建设成为集聚新型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北京城市发展新区。“十一五”期间,房山城镇体系建设由新城、重点镇、一般镇、中心村四级构成。新城包括良乡组团和燕房组团,重点镇包括窦店、琉璃河、韩村河、长沟、长阳、阎村、青龙湖、周口店,一般建制镇包括十渡、河北、张坊、大石窝、石楼,中心村为各山区乡***府所在地。城镇建设坚持“城镇化促进城市化”和“城市化带动城镇化”的原则。

琉璃河镇南与河北省涿州市相连,面积110平方公里,是房山区平原中面积最大、行***村最多的乡镇。琉璃河是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镇,但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较为脏乱。自2000年经北京市***府批复,琉璃河镇被确定为在户籍、税收、土地等方面享受优惠***策的重点开发建设小城镇。

循序渐进开发建设小城镇 注重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现在有一股风,一说加速城市化,就是加快城市建设与扩张。城市无限扩大,小城市要迅速变成中等城市;中等城市要加速变成大城市;大城市要尽快成为特大城市,甚至国际城市。城市化必然会促进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大,但是,城市化不是简单地等于城市数量的增加,而忽视产业结构的优化,自然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更不能只顾城市,不顾农村。不能只建设城市,而不建设农村。所以,城市化既是城市的事,又是农村的事,中央十分强调城乡统筹。在城市化开发度达到中期和工业化程度较高时,必须及时将城市化战略转移到以城市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城乡统筹发展。在不降低城市生产力的前提下,降低城乡二元结构系数,缩小贫富差距,推进社会公平,补助农业,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要从***策导向、物质支持、资金倾向、项目带动等方面对农村实施全方位的反哺。

琉璃河镇***府在建设小城镇工作中采取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在规划小城镇建设中,坚持“城市化不是简单地等于城市建设数量增加,而忽视产业结构的优化,自然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不单纯以数量扩张为主,要十分注重质量。尤其重视提高城市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同时,支持鼓励有实力有社会责任感的房地产开发商投入到建设小城镇的工作中来。

小城镇建设之初,***府有困难。我公司作为被琉璃河镇***府圈定的企业,尤其是非公企业,“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家乡,为琉璃河镇农村城市化的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公司建立之初,就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公司的工作重点集中在经济适用房和公益项目的开发上,其目的是既解决城区内拆迁户的经济适用住房问题,又解决本市农民购房者的户口农转非问题,既解决外埠人员在琉璃河投资购房的户口进京问题,更要解决古镇多年的落后面貌和环境问题。例如:投入4800多万元开发建设的5.4万平方米的鑫秀家园住宅区;投入3亿元建设了金果林家园住宅区;投入8000多万元建设了荣鹏花园高档商住楼等为实现城乡之间人员的双向迁徙提供了条件;投资建设的位于琉璃河镇中心的大型绿色生态小区琉璃阳光项目绿化率45%,配套建设了3300平方米的大型体育活动中心,成为城市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房地产开发商按规划开发,唱响琉璃河镇建设发展的大风歌――招商引资、住宅、绿化、道路、体育文化、生活娱乐等项目发展齐头并进。

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建设理念

城市化是要让一部分农民进城,但又不仅是让农民进城,更重要的是通过进城农民的就业和收入结构的改变,使他们能有尊严地参与和分享城市化成果,分享城市中的现代生活,使生产力快速发展,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国际上通常以居住在城镇内的人口总数占该国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水平,这在操作上比较简便,也利于横向比较,但这种城市化的内涵缺乏全面性,容易产生重城市化数量,轻城市化质量。城市化过程最重要的应通过为农民提高就业机会,吸收他们进城市定居,改变生活方式。城市化的实质是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不是单纯的人口城市化。对进城的农民,不仅当作外来的劳动力,而且要当作城市居民、城市的主人,并逐步达到减缓城乡收入差距的长远目标。同时城市化还包括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现象。大量的农民进城打工,不能在城镇定居,不能享受市民待遇,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没有解决,还可能出现新的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这正是城市化质量不高的表现。

我公司始终这样认为:“对进城的农民,不仅当作外来的劳动力,而且要当作城市居民、城市的主人,并逐步达到减缓城乡收入差距的长远目标。同时城市化还包括农村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化要由经济发展水平、就业岗位的增加来决定。”公司地处房山区琉璃河镇,现有员工300名,三分之二为农民,大部分来自琉璃河地区和河北省涿州市。通过投入巨资搞开发,不仅为拉动琉璃河地区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每年还解决就业200人左右。为了支持周边农村的脱贫致富工作,公司先后投入33万多元为公司原所在地琉璃河镇白庄村和杨户屯村修通了道路,使地处北京市最边缘,经济发展落后,村民生活贫困的现状得到初步改变。每年还为农民购煤、订阅报刊,并优先安排此地人员就业。

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走得更快,飞得更高,仅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一切从培养人的素质做起。在企业内部,让员工享受双休日并合理安排法定节假日的加班时间。每月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并认真履行用工合同,严格执行劳动法规,保证员工的合法利益;在支持员工学习方面,数年来,每年支出数千元订阅报刊杂志供员工学习。应该说,荣鹏公司是伴着琉璃河城镇建设的步伐在不断发展壮大,荣鹏公司的全体员工同样是在琉璃河城镇建设中共同享受着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幸福生活。

对城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城市化是一个渐进的自然历史过程和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城市化要建立在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而且要市场主导,***府有效引导,二者有机结合,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城市化不能盲目攀比,不能不顾条件,一味追求速度。要知道城市化速度越快,出现的问题会越多。城市化要由经济发展水平,就业岗位的增加来决定。过分的强调城市化率会带来巨大风险。大量的农民进城找不到工作岗位,会带来生活、社会、环境、治安等一系列问题。城市化战略最重要的纬度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乡利益的“共赢”。这虽然是一个两难的抉择,但又必须是坚定不移的。

当前,琉璃河镇提出通过“四加强”来加快精品小城镇建设步伐。一是加强小城镇远景规划。按照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辐射功能强劲等,增强小城镇对镇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二是加强中心区生态环境建设。改建中心区主干路及支路,扩大中心区发展规模,加快汇元超市、步行街等工程建设,强化精品意识。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建设,加快银果林、新燕都家园等房地产开发项目进度,抓好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完成中心卫生院病房楼工程和南召中学、中心校扩建工程,加快联村供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各项配套服务功能。

针对***府***策措施,我认为,应加快城市道路的建设,目前,有些地区公路网络化建设是不够的。很多村和村、单位和单位之间没有直达路,互相来往必须绕行很远,有的道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群众感觉很是不便。这种局面,也给主干公路造成很大压力,甚至出现拥堵。应加大对环境、生态、卫生的整治、保护和管理。建设和管理应同步进行。重建设,轻管理,则会失去建设的意义。应加大对公民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增强其素质,防止“人进城市,但意识、言行等尚在城市外”的现象。另外,鉴于非公企业对城市化建设所做的贡献,各级***和***府应更加关心、支持他们的工作及发展,及时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困难和问题。

农村城镇化篇2

在各级***府纷纷出台“城镇化率”指标下,一个现实问题正在引人担忧,那就是农村会不会出现“撂荒”,进而引发“粮荒”?近日在湖北省考察工作时强调,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4、5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所以只有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

其实,本届***府反复提到的“新型城镇化”中的“新型”2字,深意所在正是为避免单纯城镇化,导致农村出现土地荒芜的现象。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应该和谐统一,不存有矛盾。从经验来看,城镇化水平越高,农业发展也会越好。保障土地不荒芜,要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降低农业综合成本,促进非农产业的开拓,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

***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谢扬表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普遍现象,农村耕地的大量减少,同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客观现象。一方面,农业的发展离不***家支持,更离不开市场的培育,所以这不仅是农民要考虑的问题,更是国家要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民的收入不能单一靠农产品,也应在农村区域适当发展一些乡镇企业、非农产业等。这样既可与农产品的市场发育相衔接,又可以跟整体城市相衔接,实为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目的。谢扬说:“但问题在于,农产品的国家支持保护***策在逐步完善,而小城镇的***策虽一直强调其重要性,却总把它放置在完全的市场环境中。简而言之,国家的支持、补助和投入现在还相当少。近几年来,地方较为重视城市扩张、强调规模,真正给农民补偿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支持往往不多,因此这种只考虑城市个体,而不考虑农村的大拆大建,应予以防范和制止。”

眼下农业生产成本高,再加上有些耕地的质量和条件较差,加之交通不便,种了之后收成不好、离市场又远,还不如打工挣钱多。于是,农民不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种地,土地才会荒芜。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国英认为,城镇化的推进需要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一部分村庄从地***上抹去,这是一个必然发生的过程。要想把农村的生态环境和耕地保护好,帮助农民降低农业综合成本是关键。这包括几方面,一是推进规模化农业,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采用先进技术,推进农业机械化;三是帮助农民降低流通成本;四是改善整个农村的基础设施。在农村,改进服务设施、基础保障,特别是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策略的重要体现。改革的方向尽量与市民的社会保障接轨,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肤浅意义上的“就地城镇化”并不实际、准确,要推进城乡一体化,还是得吸引人口大规模到城市去。目前,我国二、三线城市吸纳农村人口的潜力还很大,希望真正把土地的城镇化转变为人口城镇化,打破以往制度束缚,为农民创造自主迁移、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优良条件。

农村城镇化篇3

城镇化,一个国家走向发达的必由之路,而在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却被演变成一场拆除旧城建设新城的运动,每天消失80个村落,被切断的不只是一段历史。将来,我们的“乡愁”何处寻觅?

被曲解的城镇化

一棵老树、一间老屋、一出家乡戏,或是一泓碧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根脉、灵魂和风韵,每个地方的人也有着独特的“乡愁”记忆,现今在一些地方却被“跑偏”的城镇化列车碾得支离破碎,曾经的美丽“乡愁”变成难以释怀的“乡痛”。

在许多老天津人的记忆中,画乡南乡三十六村“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因盛产杨柳青年画而远近闻名。然而,它却在近几年的城镇化建设中一块块分拆瓦解。如今,暂居在城中一隅的78岁画匠王学勤每每提起都会说:“我们不就要这一点精神吗?有它我们心里就舒坦得多!为什么不给我们?……”

“最近十年,我国每天消失80个村落!最近三十年,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民俗专家冯骥才疾呼,“他们被切断的不只是一段历史,还有世代积淀在那里的特有的文化与习俗、与生俱来的劳作习惯与天人关系、土地里的祖先及其信仰,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性’!”

更普遍的,在许多地方,城镇化被异化为“大拆大建大手笔,高楼大厦平地起,各种园区扎堆聚,CBD扮靓GDP”,传统文化却一再被边缘化。

一些地方拆除旧城建设新城,一招鲜吃遍天,处处玻璃幕墙,抬眼摩天大厦,毫无特色可言;一些地方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忽视文化内涵,遍地“盆景”式建筑,仿古、洋地名盛行。这样的城市建设理念一度被嘲讽“既不如古人也不如洋人”。

“留住乡愁,不能依靠‘临终抢救’!”冯骥才说,记得住乡愁,是民意期待在中央***策中的诗意体现,是城镇化文化回归的信号。新型城镇化,不是“拆旧立新”,不是生搬硬套一套标准去搞“千城一面”,不能让特色和文化在无序开发中,成为一个个空洞的历史符号。

城镇化不是“消灭农村”

没有农村文明的城镇化是单调的。

“父母在不远游”,这是中华民族千年流传下来的观点,然而在日益紧凑的现代化时代,对于背井离乡追寻梦想的人们,却不得不将厚重而浓烈的乡愁装进行囊,将思念寄托在春运时一张薄薄的车票上。

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小城镇人口曾占总人口的27%,至2010年已下降到20.7%。

冯骥才讲了一件他在欧洲小镇考察时的见闻:“偏僻的山区村庄,家家户户燃气、用水、用电一应俱全;就连公共卫生间也摆着鲜花,堪比‘星级’。福利齐全、生活舒适,这样的小村落,何愁留不住人?”

不可忽视的是,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三个“剪刀差”正加速农村人口外流:福利待遇城镇好乡村差、收入水平城镇高乡村低、生活条件城镇好乡村差。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破除了这三个“剪刀差”,乡愁才能更有寄托。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也不是要消灭农村。如果农村文明消失了,那么城镇化将是单调的。”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近日表示,要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改善水、电、路、气、房,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搞好居住环境的绿化与美化。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本着方便生产和生活的原则,合理调整村庄布局。“避免农民房子十年推倒重盖一轮。”

专家认为,要化解“小城镇留不住人,大城市人满为患”,必须以产城融合为基础,注重城镇产业经济的培育,增强乡村地区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和农村合理分工、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些特色鲜明却又规模不大的小城镇,应当改变以GDP为导向的、一味做大做强的发展观,‘满天星辰’的小城镇也是新型城镇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说。

专家眼里最美的“乡愁”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这是诗人余光中笔下的“乡愁”。

但如今现实却是,在狭隘的发展观下,一些农村早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污染“上山下乡”,河流“鱼肚翻白”,土壤“中毒日深”……这些“后遗症”正加速爆发。

2009年,陕西凤翔多个村庄因血铅污染事件整体搬迁;2013年,湖北潜江经济开发区污染,村民不堪污水废气污染酝酿搬迁……生命、健康和环境的警钟一次次敲响。

“青山绿水才是美丽家园,千疮百孔的村庄、污水横流的县乡怎能唤起人们的乡愁?”建筑学家吴良镛说。

水泥森林林立、大厦鳞次栉比、“堵城”“雾都”接连出现……一些大城市也已不堪重负。统计显示,全国650多个城市中,有近400个缺水。北京人均水资源量已从300立方米降至100立方米左右,仅为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的十分之一。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

“宁留空白,不留遗憾。”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金南感慨道,“世界上最美的城市都是依山而建、依水而建,我们的一些地方削山造城,即便是实现了高度城镇化,环境被破坏掉了又有什么意义?”

农村城镇化篇4

关键词:农村;农村城镇化;农村产业化

中***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29-1

1 农村产业化需要农村城镇化

1.1 农村城镇化带来要素集聚,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契机

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积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的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农村城镇化对农业产业化具有扩张功能,城镇化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劳动力、工业、技术、科技、信息、市场、交通通讯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条件。

1.2 农村城镇化对农业产业化扩张功能的具体表现

在劳动力方面,城镇化承接了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为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在市场方面,伴随着由村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农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土地城镇化,楼房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了源源不断的新投资,这些都为农村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在人才技术方面,随着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公共服务的不断提高,更好的生活环境可以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留住更多的人才技术要素,从而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活力,现代经营管理的引入,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深化生产结构,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专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由简单的初级生产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转变,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利益。

2 农村城镇化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基础

2.1 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农业产业化结束了长期以来低效的散户经营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减少了农户个体经营的风险,使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显著提高,将为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提供更为丰富的农产品供给。其次,农村市场规模巨大,农业产业化使农村对工业品的需求明显加大;同时,农业产业化使农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从而刺激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最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吸纳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农业领域的同时,也加快了农业要素或农业资源向工业部门和城镇的转移。

2.2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三农问题

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三个问题,即: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供求,土地问题,农民转市民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力量,它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产量与农村劳动力“两个充裕”并存,农业生产劳动率和农产品转化加工率“两个过低”并存的问题,从而提高了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供给;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建立健全,大量的农村富足劳动力会涌向城镇,只有在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才能有效避免拉美国家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化问题,才能减少有城无市,盲目扩张导致的资源浪费的现象。

3 农村的发展需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

3.1 农村发展需要两化的原因

我国农村当前出现以代际分工和性别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农耕模式。随着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的减少,以及青壮年农民向大城市的涌入,二代农民竞相在城区购置房产,空巢村、土地抛荒的现象大量出现。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城镇化和产业化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人口积聚和产业集聚的协同推进是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3.2 农村城镇化对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我国未来几年的核心发展动力。农村城镇化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公共服务的普及,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从而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二元化问题的改善和进步,促进农业经济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型优化,实现农业经济的新突破。

3.3 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向广度和深度进***,利用家庭农场、股份合作、专业合作等集约化经营模式,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对市场的适应性,削弱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等对农业生产的不良冲击,又可以有效拉长农村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增强了城镇的拉力,推动农民转市民的进程,也为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 罗必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城镇化战略[A].华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3-7470(2013)-01-0009(03).

农村城镇化篇5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城郊中小学;功能

基金项目: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40418022FG)

中***分类号: G40-05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2.029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农村城镇化,通俗意义上指的是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大多数学者普遍接受的农村城镇化的说法是指农业剩余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集中于城镇的过程[1]。农村城镇化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物的城镇化”,注重的是城镇规模、格局、人口、建筑等物质性的量化的指标;第二方面是“人的城镇化”[2],指的是农村人口从文化素质层面上实现从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转换。农村城镇化需要“物的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获得快速发展的城郊中小学的功能和作用不容忽视。

1 城郊中小学的类别划分

“城郊中小学”本身是一个较为笼统化的概念,根据学者余益中的研究,目前城郊中小学可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1.1 远郊学校

由于教育资源的分布按照以城市为中心,呈“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的圈层衰退的模式[3]。远郊学校在农村城镇化之前没有优势,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但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郊区成为众多进城务工者的聚居地,远郊学校成为众多务工者子女就读的选择,因此该类学校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巨大受益者,其学校地位、学校规模、学生数量、发展速度等均有了质的飞跃。

1.2 传统优质学校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规模空前提升,对教育的承载力提出了新要求,很多位于城中的传统优质学校结合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选择在郊区建立分校或附属学校,以保障自身的发展。由于城中传统优质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品牌优势,具有相对优秀的教师资源、教学理念等,其分校及附属学校同样也是郊区中小学中较为优秀的代表。

1.3 打工子弟小学

由于地区性差异,很多城市存在入学户籍限制,同时公办中小学由于入学名额限制,很多进城务工者无法让子女就读该类学校,打工子弟学校便为解决该类问题而产生。打工子弟学校以民办为主,虽然办学条件、硬件设施、师资条件等均处于劣势,但由于其招生限制少,入学门槛低等相对宽松的条件,成为了很多进城务工者的折中选择,打工子弟学校为农村城镇化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基础教育承载力。

2 城郊中小学和农村城镇化关系的内在机理

2.1 农村城镇化进程带来城郊中小学的跨越式发展

由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此为“第一代务工者”。城市需要面对由于大量务工者涌入而导致的交通、住房、饮食、卫生等一系列挑战,当城市的承载力达到一定临界值的时候,向城郊扩散便成为了必然的选择,于是在城郊发展形成了一大批聚居区,生活着大量的进城务工者。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代进城务工者需要解决子女的入学问题,部分务工者选择将子女送回农村家乡,就读于本村或邻村的学校,但更多的务工者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进城就读,享受更好的教育条件,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的承载力有限,大量务工者子女无法在城市的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由此,城郊中小学借此契机飞速发展,由此可见,城郊中小学跨越发展是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2.2城郊中小学的跨越发展对农村城镇化进程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郊中小学是伴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脚步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对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城郊中小学为“物的城镇化”提供了现实和未来的劳动力。现实性体现在城郊中小学直接意义上解决了进程务工者的后顾之忧,其子女在享受比农村学校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的同时,还能更顺利的同城市教育资源接轨,这就保证城市能够“吸引来”并“留得住”大量劳动力。未来性体现在城郊中小学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后备人才。城郊中小学将周边农村的生源吸引过来,为城镇化发展补充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城郊中小学为“人的城镇化”提供了教育基础。城郊中小学能够促进农村思想的转变,更快的实现“人的城镇化”。面对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城郊中小学在其中也扮演着“宣传者”的角色,对农村生源具有巨大的吸引作用,当就读于城郊中小学的学生毕业升学或是参加工作后,必然会提升新一代劳动者的素质和水平。

3 城郊中小学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功能定位

综上所述,城郊中小学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功能定位是:

3.1 城郊中小学是城市基础教育压力的分担者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热点,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这对城市教育的承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城市也在想方设法保障进城务工子女能够有学上,在此基础上,城郊中小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通过城中优质学校建立分校;传统郊区学校加速发展以及众多打工子弟小学的建立,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进程务工者子女入学问题。因此,从直接意义上思考,发展城郊中小学是缓解城市基础教育压力的重要举措。

不可否认的是,城郊中小学由于地理位置、发展年限和规模等各种因素的限制,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城郊中小学***策定位不明_,“公办”“私立”的性质不确定,无法准确地获得***府持续且足量的投资;部分学校的附属学校或分校名不副实,无法提供相应高质量的教育;部分学校利用稀缺资源优势,随意乱收费,增加进城务工者的教育成本;打工子弟小学教学楼和校舍的安全性难以保证,教师流动性大等问题,这些将是城郊中小学在发展中所必定面临的困境和必须解决的挑战。

3.2 城郊中小学是农村城镇化思想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

教育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位于城郊的中小学与城镇化相伴而生,并成为了农村教育的另一块主阵地,能够更加直接和彻底的感受到农村城镇化的冲击以及带来的变化。城郊中小学在享受着农村城镇化带来的条件的同时,需要发挥其在农村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即农村思想转变的任务。城郊中小学自身不仅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氛围的营造者和维持者,在城郊中小学内,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等更倾向于参考城市优质学校提供的范式,一方面使培养出的学生具备现代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能够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寻找到自己的定位,无论是选择升学,还是就读职业技术学校,都能在未来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中做出相应的贡献,实现学生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从长远角度来看,实现的是新一代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升。

同时,城郊中小学作为思想传播的基地,能够对周围村庄的居民产生重要的影响,帮助其树立农村城镇化理念,转变固有的保守思维,积极为农村城镇化作好准备,促使农村剩余人口积极投身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因此,城郊中小学的发展需要当地***府的重视,明确其身份定位,确保长期稳定投入,保证其顺利运转,以更有效的发挥其引领思想转变的重要功效。

3.3 城郊中小学是农村城镇化建设所需劳动力的重要培养基地

农村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且随着代际之间的流动,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将会逐渐提升,因此,教育需要担负起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城郊中小学是农村城镇化的产物,同时对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农村城镇化发展重要的后续人才来源,从短期来看,城郊中小学中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就读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符合市场需求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要求的职业技术,如蓬勃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建设、专业技工、会计等不同种类的职业,在较短时期内具备工作能力,这批人才既具有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同时又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技术本领,因此将成为该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真正实现该地区经济模式,劳动力类型的转变,使这批劳动者能在城市中立足生存,完成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从长期来看,城郊中学中部分学生会选择继续升学,就读优质高中、优质大学等,其中选择返乡发展的优秀学生将会带来更多先进的理念,甚至成为各行各业的翘楚和领***人物,在新一代优秀人才的引领下,该地的农村城镇化进程将得到有力推动。这就要求当地***府加强城郊中小学同高级中学、职业中学的联系,进行合理的人才分配;同时培养和引进并举,结合当地的优势吸引并留住高级人才,推动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

3.4 城郊中小学是维系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

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传统的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应该在农村城镇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中寻找自身的定位,通过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逐步实现转型。城郊中小学的发展并不完全意味着农村基础教育的消失,而应该是一个逐渐替代和转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郊中小学便发挥着重要的纽带功能。一方面,城郊中小学应该同农村基础教育相联系,通过教师流动,技术支持,教师培训等不同手段帮助农村基础教育的维系和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应在科学合理的***策指导下,逐步实现转型,和城郊中小学实现更深层次,更广泛的合作,借助较为优质的技术资源、教师资源等,逐步完成农村城镇化的转变。

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应该是同步转变的四个过程:职业转移(离土不离乡),地域转移 (离土也离乡),社会转型(身份转移)和角色转变 (质量的市民化)[4]。因此农村城镇化是一个逐步且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短期的、强硬的***策调整实现农村城镇化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农村城镇化比率达到了51.27%[5]。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府部门应该明确指导思想,即实现“物的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共同发展。城郊中小学作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对农村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着积极的能动作用,对其功能的科学定位有助于城郊中小学的健康发展,使之担负起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应有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兰芳.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余益中.城镇化建设与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2(06),60.

[3]孙中华.农村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4(06):23.

[4]文***.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N].光明日报,2013-

10-16,(011).

农村城镇化篇6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素质;新型农民

[作者简介]徐天铁,中共淄博市委***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山东淄博255033

[中***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4-0087-03

农民素质,是指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应具有的以科技文化、经营思想、思想道德、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卫生健康意识为中心的综合能力,它主要包括农民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其中智力因素是农民素质的主体内容,是反映农民生产生活素质水平高低的基本标杆,如科学文化知识水平;非智力因素则是农民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如思想道德修养、***治态度、文化心态、价值观念、心理特点等。可以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合并看成是农民的社会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是农民素质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自然身体状况。当前,研究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综合素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对农民素质的诉求

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化的历史。迄今为止,学界对农村城镇化的概念并没有一致的界定,大多数学者普遍接受城镇化是指农业剩余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集中于城镇的过程这一说法。就农村城镇化的本质来说,是一种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并逐步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这种过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引起农村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城镇体系和规模不断升级、扩大,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

(一)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降低农民数量。而实现这一目标,势必要提高人口素质与技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发展之后,我国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弊端日益显现。我国是农业大国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势必潜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城镇化使得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二三产业成为吸收农民工的主体。在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聚集进程中,农民的生产手段、生活方式和劳动领域等逐步由传统农业社会的模式过渡到现代都市模式。但是由于农民不能迅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市民”身份、适应“市民”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因而不能更好地完成其“角色转化”。在这种情况下,大批农民涌入城市极易导致环境恶化、治安紊乱等“城市病”。

(二)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是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城乡差距悬殊,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但是却束缚了农村经济和农民自身的发展。这种体制将几亿农民限制在农村,延缓了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农民个体的发展。农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传统生产观念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基于两者之间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关系,若不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素质问题,将会对农村城镇化乃至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农村城镇化将农村的特殊性和城市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城镇,这是提高我国城镇化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城镇化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人的发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城镇的各方面资源将对农村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促进农民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我国90%的文盲存在于农村,这一现状制约着农村劳动者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较低的劳动力素质和农业科技含量又制约着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由此而形成的恶性循环,不仅使得我国“三农”问题更加严峻,更不利于我国整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势必要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加快实现农村现代文明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动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农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民贫困,使城镇化建设这一重大战略措施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

二、淄博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但整体水平还不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受教育程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仍然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为低下,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农民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关注度不高,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单一。据调查显示,200名受访青壮年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8.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2%。大多数农民对科技的关注度不高,认为科技离自己很远。从农民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来看,通过看电视获取信息的占78.1%,通过书本报纸获取信息的占13.1%,而通过电视关注农技知识的比例仅占7.6%。农民对农业实用技术的需求强烈,但现有农技推广和培训途径单一,不能完全满足农民需要。根据“你最希望***府举办哪些方面的培训?”的问卷汇总结果看,89.9%的农民希望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二)经济意识和发展意识较为浓厚。卫生健康和文明意识有所提高,但信念淡化,诚信缺失,小农意识依然存在。面对多元化经济成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农民的市场意识、经济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开拓意识明显增强,但由于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一些故步自封、求稳怕变、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很大一部分农民安土重迁不愿出门谋生。随着农村医疗卫生公共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民的卫生健康和文明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由于放松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工作,导致很多农民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失衡,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唯利是***,人情冷漠,人与人之间亲融感、信任感、安全感下降。

(三)法律意识有所增强。但法制观念较为淡薄。随着普法和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农村宗法械斗、民间纠纷和违法犯罪案件逐步下降。但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民接受法律教育非常有限,农村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法制观念较为淡薄,一些农民利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寻求法律帮助,往往靠拳头解决问题,造成农村民转刑案件增多。加上近年来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环境污染给农民带来的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和疏导,本应采取合理的法

律诉求但因为法律观念淡薄,导致一些,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农民对法律***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甚至不予关心,维权意识淡薄。通过调查,70.8%的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知之甚少,13.3%的农民根本就不知道。对于当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34.8%的农民明确表示不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43.8%的农民表示“听说过”,仅有21.4%的农民表示“知道”。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70.3%的农民不知道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什么。35.8%的农民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想到要诉求的是***府,只有20.9%的农民表示首先会去找“派出所”。

(四)劳动就业素质逐渐提升。但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需要。这些年,***府重视开展以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就业培训,通过职业技术学校、民办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等,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后的技能培训,同时加强***策、法律法规、安全生产、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使农民的劳动就业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但农民劳动技能和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劳动就业主要分布在种植、养殖、劳工、个体商贩等行业,还处于低水平、低产业状态,不利于农民劳动素质的提高。

三、城镇化进程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对策和措施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时期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一是努力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着力巩固农村教育“两基”成果,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依法建立健全稳定规范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从而保障农村教育投入。二是实施农民教育工程,整合农业、教育、科技资源,使科技部门的技术优势、农业部门的网络优势、***门的阵地优势和教学、设备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重视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是***府应强化农村科技宣传普及,通过举办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餐饮业、加工业、农业机械操作技术等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及时将先进的科学思想和实用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帮助农民掌握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科技知识,有效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技能素质,营造全社会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二)有效规范农民的行为,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一是着力提高农民的思想***治素质,坚持用***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农民,引导农民***思想,转变观念,克服故步自封、求稳怕变、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引导农民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告别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观念,树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三是建立农民人文素质训练基地,开展拓展训练,在农民适合教育的时间、适合的地点进行适合的训练。通过拓展训练引导农民讲文明、讲礼貌、讲诚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四是加强道德实践,提高农民的道德水平。在广大农村大力开展“道德新风进农家、道德新风与你同行”等活动,使农民接受自我教育,提高道德修养,养成良好习惯,增强文明意识。

(三)大力推进法律进农家活动,着力提高农民法律素质。一是积极创建村民法制学校,通过开展“四个一”,即设立一个法制宣传专栏、建立一个法制教育基地、配备一套法律***书和建立一支法律宣传队伍等,强化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向农民普及法律法规基本常识,让广大农民了解和掌握与他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营造全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法制观念。二是大力推进法律进农家活动,针对农村的实际,坚持开展送法下乡、进村入户活动。三是坚持以德育人、以法育人,促进农村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协调发展,引导农民自重、自爱、自律。四是加强法制新闻舆论宣传,继续办好法制栏目,用生动具体的法制事例教育农民,使农户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和法制观念。

(四)全面实施农村先进文化示范工程,着力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体能素质。一是加快农村宣传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农村文化事业,增加农村宣传文化事业的投入,着力建设一批设施完善、配套齐全、环境优美、富有时代气息的农村文化工程,使之成为农民学文化、学科技、长知识、增素质的重要场所。二是经常组织和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文明示范户、卫生示范户、守法示范户、文明村民评比活动,努力把广大农户建设成为充满创新精神、富有生机活力的社会细胞。三是加大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投入,重点建设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所,加快农村医疗人才培养和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机制,提高农村医疗技术水平和整体服务功能。四是加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农村体育事业,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设施,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和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增强农民体能素质。

(五)实施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就业素质。一是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出发,重视加强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将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纳入各级***府年度考核内容。二是加大农民就业技能培训资金投入,落实相关***策,兑现培训补贴,确保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经费到位。三是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培训计划、项目和专业。把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行业作为培训重点,开展定点、定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建立***府推动、市场主导、科技支持、农民自主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的民办培训机构开展培训,逐步形成***府统筹、行业组织、重点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的工作格局。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部.2004中国农民素质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姜卫良,人祥联,等.农民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农村城镇化篇7

《财经文摘》: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对于城市化的路径选择出现了发展大城市还是小城镇的分歧,分歧的焦点何在?城市化能不能推进下去?

葛剑雄:城镇化应该说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世界发展的经验来看,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百分之四十多,有的统计口径计算出来的是百分之五十几,这在全世界并不高,相对而言,部分发达国家已经达到90%。

当然,城市化本身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这在我们国家人口众多而且相当稠密的条件下,是十分必要的。另外中国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相当落后,如果不能及时推进城市化水平,这些成本将显得异常高昂。比如医疗保障、义务教育等,在人口过于分散的条件下,要么难以满足人口的需要,要么成本太高。此外,我们现在提倡低碳经济,这说明城市化并不一定会带来过去固有的弊病,如果规划得当,城市化是可以健康推进的。

城市化中一部分转移的人口干什么?不用担心,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创造劳动岗位。比如很多服务和建设行业都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

《财经文摘》: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该如何进行?小城镇化能不能作为未来城市化的主攻方向?

葛剑雄:城市化路径有两个方向。一是直接切入目前的大中城市,另一条路是就地城市化,后一点主要就是通过小城镇化进行的,不是把剩余劳动力和人口集中于特大城市、大城市,更不会新建大城市。该办法是依靠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将人口适度集中,比如有的地方将两到三千户人家集中后,依托原来的城镇发展起来。

两个方面都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不能说哪一种就是行不通的。我认为两种模式在中国都应该发展,并不意味着现在提出城镇化战略就可以取代正常的城市化。这就需要强调因地制宜。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甚至更早一些时候,费孝通曾经提出积极发展小城镇,离土不离乡,农民就地办厂,农忙种地,农闲生产。由于离家很近,农民没有迁移户口的压力。在长江三角洲这样的地区,因为人口稠密,大中城市多,城镇原本就很发达,三产也具有一定的规模,所以就近城镇化这种方式可以行得通,并在实践中已经做到。比如上海到苏州才80多公里,中间有昆山这样的中等城市为过渡;苏州到无锡40几公里,无锡到常州也是40多公里,中间有很多中小城市相配套。在这样的地区,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不一定会流入到大城市,而是就地消化。

在有些地方,人口原本十分稀少,如果进行集中而使其距离原来的大中城市交通太远,还是发展不起来的。而且这些地区的城市还有继续扩展的条件,就地城镇化也会造成在能源和公共设施建设上的不经济。

《财经文摘》:您刚才举例说长三角地区有条件发展城镇化,而在中国不发达地区的情况如何,在这些地方推进城镇化的障碍有哪些?

葛剑雄:目前中国很多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缺少功能健全、规模适当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城市的集聚效应没有很好发挥作用,很有可能在城镇化战略中将资源平均配置,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效。

一个大城市的功能并不能由10个小城市和100个小城镇简单相加就能代替。有人曾做过比较,改革开放初期的浙江和韩国面积基本相仿,人口也差不多,但是韩国的城市比浙江明显要多很多,特别是大城市数量更多。浙江这样的地方要发展小城镇不一定具备韩国的条件,虽然很多地方可以像韩国那样,比如大城市比较发达,城市之间的交通也很方便,但另一些地区却不一定具备这样的条件。

江苏过去也想过办法,将农民适当集中,给农民建多层住宅,原来的宅基地就置换出来了。这样,集中起来后不仅形成了新的城镇,土地资源也得到了更好的利用。但是这种方法如果用在西部地区,其置换成本会很高。中国的很多地方现在非但不应该扩建新的城镇,而是应该在原来的城市上下功夫,将中等城市发展成大城市,大城市发展为特大城市。这样城市化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财经文摘》: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农转非”也不简单是转户口的问题,现在所提的城镇化会不会对农民有吸引力?从另一个方向看,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富人迁出城市的现象?

葛剑雄:目前有一种模式,将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搞开发。很多地方其实根本开发不了,造成土地抛荒,这也说明中国的建设模式不能一刀切。当初费老提出小城镇的发展方向,还有一个条件是考虑到当时没办法解决户口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将农村人口转化成城市人口,而不是禁止。

从人口研究学来说,自古到今,人往高处走这个规律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我们都知道,农民工在城市里非常辛苦,但他们为什么不选择离开?这就是因为城市工作收入比农村要好一些,这些钱在农村是挣不到的。有一些人到城市里来是为了孩子能比在农村好一些,还有人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到城市来创业。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有这样一种潮流――城里人迁到村镇,这是为了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和更便宜的物价。比如现在一些发达国家,老人退休以后不再住在大城市,也不在中等城市,而是选择到养老基地,这些地方往往是远离城市的过去的农村。这也是人往高处走,不一定GDP高、能挣钱就是他们选择的高处。

为什么中国的城市化过程还没有出现这个潮流呢?现在,中国大城市的中心依然是黄金地段,地价不菲,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的财富投入,比如服务和基本设施的投入,仍然继续往最贵的地方投入,资源还没有出现向周围扩散的现象。如果国家要真正促进城镇化发展,措施就应该明确:在城市应该投入多少资金,要采取什么***策保证城镇的发展,使当地老百姓和生活在城市里一样好甚至更好。

《财经文摘》:如果农民不能就地转化为非农人口,会出现什么后果?现在民工荒的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是不是说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在增加,中国的城镇化在人口上具备了支撑?

葛剑雄:据报道,现在有农民工不再离开家乡去遥远的地方打工,这到底是因为嫌城市里的工资低没有去,或者是暂时还没有打算离开家乡,还是他们的家乡已经有了吸引力,我想前面两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我们没有必要这样过于乐观。因为要消化一个劳动力需要当地能够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这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现在提倡农民工创业没有问题,但农民工创业并不一定会在自己的家乡,他们更多地会选择二线或者三线城市。比如过去在沿海地区打工回来的湖南人和江西人,他们都往往会选择回本省的大城市或小城市创业,很少有回到自己家乡的,更难有人回到村里去办工厂。要知道,办一家企业需要很多的基础配套,比如供电供水,原料运输。

《财经文摘》:现在中国的特大城市是否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相比哪个更有吸引力?是不是应该先建好大城市,再发挥资本优势建设小城镇?

葛剑雄:当然有。现在中国在建一些高铁项目,建成后使特大城市之间的距离大为缩短,如果再考虑发展起来的轨道交通,城市的吸引力会更大。日本的人口继续在向京都、大阪和神户集中,东京周围也还在吸引人进入都市圈。

现在中国有些城市已经开始连起来了,建设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比建设其中的小城镇要有吸引力得多。将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倒过来吸引大中城市的人到附近的小城镇,再将这一部分追求优美居住环境的人的资本作为建设中小城镇的资本。在发达国家,有钱人多住在小城镇,甚至远离城市的小城镇。在华盛顿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早上大量的穷人坐着公交从城市中心到周围,富有的人开着小车到市中心,晚上就倒过来。

中国在做规划的时候,完全可以将此作为参考。尽管国情不同不能照搬,但很多规律是不能绕开的。

《财经文摘》:城市化或城镇化到底有什么规律可循?大城市和小城镇在发展中会不会产生矛盾?

葛剑雄:到底建什么城市,城市采用什么模式,要根据人文和地理条件来定,特别是不能违背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城市功能到底是什么。比如休闲性城市要考虑服务和环境,其资本主要来自有钱人,因为穷人不会来休闲。如果要建生产型城镇,比如一个大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企业迁走后怎么办。还有交通枢纽型城市。在内地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小城镇就沿着公路两边建,随着公路的改道,城镇也跟着搬家。过去的小城镇形成比较简单,比如靠码头,利用水路物质交流形成中心,现在,如果建的是高铁或高速公路,这样的小城镇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在我们发展小城镇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周围的大城市可能将计划完全破坏掉。我们的地方***府在做事的时候,往往是凭着一种良好的愿望去行事。比如建设大量开发区,现在又在撤村建镇,这些都不能只看表面现象,更不能一阵风。

农村城镇化篇8

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标志。加快小城镇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格局的现实的有效途径。如何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本人结合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把“经营”理念融会贯穿于城镇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是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一)要树立规划编制中的“经营意识”,强化规划的经济效益。目前各地规划编制一般请相应的规划院实施,从平时工作接触中感触最深的是,那些规划专家们在编制规划时对各项城镇功能的技术规范要求较为注重,而对今后实施中的经济承受力往往比较忽略;对各项功能外形的协调美观及社会效益较注重,而对各功能间能发挥的经济效益往往很少提及。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规划实施时间不长就要修改的情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划“刚性”不强。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其中有一个问题目前往往容易被忽视,即在规划编制结束后,缺乏对规划实施的经济可行性评估,规划的“刚性”往往敌不过经济效益这块跳板。所以编制规划不但需要专业性的技术水平,同时更需要对它进行经济测算,即在“技术规划”结束后,要对它的实施算一笔大帐,就像我们研究设计一件产品,如果不计算它的生产成本和消费承受力,其设计结果注定是要失败的道理一样简单。所以,我们改进规划工作,就必须注重强化规划的经济性,无论是整规还是详规都要时刻绷紧效益这根弦,力求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使各种资源要素得到最优配置,城镇的整体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树立规划实施的过程即是“经营”过程的思想,强化规划的财富功能。城镇建设,规划先行,规划是建设的龙头,一个经算过“大帐”而编制成功的规划,已对建设用地的即期价格和远期开发价值作了预先的预测,在规划中明确了城镇大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等区块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对属经营性建设项目的地级的预期增值和土地资本效益的最大化的追求,是每个规划实施主体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府部门通过牢牢抓住规划的龙头,适当超前投资配置一些公建项目,为那些经营性的项目造好势,叫人能看得到增值的潜力,然后在适当的机会推出,对最大限度地筹集城镇建设资金,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其效果将会大相径庭。所以说,规划不仅仅是对城镇的空间、功能和审美形态的合理界定,更为重要的是使各种资源合理的聚合和重现,以期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必须强化规划的财富功能,用规划创造财富,能有效地解决城镇建设资金不足的突出问题。 二、以“经营”理念,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一)工业园区筹建是否需要“经营”?当前,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和加快工业向园区集聚,作为提升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和推进城市化的主要抓手,已成为各级、各部门的共识和工作重点。在新一轮的“园区热”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大投入如何得到大产出?人、财、物的投入量怎样配置才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投入是否能达到预期的回报目标?资金投入的速度和规模控制的合理性即有限资金投入的侧重点和方向等等问题。要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仅靠行***管理的思路显然是无法解决的,只有借助于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对每个问题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测算,才能避免投资决策的盲目性,使园区建设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所以园区筹建的决策过程其中包含了“经营决策”的过程,园区筹建既需要“行***决策”,也需要“经营决策”,两者互为前提,互相依存。

农村城镇化篇9

一、小城镇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经环节,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那么,我们研究新型城镇化中的小城镇问题,首先要把握几个基本内涵和作用。

其一,就是小城镇的概念,什么是小城镇呢?小城镇,顾名思义,就是较小的城镇,也可以说是微缩的城市。它既是城市梯次结构的基点,也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中心,可称为“城之尾,乡之首”。其二,就是小城镇建设的基本内容。我们的小城镇建设,就是小城镇的各种要素的创立或组合以及一定区域内小城镇体系的设置、改造和发展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一是追求发展集约。二是体现形态多元。三是推动要素集聚。四是实现成果共享。

其三,就是要深刻认识小城镇建设的现实意义。一是带动经济发展。一方面,它可以承接城市产业,拉长城市产业链条,大大提高经济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促进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的快速成长,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后方。另一方面,小城镇发展起来了,有利于发展内需经济,可以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的生活业和保险、金融、物流等生产业的发展,为推动形成一、二、三次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作出贡献。二是促进民生改善。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化城”与“化人”相结合的过程。这些年来,湘潭市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很多农村都变成了城市,但由此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在农民变市民的过程中,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与身份转换脱节的现象还是存在,即“只化城难化人”。三是推动改革创新。我国的小城镇发展较晚,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逐渐形成以珠三角、上海、苏南、温州等城市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这些年来,湘潭市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差距相对较小,但城乡二元藩蓠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消除。四是夯实基层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设五级行***建制的国家,基层在乡镇。我们所说的小城镇,基本上就是建制镇,是基层***权。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地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基层***权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二、影响湘潭市小城镇建设的几个主要因素

近年来,湘潭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城镇化的有关***策文件精神,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特别是县市区和乡镇两级***、***府花了很大的功夫,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影响湘潭市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一是规模不大,导致空间受限。湘潭市有建制镇38个,镇域面积为35.9万公顷,镇域常住人口165.97万人,建成区面积为9984.50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15万公顷,建成区常住人口41.74万人。二是规划滞后,导致水平不高。许多小城镇是沿着过境的国道、省道两侧建设的,都是农民自发自建的,建设形态仍然停留在“一条马路、两边一排房屋”的状况,基本谈不上规划。三是产业乏力,导致动能不足。地方的经济实力是小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产业的结构以及集约化和集群化程度影响着小城镇的发展水平。湘潭市多数小城镇处于城镇化发展的较低层次,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较大,城镇总体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据初步调查,白石、乌石、花石、青山桥、龙洞、壶天、棋梓、虞唐、清溪、楠竹山这10个镇中,国地两税只有花石等5个镇过1千万元,还有4个镇低于500万元,其中壶天镇仅77.8万元。造血功能的不强,直接影响着小城镇的持续发展。四是环境欠优,导致吸附不够。从基础设施来看,湘潭市大多数镇区自来水厂由于规模小,效益差,难以维持正常运转;绝大部分镇没有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系统,雨污没有分流,直排江河,污染环境;大多数镇区无垃圾处理设施,造成农村垃圾返送城市垃圾场填埋的奇怪现象;大多数镇区没有一个像样的供居民休息的地方,居民找不到家的感觉;有的镇区电力不足,建设用地紧缺,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五是体制不顺,导致活力不强。这些年来,我们加快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动了区划调整,整合了投融资平台,形成了规模合理、布局有序、联系紧密、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特别是在打破城乡二元壁垒、推动土地流转等方面加大了改革的力度。

三、湘潭市现阶段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思路和重点

第一,要始终坚持规划先行。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没有高质量的城镇规划设计,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城镇建设。搞好规划就必须根据城镇的实际,科学定位发展的方向。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搞好功能分区,确定好总体目标,分年度逐步实施,还要编制镇域一体化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第二,要切实强化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不可能有小城镇的发展。环绕在湘潭市区周围的传统农业镇,可以重点培育和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发展都市农业小城镇发展模式,让都市人惬意地在乡村体验田园休闲生活;自身生态环境良好,交通条件较好的城镇可以采取生态宜居小城镇发展模式;拥有历史古迹、名流故园、风景园林等旅游资源的城镇,可以选择旅游牵引小城镇发展模式;地理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的城镇,可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选择以商贸物流业作为城镇发展主动力的商贸物流联动小城镇发展模式。第三,要加快完善承载能力。小城镇建设不是简单的“地盘的扩大”、“模样的呈现”,关键是“人的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一定要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完善硬件设施,创新软件设施。一方面,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对道路建设、污水处理、给水排水和电力、煤气、亮化、绿地、广场和环卫设施统筹考虑,积极推进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全面推进燃气、电力、信息、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完善公共服务。要按照城市的要求对城镇的公共服务加以完善,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探索适合小城镇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第四,要强化建设用地保障。可以探索“保障”与“流转”相结合的体制机制。要开展小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适度扩大用地规模,将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益事业、农村集中居住区等的用地纳入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第五,要着力破解资金瓶颈。建设小城镇,必须切实加大投入。乡镇一级财***仍然是吃饭财***,靠乡镇一级的财力支撑显然不够,而市、县两级的财***支持也是有限的。同时,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包装项目,争取项目资金和银行贷款。第六,要突出示范带动作用。要在示范小城镇建设上下功夫,找准并建好起步镇和特色镇,加大一批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的建设力度,打造精品小城镇,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但打造特色小城镇,需要***府、社会等方面的各方面联动,特别是不能缺少***府的引导。

农村城镇化篇10

关键字:农村金融;金融法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2004年以来,国家相继取消了农业税,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到2013年,连续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锁定“三农”,对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策基础。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从具体实践来看,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完善,农村金融机构有限服务与广大农民群众对金融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协调,农民贷款难等一系列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金融体系并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策性金融功能不健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唯一的一家农业***策性银行,主要职责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策性金融业务。农业银行在代替***府履行支农职责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保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但在实际运作中,农业发展银行与目标定位却有较大的差距。除法人主体不完备、***企不分及效率低下等弊端外,它单一的服务功能以及资金运作体制不完善等影响它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作用的发挥。

(二)市场化的发展理念使得资金掌控者竞相追逐高利润、高利率,而1998年央行《关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方案》得到批准,这直接导致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渐退出了农村,实行向大中城市的转移。

(三)近年来,随着农村信用社模式的较快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资金需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方面的增加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自身条件的限制,其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受到了产权不明晰、历史遗留问题多、结算功能不完善等问题的牵绊,导致其在同行业竞争中劣势地位明显、农村信用社资金等供需矛盾突出。

(四)民间金融活动未得到有效法律保护。民间金融活动是一种没有制度约束和正规运作方式的金融形式,与传统的、常规的金融模式并存。近年来,农村民间金融活动日渐兴旺且规模日益扩大。随着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深入,经济关系日趋复杂,金融需求和服务选择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特点,民间金融活动虽然能满足一部分农民的资金需求,但抗风险能力不强,且基本保障能力不足,最重要的是必要法律保障的缺失直接导致民间金融体系无法持续稳健发展。

二、对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问题的

基本分析

我国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城镇化过程中金融生态环境差是导致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的主观原因

缺乏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体系有序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生态环境尚未成熟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农村行***环境不够完善,无法适应农村金融组织运营需要,也限制了农村金融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其次,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文化水平和法律知识水平掌握较低,从根本上导致了农民群众无法充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利;最后,由于我国农村广大群众对于信用意识了解状况相对薄弱,直接导致了信用制度的不完善和信用体系的建设落后。这种不稳定和不和谐因素的影响就制约了农村城镇化金融体系向纵深发展,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缓慢就成为必然。

(二)金融行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匮乏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的客观原因

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信贷管理运作不畅,与实际发展状况不能有效协调。多年来,***府在战略布局和资源分配的统筹安排下,对城市倾斜过多、关注农村过少,而农村资金需求的显著特点就是户多面广、地域分散,这就形成了农业金融服务分散化需求与网点密集型现实之间的矛盾。农村城镇化经济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是***府增加对农村的资金扶持。目前在农村资金投入上的典型矛盾是“农村有需求但力度不够,财***有意愿但财力不强,银行有资金但手段不多”,造成市场与***府干预双双失灵的局面。

(三)我国社会的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的历史原因

虽然我国城镇化建设迅猛发展,但由于发展中的制约条件较多,受自然和历史条件约束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城镇化建设一直以来滞后于工业化建设。自计划经济时代起,我国就实行优先发展工业的国策,进而发展成为二元经济结构体特色。金融体系的发展其本身是为经济建设做坚实的后盾,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主力***,势必获得金融机构高度重视,与此相应城市金融发展就更为健全和优化;相反的是,农业获得的金融支持大大落后于工业,随之而来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农村和农民不能获得良好的金融服务。

(四)农村金融供需矛盾严重是造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的现实原因

农村金融服务供需矛盾突出,供给与需求不能充分对接,大大降低了城镇化建设步伐中农村金融运作的实际效果。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资金需求。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的落后毋庸赘述,而城建项目的非营利性同商业银行的营利性目标矛盾,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应该能够充分发挥其配置金融资源的优势作用,为城镇化建设供给充足的资金。然而,我国目前农村金融行业具有市场化程度不高、货币与资本市场之间缺少互动、金融市场产生结构不健全和效率不足的缺点,导致各种融资形式无法发挥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用。

农村城镇化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农村城镇化10篇

学习

企业绩效管理系统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绩效管理系统10篇,内容包括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系统详细流程。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11502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需要通过制定明确的经营战略不断为其顾客创造价值,并在与对手的

学习

医保报销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医保报销10篇,内容包括医保报销标准,医保报销情况说明样本。4、申领补偿时,需带身份证、户口本、《新农合证》(此三证原件审核后复印存底)医疗机构的有效住院发票、出院小结(或病历)、费用清单和转诊证明。5、患门诊大病(慢

学习

大学生兼职弊端总结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兼职弊端总结,内容包括浅谈大学生兼职的利弊,大学生兼职的利与弊话题。据百度百科,兼职一词,最早谓本职外同时其他职务。“士不摄大夫”唐孔颖达疏:“此谓士丧无主,不敢使大夫兼摄为主也。”这里的“兼摄”就是指“兼职”

学习

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大学生就业规划指导计划书,大学生就业计划感悟。一、“FutureEngineers”计划简介“FutureEngineers”计划,即“未来工程师”计划,是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综合多年积累下来的学生课外科技、班

学习

城镇养老保险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城镇养老保险10篇,内容包括村镇养老保险和职工养老保险,关于养老保险手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退休后待遇的增幅较大,通常来说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退休金的好几倍。3、缴费金额不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每年都需要投入几千元,而城乡

学习

事业单位绩效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事业单位绩效10篇,内容包括事业单位平时绩效考核细则,事业单位30%绩效对照表。1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一般来说,事业单位通过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在法律授权下履行一定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因此,服务性和公益

学习

校园演讲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校园演讲稿,内容包括学校演讲稿及范文大全,关于校园演讲稿模板集锦七篇。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爱我校》。校园对每个人来说不是陌生的,是亲切的,是温暖的。在这个地方,有我们在成长路上的艰辛和酸楚。有我们在学习路

学习

小学春季教学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春季教学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小学春季工作计划7篇,2022年春季学期学校工作计划。1)认真学习英语教育教学理论,用先进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不断推动教学改革,为教学研究工作提供理论

学习

选址汇报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选址汇报,内容包括选址汇报怎么做,选址报告范文模板。1.引言经过多年的网络建设,前期以经营移动网络为主的运营商所拥有的传输节点无论从网络覆盖还是机房的可扩展性、稳定性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已建传输节点机房以租用为主

学习

股票软件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股票软件10篇,内容包括股票软件前十名排名最新,购买股票的十大软件。

学习

员工绩效管理系统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员工绩效管理系统10篇,内容包括企业员工绩效管理总系统设计流程,企业员工绩效管理系统有哪些功能。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以下简称深圳电信)是中国电信广东公司旗下负责经营深圳本地固定电话、宽带网络及天翼3G移动

学习

高校绩效工资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绩效工资10篇,内容包括高校教职工绩效工资激励办法,高校绩效工资怎么算。0引言自2010年1月起,各大高校开始进行工资改革,实行绩效工资制度。自此以后,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就成为大家争议的一个话题,众说纷纭。很多专家学者都认

学习

绩效考评系统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绩效考评系统10篇,内容包括绩效考评信息系统流程图,绩效评定管理系统。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或组织中拥有能够被企业或组织所利用,且能够创造价值的劳动力、技能、经验等的统称[1]。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创造力的资源,能增

学习

绩效考评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绩效考评10篇,内容包括绩效考核方案最新9篇,绩效考评模板。员工心目中的好企业,一般是:待遇好;收入高;发展前景广阔;较多的培训机会;工作环境舒适;企业文化氛围好;工作起来很开心;自己的才华能够得到施展等等。对企业管理者来说,有自

学习

城镇化概念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城镇化概念10篇,内容包括城镇化的内涵简洁说明,新型城镇化概念。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地产、城市配套建设、装修、建材、能源、高铁、轨道交通、医疗、金融等行业将面临新的投资机会。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仍然

学习

城镇化工作会议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城镇化工作会议10篇,内容包括城镇化工作会议,新型城镇化专题会议2021。推进城镇化,是推进二次创业、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牧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的

学习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新型城镇化的内涵10篇,内容包括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基础知识。应当进一步指出的是,为了从体制上抑制“土地城镇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还必须进行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的土地制度和财税制度改革,特别是其中的征地制度改

学习

新型城镇化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新型城镇化10篇,内容包括新型城镇化特色案例,新型城镇化建设。事实上,早在今年初,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牵头,中央编办、民***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等14个部门组织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

学习

城镇化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城镇化10篇,内容包括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书籍,城镇化40年的发展。忽然间,地平线上出现一道曙光,城镇化!据说,城镇化将拉动基础设施投资40万亿,相当于2012年GDP的80%;据说,城镇化将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的投资一消费失衡,因为城镇居民的

学习

新型城镇化试点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新型城镇化试点10篇,内容包括新型城镇化试点红安县,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一、试点的意义和目标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在中国这样拥有十几亿人口、资源相对稀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

学习

城镇化水平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城镇化水平10篇,内容包括城镇化水平的标志,城镇化速度与城镇化水平关系。根据***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建设部汪光焘部长明确指出:规划调控目标要从确定城市规模和功

学习

城镇化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城镇化率10篇,内容包括城镇化率年提高多少百分点,城镇化率哪里统计。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城镇化率=国家(地区)城镇人口/国家(地区)总人口×100%中国城镇化进入加速期依据第六次